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雯 郝苗苗 林思雨
村居外墻繪就的花海中,靈動可愛的梅花鹿似乎要越墻而出,跑到一旁的生態鹿園里玩耍;村口的親子菜園里,形態各異的稻草人已經“上崗”,守護著孩子們精心栽培的蔬菜;粉壁黛瓦的村灣,各色園林雕塑、涼亭點綴其間……
這片美景的主人便是武漢市東西湖區慈惠街蔡家社區蔡家臺的居民們,他們逢人便說:“看我們的家園多美,這都是我們自己建的!”很難想象這里曾是一個臟亂差的小村灣。一切的改變,源于黨建引領下的“五個轉變”路徑。
給老舊村灣注入活力
江漢大堤旁,一座雕塑高懸于半空,形似水滴。慈惠街依漢江而興,水文化濃郁,而蔡家社區的蔡家臺,便是漢水入江沿線最后一個自然村灣。
漫步在村灣,鄉間小路縱橫、綠意蔥蔥,湖畔的休閑文化廣場是居民們茶余飯后散步聊天的好去處。而幾年前,這里雜草叢生,房前屋后雜物堆積成山,家禽亂跑……村民回憶:“當時,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只有老人留守。”
走進村灣的“共同締造工坊”,這里記錄著這個老舊村灣的蝶變。蔡家社區黨支部書記王君說:“蔡家臺在東西湖區委、區政府和慈惠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堅持黨建引領,踐行‘五共’理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激發了鄉村振興新活力。”
蔡家社區下轄5個自然村灣,蔡家臺便是其中之一。為了改變蔡家臺落后的面貌,蔡家社區黨支部結合村灣自身環境特點,探索出“1+3+5”工作法。即在黨支部領導下,發揮黨員、網格員、中心戶3方帶動作用,將蔡家臺分成5個片區,建立分片包戶機制,引導群眾共同維護和管理村灣環境。
“有了好的組織架構,我們就能發動群眾一起干。”王君介紹,社區黨支部著力促進群眾實現“五個轉變”:和群眾一起共謀激發活力,實現從“唱反調”變“智囊團”;發展共建凝聚合力,實現從“要我干”變“我要干”;建設共管挖掘潛力,實現從“當配角”變“做主角”;效果共評提升動力,實現從“無所謂”變“勇爭先”;共享幸福美好生活,實現從“小村灣”變“幸福家”。
村民化身鄉村規劃師
萬事開頭難,社區黨支部就以黨員中心戶為突破口。在蔡家臺,活躍著一支以社區黨支部為引領,由社區干部、黨員示范戶、群眾中心戶組成的“共同締造服務隊”。
村民開的小賣部環境臟亂差,服務隊就主動前來幫忙修整環境。看見黨員干部都到家里來幫忙干活,村民不好意思,也動手參與其中,干得熱火朝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賣部搖身一變,成為“塘邊第一家超市”,不僅面貌一新,生意也紅火了,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到這里買東西。
“黨員干部服務在先,就能引導群眾從觀望、理解到參與,促使‘干部干著、群眾看著’轉化為‘干部帶著群眾一起干’。”王君說,“我們堅持從群眾所思所想出發去想問題、作決策。同時因勢利導、順意而為,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積極引導村民化身為鄉村規劃師、鄉村美化師,如今村里的每一處細節設計都有村民們的創意。”
老黨員黃望珠全程參與了蔡家臺美麗鄉村建設。早期規劃建設時,有不少村民不理解不配合,以黃望珠為代表的老黨員、村民代表帶頭參與,積極從中溝通協調,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老黨員和村民代表帶頭示范,村民們不再觀望,紛紛加入進來,大家對村莊共同設計、共同建造。
設計圖一步步變為現實。曾經淤泥堆積的塘堰現在清澈見底,錦鯉暢游其中;“共同締造橋”極大地方便了居民出行和游客觀賞;曾經雜亂的田地成了干凈整潔充滿童趣的親子菜園……村灣里一戶一處景、一域一特色、一灣一幅畫,讓人目不暇接。社區還開展各類文化演出,讓群眾共享文化藝術,增強歸屬感、幸福感、獲得感。
蔡家社區79歲的村民張德榮激動地說:“我在農村住了一輩子,沒想到有一天村子會變得跟景區一樣美,我們就像住在畫里!”
共管共享同致富
二十年前,慈惠街以粉壁黛瓦的徽派風格改造舊村居,使最西端的鴉渡大隊(現鴉渡社區)誕生了武漢最早的“網紅村”——石榴紅村,也成為當時全省新農村建設的“模范生”。
去年,慈惠街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對鴉渡及蔡家兩個社區進行環境提升和景觀改造,形成了全新的“鄉伴慈惠”旅游區。
位于旅游核心區的蔡家臺,在扮靚村灣后,如何管好、用好這份美景,讓村民共享發展收益,吃好這碗旅游飯,成為蔡家社區黨支部面臨的全新挑戰。
“共謀、共建之后是共管,只有管理好才能共享成果。”王君說。
村里的“親子菜園”原本是村民承包的菜地,垃圾亂堆、雜草叢生。在之前整治改造中,社區組織村民代表充分討論達成共識:由承包村民清退土地,交由社區整體規整打理,最終形成了占地40畝的“親子菜園”。
經過廣泛征求民意,社區將親子菜園劃分為幾十塊小田地,拿出其中一部分,由喜愛種菜的村民認領。認領村民成為菜園園長,負責種植打理菜園,同時負責周邊的環境衛生,按勞取酬。這樣一來,村民們參與管理菜園的積極性更高了。
隨著“鄉伴慈惠”景區進入運營期,蔡家社區也結合“共同締造”活動,采取“政府建設、企業投資、群眾參與”的共贏模式,提升蔡家臺群眾自主創業的經營意識。如今,除了企業投資的精品民宿,村民們紛紛將自家小院改造成鄉間民宿,有了不錯的收益。還有村民借著鄉村游的熱度,開設經營“好運來酒坊”“大寶鄉村咖啡館”“福晟別居餐飲”等產業項目。
“經過綜合提檔升級后,現在游客慕石榴紅之名而來,會發現沿線村灣都有特色景點可以游玩,一路走、一路游。這樣不僅提升了整個慈惠片區的村容村貌,也讓更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真正實現產業興、村民富、環境美。”慈惠街道黨工委負責人說,“現在,不僅村里的年輕人紛紛回鄉創業,很多村外的人也慕名前來投資。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不僅能共享美好家園,還能攜手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