周 坤 劉振興

德州日報社攝影記者周坤
在第32屆中國新聞獎作品中,山東德州日報社選送的新聞攝影作品《世界單體最大水上光伏電站并網發電》獲得新聞攝影類三等獎。這是德州日報社成立35年來獲得的第一個中國新聞獎,也是德州新聞界歷史上中國新聞獎“零的突破”。
對于每個新聞工作者來說,中國新聞獎都是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標。一直以來,德州日報社黨委牢固樹立“內容為王”理念,制定獎勵機制,鼓勵優秀新聞產品生產。其中,山東新聞獎一、二等獎獲獎數量,連續數年位居省內地市報前列,形成了你追我趕、砥礪奮進的精品創作氛圍。
回顧《世界單體最大水上光伏電站并網發電》策劃、采訪、拍攝過程,種種細節歷歷在目,猶如昨日。最大的感慨就是,好的新聞攝影作品,來源于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來自深入踐行“四力”的不懈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者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新聞是時代的注腳,新聞的溫度歸根結底來自時代的溫度??v觀歷年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創作特點,均緊扣時代脈搏,于細微之中展現宏大敘事、回應社會關切?!妒澜鐔误w最大水上光伏電站并網發電》這組照片能夠在此次中國新聞獎評選中脫穎而出,同樣也離不開這種創作理念的支撐。

德州日報社攝影記者劉振興
中國要全面實現“雙碳”目標,清潔能源利用不可或缺。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單體最大水上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就是落實“雙碳”目標的具體體現,具有樣本價值。獲得這個新聞線索后,我們對這個水上光伏項目進行了深入細致的了解,策劃角度,跟蹤進度,細化方案,挖掘內涵。通過了解研判,確定在“雙碳”目標的時代大背景下,進行小切口挖掘,抓住了世界單體最大水上光伏電站并網發電這個最佳切入點。
中國新聞獎評委會評價說,這組照片立足中國“雙碳”目標這個宏大的時代背景,從“并網發電”這個小切口入手,全方位展現世界單體最大水上光伏電站的建設過程和清潔能源利用的中國行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傳播價值。
第32屆中國新聞獎攝影類三等獎的作品《世界單體最大水上光伏電站并網發電》作品為一組8幅圖片,這組圖是從2萬多幅圖片和大量視頻素材中篩選而來。
2021年12月30日,華能德州丁莊水面光伏電站二期順利并網發電,標志著世界單體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電站——華能德州丁莊320兆瓦水面光伏電站全容量并網發電。華能德州丁莊水庫光伏發電項目位于陵城區丁莊鎮,被國家納入2019年第一批光伏平價上網項目,成為山東德州市落實“雙碳”目標的標志性工程,讓德州天更藍、水更清。

朝霞下的“風光儲一體化”項目

在光伏矩陣上,工人鋪設電纜

組裝超大型光伏矩陣

工人把組裝好的光伏矩陣推入水中

船只運輸光伏配件

太陽能光伏矩陣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俯瞰華能德州丁莊320兆瓦水面光伏電站

技術人員檢查線路鋪設情況
事實證明,一件新聞作品只有做到時代性和典型性兼具、相融,才能成為真正的好作品。
記者創作的源泉在基層、在一線、在現場,只有深入踐行“四力”,把筆觸、鏡頭對準最前方,才能創作出有靈魂有深度的好作品。
這組照片,拍攝歷時半年,從夏到秋,從秋到冬,我們先后拍攝60余次,累計行程3000多公里,拍攝了2萬多張照片和大量的視頻素材。整個創作的過程,正是一次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實踐過程,我們把鏡頭對準了最前方,把目光聚焦到了最前沿,把精力匯集到最一線,終于捧出了這組有靈魂有深度有看點的作品。
工業類題材的圖片拍攝因缺乏靈活性而較難出彩,如何把照片拍出有亮點、有品質來,這讓我們冥思苦想、反復琢磨。第一次到項目現場采訪拍攝,近9000畝的水面一望無際,我們感覺“無從下手”。連續去了好幾次,都沒找到最佳拍攝角度。有一天傍晚,落日前的光線映在光伏板上熠熠生輝。這美麗的光影一下激發起了我們的創作靈感:用最美的光影去表現這座世界之最的水上光伏電站,這不正是苦苦尋找的效果嗎?
最美的光影在一早一晚,我們確定了重點拍攝時間。報社距離項目現場有25公里路程,開車需要40多分鐘。每次早上拍攝,都要在日出前1小時出發;傍晚拍完,天已經黑了才能往回走。那段時間,起早貪黑是常態。
為了全方位展現水上光伏項目建設的全過程,我們經常開車繞湖尋找拍攝點,車輪胎先后被扎過十幾根鋼釘。因為作業施工面積大,無人機常常信號中斷。一次,我們的無人機失聯,掉到了湖水里,最后也沒能打撈上來。損失一架無人機讓人心痛,損失的照片和視頻,更讓人心痛。
夏天冒著炎熱的高溫,汗水濕透了衣服,胳膊曬脫了皮。冬天頂著刺骨的寒風,零下十幾攝氏度,手被凍僵了,臉被凍紅了,走在漂浮在湖面的太陽能板上,鞋濺上水就結上一層冰。為了拍出精彩的照片,這些都算不了什么。有一次,我們坐船到湖中的太陽能矩陣上拍攝,一不小心就會踩在浮板縫隙的水里,沒走幾步,兩只鞋都濕透了,初冬的湖水很涼,但我們沒有退縮,仍然堅持拍攝了兩個多小時。
融媒體時代,高品質的新聞作品依然是稀缺資源。一個好的新聞,需用多種形式的傳播手段來表現,紙媒、網站、微信、微博、APP等每一個平臺都需要相應的新聞稿件,這些要求記者在采訪時就要考慮到。我們在拍攝這組照片的同時,拍攝了大量的視頻素材,就是為了在傳播時為不同平臺提供相應的稿件。最后,以消息、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給讀者,收到了較好融合傳播效果。
一組好的新聞照片,從策劃到拍攝,從后期編輯到傳播呈現,既需要記者采訪、拍攝,也離不開編輯團隊的精雕細琢、通力合作。
水上光伏項目建成投產當天,編輯從我們提供的近百幅照片中,反復琢磨,與攝影記者不斷溝通,征求其他編輯的意見,才從中選出了十多幅照片,拿出第一稿后,又在編前會上集思廣益,對每一張照片從面畫色彩、構圖到內容表現,進行逐一研判、比較。對視頻短片從布局、音樂,到每一個畫面都進行分析,經過反復刪改,以達到最佳呈現效果。文字上,從稿件結構和內容直至每一個標點符號進行了一次次修改,力爭文字內容簡練、信息準確、結構清晰。從記者采訪第一個環節,到如何編發、推廣,實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讓新聞產品從孕育到誕生全程實現品質可控。
從獲得這個新聞線索之時,報社領導多次召開會議研討報道方案,其間多次調度、了解采訪情況,及時解決疑惑,這讓我們在思維上越發開闊,在思路上更加明確,在創作上更加大膽。
近年來,德州日報社在體制機制、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全面創新,不斷推進深度融合,優化內容供給,聚焦精品生產。我們始終堅持守正創新,把精品創作作為提升黨報“四力”的重中之重,營造良好的創作環境,激勵編采人員多出作品、多出好作品,在各自的崗位上“出圈出彩”。
為此,報社要求所有采編人員,加強政治理論和新聞業務學習,對黨的創新理論、新的歷史觀,黨中央的決定決議,先學一步,深學一層,注重提升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我們把每天的編前會、采前會當作培訓會,對上級的新聞指令、對市領導的重要講話,真聽進去、真落實下去;對每天的報紙版面、新媒體產品進行講評,堅持查缺補漏,舉一反三。對好的策劃、新聞佳作進行分析、研究、學習,不斷提升精品創作能力素質。
應該說,這組照片能獲得中國新聞獎,是德州日報社堅持守正創新、推動融合發展取得的嶄新成果,我們作為主創人員深感自豪和驕傲,也將以這次獲獎為新起點,和同事們一起,乘著黨的二十大東風再出發、再奮進的新起點,繼續在“走轉改”中接地氣、長見識、強本領,用好手中鏡頭和筆觸,講好德州故事,講好中國故事,多出精品力作,努力“出圈出彩”,創作出更多反映德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精神風貌的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生動圖景、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