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吟子 陳超 唐夢

在鄖西縣新一輪的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中,有這樣一對父子——他們同在機關上班,又先后下派到農村,自此扎根基層,全身心投入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事業當中。他們既是父子,又是“戰友”,兩代人在駐村路上攜手奔跑,譜寫了一曲非凡的人生樂章。
父親用技術“蹚”出富民路
父親高斌是鄖西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長期從事農業技術研究工作,是業內公認的“農業專家”。
2015年,高斌被選派到六郎鄉大石堰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員。六郎鄉地處鄂西北邊隅,距縣城70公里,交通條件閉塞,產業發展滯后,曾是鄖西縣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初到村里,高斌發現除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大多在家村民都依靠國家政策補助,村干部也沒有帶領村民發展產業的意識和技術。
于是,他在村“兩委”班子會議表態:“村里要是帶頭發展產業,技術包在我手上,搞砸了我來負責。”這一硬氣表態,激發了村干部謀發展的信心。
在高斌引導下,村干部將村里幾十畝荒廢的茶園重新整理,動員群眾種植,并為群眾提供免費苗木。
高斌大部分時間都在農戶的地里和桑蠶養殖戶的家中。農作物育苗、種植、病蟲害防治、收割,特別是桑蠶產業,每一環節他都認真指導。
農戶們感嘆道:“你們是干部,但像農民一樣,沒見過干部比我們農民干活還下力的。”
新一輪的駐村幫扶開始后,高斌再次選擇駐村,擔任羅坡埡村駐村第一書記。
羅坡埡村村民章澤喜,腿部殘疾,不能行走,家中有兩個小孩上學,家里長期就靠媳婦一個人打零工掙錢養家,生活非常困難。
為幫助改善他的生活條件,高斌想到一個不用出門、在家就能增收的技術——蠶絲加工。他找到章澤喜說:“只要你愿意學,技術我包教包會。”
從破繭、水煮、抽絲,到成品制作,高斌手把手地教學,章澤喜很快便掌握了技巧,成為村里的蠶絲加工能手,每年能增收近2萬元。
為進一步鞏固產業發展,高斌積極探索新的發展途徑,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他帶領村干部外出實地考察,爭取到30萬元資金,在六郎鄉建成蠶絲被加工車間及副產品生產車間。
“過去我們只能將蠶繭賣到外地,現在本地有了車間,可收購全縣蠶繭,進行蠶絲被深加工,利潤也翻了好幾番。”羅坡埡村支部書記李澤榮說。
同時,為提升產業多樣性,高斌結合當地氣候和環境優勢,引進投資少、收益快的辣椒品種,鼓勵群眾種植了100多畝。
在他的帶動輻射下,六郎鄉形成了桑蠶、辣椒、花椒、中藥材等多種產業齊頭并進的蓬勃發展局面,基本實現了戶戶有產業,人人有收益。他一步一個腳印,幫助最貧困的“山窩窩”變成農業產業發展的“示范村”,為山區群眾開辟了一條致富的路。
兒子以實干助推新發展
2021年7月,兒子高毅從縣委組織部機關被選派到土門鎮茅坪村駐村。
得知消息后,高毅第一時間告訴了父親。高斌既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兒子能到基層一線鍛煉,父子倆在同一個戰線工作,擔憂的是高毅曾因高血壓發作引發腦內出血,治療后便沒斷過降壓藥。
高毅看出了父親的擔憂,對父親說:“我現在恢復得很好,身體沒有啥問題,我也要向你學習,去基層服務百姓,去為鄉村振興事業盡一份力,去村里干一番事業。”
茅坪村曾經是個無產業的貧困村。近年來,在縣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村里引進了桃子產業,全村290戶群眾種植桃樹150畝,幾乎家家種有桃樹。
然而前兩年,由于缺乏技術、管理不當,桃樹生長效果不好,掛果率不高。眼看著就快到收獲的階段,如不能有效提高掛果率,將對村集體收入和村民繼續發展產業的信心產生不利影響。
高毅聯系了父親高斌,在父親的協調下,高毅迅速聯系上縣農業農村局,并先后邀請10余名農業專家到茅坪為村民們授課,開展桃樹修剪、管理、栽培技術培訓。
在桃樹基地,專家們現場演示,一對一教學。種植戶們邊看、邊學、邊剪、邊問。技術培訓增強了村民發展桃子產業的信心,也有效提升了種植技術和管護水平。“以前大伙不敢剪,生怕剪壞了,現在有專家指導,以后就不怕種不好了。”種植戶們笑著說。
駐村的同時,高毅還充分發揮自己在寫作宣傳上的優勢,不斷挖掘茅坪村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上的感人事跡,并逐步對外推廣。廣泛的宣傳為茅坪村吸引了大量關注,也在無形中不斷引導著村民感黨恩、守禮法、育新風,在全村營造出了積極發展的氛圍。
如今,茅坪村探索形成了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群眾自主參與的良好局面,村里的面貌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村民生活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父子兵”奔跑在鄉村振興路上
在高毅的眼中,父親就是榜樣。
“父親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對農業技術認真鉆研,將百姓當親人,他的工作態度和為民情懷一直激勵著我。”高毅說。
父子兩人同時駐村,工作任務重,有時候半個月都回不了家。有限的見面時間里,兩人常圍繞駐村幫扶工作展開探討——
與群眾打交道該用什么方法?幫扶工作怎樣做到村民心坎上?上門走訪應該重點關注哪些內容?如何幫村里解困解難……
一次次的探討中,高毅將父親傳授的駐村工作經驗和方法技巧一一記下,堅守駐村工作崗位的信念也愈發堅定。
父親高斌的包中,常年帶著4樣東西:剪刀、放大鏡、筆記本、藥。平日里父子倆在電話中聯系,時常互相提醒按時吃藥,多注意保重身體。父親駐村遠,買藥不方便,高毅就計算父親的藥還剩下多少,及時準備好。
今年,高斌將退休并離開駐點村。多年的情感積淀,讓他有很多不舍,但也十分欣慰。
“40多年來,我一直和農作物打交道,和農民打交道,看到農民的腰包鼓起來,日子好起來,我心里很有成就感。”高斌說:“如今,兒子又拿起了服務群眾的‘接力棒’,繼續扎根農村,我感到很欣慰。”
眼下,高毅正和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商量著今年駐村工作的打算。他們計劃通過鼓勵能人回歸創業、壯大集體主導產業等舉措,不斷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讓村民們的口袋富起來,生活好起來。
高斌、高毅父子倆不畏艱辛、扎根基層,帶領群眾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真正詮釋了新時代的“父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