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黨的民主理論的時代表達,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鮮明特色與顯著優勢。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民主形態,具有不同于西式民主的本質規定。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根本性原則、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性原則、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性原則、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性原則、治理問題導向的發展性原則,始終保證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屬性與民主本質。
【關鍵詞】全過程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 黨的領導
【中圖分類號】D62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3.00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盵1]全過程人民民主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價值追求,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權力構成與運行依托于特定制度體系與規范程序,全過程人民民主為鞏固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屬性與政權基礎提供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立足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屬性與政權屬性,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確保我國民主實踐方向正確、運行合理、治理有效。
根本性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政黨政治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發揮舉旗定向的政治功能?!叭^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追求民主、發展民主、實現民主的偉大創造,是黨不斷推進中國民主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的經驗結晶。”[2]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是團結帶領人民探索、形成、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奮斗史。黨的領導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前提,“黨的領導決定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本質屬性、貫穿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過程、指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前進方向、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進程。”[3]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根本性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關系和權力關系的屬性使然?!豆伯a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們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則,用以塑造無產階級的運動?!盵4]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對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人民的堅強領導和使命擔當,推動中國共產黨不斷進行民主實踐創新和民主理論創新,形成社會主義中國獨有的民主形態——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民主形式是黨的政治領導與長期執政經驗的總結,集中反映了民主集中制在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和中國人民民主參與實踐中的應用、發展和創新。中國共產黨在階級代表上的無私性與人民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踐行人民民主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和層次之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前提和體現。從現實環境來看,我國大面積國土與大規模人口分布特點決定了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條件與困境,強大且統一政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發揮組織協調與民意整合作用的必要條件。如果缺乏強大政黨的有力領導,民主參與和民意表達勢必陷入失效與失序困境。因此,中國共產黨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的“指向燈”和“方向盤”,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民主效能釋放提供強大政治動力。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鮮明特色與最大優勢,必須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中貫穿黨的全面領導的根本性原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正確處理民主與集中、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黨的意志與人民意志之間的關系,使民主的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統一于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實踐。首先,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代表型政黨,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了民主與集中相統一,黨的代表性在我國民主實踐中體現為對于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的調動,對于人民主體愿望的制度化表達,即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形式,完成集中領導下的最廣泛民主與民主基礎上的最優化治理的相互統一。因此,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是黨的全面領導貫徹于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中的首要依據。其次,中國共產黨推進自身建設的過程始終包含著對黨內民主的實踐與發展,黨內民主是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內在驅動力。黨的奮斗歷史積淀了豐富的黨內民主及其治理經驗,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以此構成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的政黨環境與政治基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堅持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共同發展,以黨內民主推動實現人民民主,以人民民主涵養黨內民主。最后,中國共產黨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領導是通過人民意志的政治化整合完成的,黨的初心使命和奮斗目標始終圍繞著人民意志和人民愿望設計。黨的意志與人民意志的統一不是既成事實,而是要在發展與實踐的動態中不斷保持。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人民意志與黨的意志之間的“轉化器”,通過在不斷發展與實踐中對于人民訴求、人民利益與人民愿望的回應、實現與疏導,黨的意志轉化為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實效。因此,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不斷密切黨群關系,以黨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領導踐行人民意志,將黨的領導優勢與全過程人民民主優勢轉化為民生福祉。
主體性原則:堅持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5]人民當家作主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在無產階級政黨理論中的具體運用,體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反映無產階級政黨的階級代表性和無產階級革命的人民性訴求。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應用于治國理政實踐,切實把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正是基于人民當家作主的理念與原則,我們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國家性質來說,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權力基礎與權力主體。從政體來說,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體對人民當家作主作出本體規定,我國的政體明確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方式,從而為國家政治生活的規劃與實踐提出根本依據。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致力于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服務于工人階級對國家事務的領導和管理,即以完整的制度體系與運行程序為指導,使人民能夠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將人民當家作主的總體要求具體貫穿于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全過程、各領域、各方面。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性原則,充分彰顯人民在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中國共產黨執政和國家治理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的工作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人民對自身利益的實現和發展上來?!盵6]民主不是抽象話語,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式與工具,民主的目的在于推動人民訴求的具體化落實、實現政治生活對于社會生活的正向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解決中國問題的民主方案,具有全面性、覆蓋全領域、形成全鏈條,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具有現實可行性,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積極回應最廣大人民群眾在新時代的新訴求,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國家治理實踐中發揮了巨大民主效能。以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就是要在制度設計中體現人民意志,在制度落實中保障人民權益,在制度價值實現中激發人民創造活力。從制度設計來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理念得以落實的重要前提在于,實現對人民意志的精準把握、有效整合和有序反饋,即建立暢通的民意表達渠道、推動自下而上的民主參與,確保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真正代表人民。因此,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的形成與完善必須堅持問計于民,通過制度的方式健全民主體系、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使得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在制度落實上,人民是否真正當家作主是衡量全過程人民民主效能的重要標準,不僅人民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權利要得到制度保障,而且民主的制度優勢要體現為民生福祉。因此,要堅持國家重大立法決策始終依照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轉換為國家制度設計,從而推動國家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在制度價值上,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是人民主體權利的行使路徑,不同于西式民主“資本”與“人民”之間主體性關系的倒置,在我國,決定社會發展的人民群眾既是國家權力的所有者,也是國家權力的監督者,依靠人民實現國家管理與治理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鮮明特色。而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最大程度地激發了人民之于國家權力、國家管理和社會發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上凝聚起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力量。
基礎性原則: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盵7]全過程人民民主體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以社會主義制度的屬性規定為制度前提。追求民主是人類共有的價值愿望,在民主的制度化實踐中,不同的社會形態與社會條件創造了不同的民主文明。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基于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條件與民主發展環境提出的民主理念,這一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即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之上,以維護和保障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和分配正義為基礎,推動人民參與管理社會主義國家及其建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問題在于確定民主的真正意義?!盵8]社會主義制度賦予全過程人民民主以意義:社會主義制度在民主層面的運行效力體現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根本政治制度對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指引與保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為基本政治制度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本規劃與設計,國家民主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具體政治體制機制作為重要政治制度對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落實與發展。因此,社會主義制度對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全方位設計與全領域指引,從根本上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相互區分。這種區分鮮明地表現為民主實踐的階級立場:資本主義制度所推崇的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以對無產階級的勞動剝削和價值壓榨為前提,是有限的、有范圍的、有條件的民主。社會主義制度所堅持的民主是無產階級的民主,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為根本目的,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社會主義制度之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民主優越性,既反映為民主的制度設計、制度關系、制度運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也表現為民主制度轉化為民主效能的現實效應。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規定?!凹纫3种袊厣鐣髁x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又要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永葆生機活力。”[9]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指導性地位,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體系建設,提升社會主義制度的民主治理效能,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與民主治理之間的實踐互構。在制度建設層面,構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之間主次分明、相互配套、融合發力,要堅持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制度抓手,結合人民民主訴求與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的實際階段,推動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與重要政治制度全方位建設,不斷擴大人民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渠道和權利,讓民主的制度服務于人民的民主。與此同時,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對于制度的體系化形態提出要求,民主之“全過程”需要“體系化”的民主制度保障,這就意味著不僅僅要推動我國民主制度不同構件之間的關系互動,也要借助于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生態制度、政黨制度等全面發力,為不斷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提供制度環境。在制度效能上,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最終落實為較之資本主義社會更多的公平、正義和平等等物質性和價值性對象。因此,民主的制度建構與制度實踐要緊緊圍繞國家事業發展重心重點、結合社會和諧發展的中心任務、立足人民合理權利的不斷增加,在人民參與人大立法、監督、代表等工作中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工作部署和各項舉措。在制度與治理的關系上,全過程人民民主遵循“制度—治理”的互動模式,這是社會主義民主治理的鮮明特色,其價值性不僅僅體現為民主制度對于民主治理的指導,同時也體現為民主治理效能對于民主制度的正向反饋,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中,有效的治理實踐尤其是基層民主實踐,要經過程序化的協商與論證,上升為制度層面的建構資源與借鑒,為人民民主權利與民主參與不斷提供制度支持。
實踐性原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盵10]民主與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一體兩面,民主重感性的價值原則,法治重理性的法規原則,二者共同指向推動現代國家治理的價值目標。法治是民主治理的重要方式,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在我國,人民民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國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全面依法治國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法治依據,二者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相互嵌套、相互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參與國家現代化治理的重要方式,即是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推進民主治理實現法治化、規范化、科學化,使得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通過法治得到規范和保障。人民管理國家事務是依照法治程序進行的,因此,只有堅持將全面依法治國原則與法治要求貫穿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才能確保我國民主政治的穩定性、民主治理的有效性、民主機制的連貫性。全過程人民民主與全面依法治國的相輔相成在運行邏輯上為我國民主治理提供遵循,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推進民主法治化和法律民主化的過程。民主的法治化和法律的民主化同時涉及權力在服務于民的過程中如何規范運行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之所以反復強調這個問題,是因為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而法律就是治國理政最重要的規矩?!盵11]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不僅僅明確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治活動的范圍,而且也對于權力本身的合法性作了規定。在屬性規定上,我國國家權力在憲法和法律規定范圍內運行,憲法和法律之于國家權力具有監督與制約效力,其根本目的在于確保國家權力的產生與執行始終圍繞人民訴求、體現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因此,全過程人民民主貫徹法治原則,既需要民主制度體系的支撐,也需要法律體系的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法治化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以民主化推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依法治國實踐向縱深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法治軌道上行穩致遠。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原則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要繼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動民主的法治化進程、強化基層立法實踐,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在法律體系建設上,立法是將黨的主張與人民意志提升為國家意志的工作,人民意志融入國家法律體系的過程就是人民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表現。因此,立法要充分體現人民意愿,將人民群眾的愿望要求吸納到立法中,多層次、全方位、多渠道聽取各方面意見,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加強民生領域立法,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立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法律體系在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具有話語權和實踐效力。在民主程序上,實質性的民主內容需要民主的程序與形式保障,缺乏法治保障的民主將是個體意愿的碎片化集合。人民的民主政治參與必然通過法治化渠道與程序進行,民主的法治化進程隨著我國依法治國進程的推進而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各個環節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全鏈條民主,每個環節都遵循特定的民主程序,人民按照法律與制度規定依法行使權利,不斷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科學化與規范化。在民主的法治化進程中,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確保黨的方針政策與人民意志的落實始終在社會主義法治范圍內。在民主的基層實踐上,要充分發揮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廣泛性與真實性優勢,積極調動基層人民群眾參與民主立法實踐。在黨領導人民推進民主實踐的過程中,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度是立法工作踐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實踐,不僅使得最廣大人民群眾與立法工作實現近距離接觸,而且鞏固了法律實施的民意基礎,拓寬了人民群眾民主參與立法工作的渠道與方式,是新時代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的積極嘗試。
發展性原則:堅持治理問題導向
全過程人民民主同時兼具完整的民主制度體系與民主治理體系,是我國現代化治理的重要內容與必要方式。我國民主制度體系與民主治理體系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依據與遵循,人民參與國家政治活動就是我國民主制度體系的具體展開?!霸谥袊瑖腋黜椫贫榷际菄@人民當家作主構建的,國家治理體系都是圍繞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運轉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盵12]這些制度程序,形成了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立足于全過程人民民主運行的完整制度程序,形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民主治理格局。就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治理特性而言,通過“民主制度推進民主治理”是中國式民主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獨特模式——這一治理模式建構起民主制度與民主治理直接的有效互動實踐。一方面,民主的制度體系構建了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保障人民意志在民主實踐中充分彰顯。另一方面,經過民主實踐檢驗與整合的民意、民智、民力能夠通過合法化程序化渠道得以表達,從而為民主制度體系建構提供民意基礎與話語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13]全過程人民民主治理就是運用民主制度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過程,堅持治理的問題導向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性原則。與此同時,全過程民主治理伴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存在民主治理的結構性問題,譬如民主制度體系建構與民主實踐的制度要求之間的矛盾,民眾政治參與訴求與民主制度頂層設計之間的對接,對權力如何實現有效監督等,這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必然面對的問題,也是推動我國民主政治現代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因此。全過程民主治理不僅僅要立足現實解決新時代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與訴求,也要致力于解決民主發展內部問題,保障我國民主治理的有效性、實效性與長效性。
堅持治理的問題導向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共同發展,必須解決我國民主發展的現實問題,聚焦民主治理的結構性短板,在優化民主治理結構中彰顯發展中國式民主的獨特優勢。在治理方式與治理原則上,要堅持人民治理、依法治理和系統治理相統一,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構設平臺、劃出邊界、協調關系。人民治理強調人民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中的主體能動性與價值導向性,以維護、實現和發展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宗旨。我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根本方式,也是人民參與國家治理的基本途徑。人民代表大會作為人民意志的執行機關,由人民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堅持人民治理就要堅持人民主權的國體要求,確保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按照人民意志運行。依法治理強調法治與民治的相關性,通過法律體系為全過程民主治理賦予穩定性與可靠性。推進依法治理在民主實踐中有效實施。一方面,要建立全過程人民民主法治保障體系,依照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實施治理,提升人民通過法治方式行使權力的意識與能力,增強法律在民主治理中的權威與實效。另一方面,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是執法工作最重要的價值追求。堅持用法治理念引領民主實踐,要用法治思維謀劃社會發展、用法治方式破解民主發展難題,不斷提升法律在民主治理中的能力和效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系統治理強調民主治理的多元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體現政黨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之間的治理合力。多元合力參與全過程民主治理的旨歸在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立足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致力于解決影響人民生產生活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在此基礎上,參與民主治理的多元主體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系統中各司其職,黨的領導確保民主治理方向,政府參與并組織實施治理活動,社會力量參與協調與反饋,人民大眾參與并發揮主動性,由此形成全過程人民民主治理系統。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項目“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項目編號:21@WTG002]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7][1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7、37、40頁。
[2]《中國政府白皮書匯編(2021年)》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939頁。
[3]蔡文成:《黨的領導是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證》,《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年第7期。
[4]《共產黨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1頁。
[5][1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259、258頁。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5頁。
[9]《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297頁。
[11]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414頁。
[12]《中國的民主》,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9頁。
責 編∕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