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要】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是應對錯綜復雜國際環境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命任務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的根本體現和內在要求,是提升國家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并形成競爭優勢和贏得戰略主動的頂層設計與必然選擇,是實現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統籌國家安全與發展的綜合創新和制度創新。面對當前發展環境深刻變化和各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我國必須尋求更為高效的科技創新組織形式,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關鍵詞】關鍵核心技術? 新型舉國體制? 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D60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3.03.01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總結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時指出:“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盵1]在此基礎上,又明確提出了“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2]的要求,發出了“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3]的號召。全面、完整、準確地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明確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至關重要,對從根本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具有決定性作用。
應對錯綜復雜國際環境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使命任務的系統布局與制度安排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盵4]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個更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盵5]這一論述清晰表明了我國實現科技創新的緊迫性。面對國內外形勢深刻變化,我國亟須從“卡脖子”難題上發力,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打通科技創新的堵點和障礙,將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系統布局。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中國經濟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系統要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科學技術能夠與資本、勞動等要素融合,提高中國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對科技指數級進步、各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型產業集群化等越發明顯的新趨勢,如果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難以在短時間調動大量資源,就有可能導致技術創新的速度趕不上技術發展的速度。因此,必須順應經濟發展趨勢,以新型舉國體制統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創新,同時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新型舉國體制,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是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要要求。新型冠狀病毒蔓延全球,給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科學技術是應對疫情最有效的武器。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廣泛運用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手段,科學精準助力疫情防控工作。與此同時,新冠疫情也對藥品研發等醫藥領域科技創新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守護人民身體健康,必須加快科技攻關,進一步增強科技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支撐作用,推動建設科技強國、健康中國。
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是中國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制度安排??萍紕撔鲁蔀閲H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面對科技領域日趨激烈的競爭,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是占據科技制高點、贏得科技創新戰略博弈和未來發展的主動選擇。當下,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科學等是大國博弈的重要領域。各國科技巨頭在政府支持下,爭奪數據霸權和技術優勢,競爭激烈程度前所未有??萍妓降母叩停从吵鲆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從深海極地資源的采集,到物聯網和基因編輯等技術的研發,再到外太空資源的爭奪,一旦某個國家的科技落伍,將處于極為被動的狀態,國家主權與安全受到極大威脅。面對科技創新的趨勢和風險挑戰,我國必須加快科技發展,抓住戰略機遇期,舉全國之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布局和搶占科技制高點,在科技競爭中占據主動。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是應對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等挑戰與威脅的重要舉措。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風險挑戰,全球政治經濟急劇變化,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增多。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仍然固守“冷戰思維”,逆全球化趨勢而行,對中國采取經濟、政治等多種手段的打壓,特別是在中國依賴程度較高的行業進行“選擇性脫鉤”,給我國發展和安全帶來極大挑戰。在西方國家對我國科技公司的禁令與限制面前,中國只有自力更生,以新型舉國體制聚集有效資源進行核心技術突破,才能應對各種可能產生的風險與挑戰,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的根本體現和內在要求
2011年7月13日,科技部發布《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首次提出了“新型舉國體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兩個大局”的政治高度,賦予新型舉國體制更加豐富的內涵,多次強調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6]的重大命題,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全面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不斷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提供了戰略基點和前進方向。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是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領導的根本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最高政治原則,這“四個最”在科技工作及重大科技創新領導的集中反映就內含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之中。
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我國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經驗。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時期,我們黨始終堅持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對科技事業進行戰略部署,是我國科技進步的重要指引。1985年,黨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7]的科技發展方針。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大力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突出位置,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實踐充分證明,黨的領導與科技創新同頻共振、緊密相連,只有黨的領導堅強有力,科技事業才能蓬勃發展。
我國科技創新的一切成果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進科技創新必須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統一領導,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作為“到二〇三五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的重要內容。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優勢,將黨的領導落實到科技工作全過程和各方面,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保持政治主動。黨員干部既要當好領導,也要當好專家,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提高自身科技素質,切實服務好科技創新。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的內在要求。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發揮著不同的歷史作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保衛國家安全,全國26個部委、上千家單位圍繞“兩彈一星”進行大力協同、集中攻關,有力捍衛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重大科技項目實施過程中,逐漸探索、完善和健全新型舉國體制,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突破了許多科技創新瓶頸,進一步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
我國持續推進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進一步發展新型舉國體制。我國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將民主集中制作為根本組織原則,有利于調節政府與市場、公平與效率、活力與秩序的關系,統籌調動各方力量,以技術為導向開展重大科技攻關,避免出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利潤為根本目的、各黨派間相互掣肘、利益集團干擾決策的情況。隨著新型舉國體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及時總結經驗做法,將其上升為長效機制,能夠進一步提高國家治理效能。
面對當前發展環境深刻變化和各領域重大風險,我國必須尋求更為高效的科技創新組織形式,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的體制機制。與傳統的舉國體制相比,新型舉國體制要更加適應市場化“新”環境,促進各類創新資源聚集,在相對開放的“新”形勢下,整合國內外各類資源,推動我國科技創新進入突破性、引領性和原創性的“新”階段,為促進經濟發展、保障國家安全提供強有力支撐。
提升國家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的頂層設計和必然選擇
2021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抓系統布局、系統組織、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未來的整體優勢?!盵8]新型舉國體制是解決我國在發展中的各種問題的現實需要,必須圍繞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堅決補短板、強弱項、堵漏洞,實現協同效能最大化。
充分發揮國家在宏觀調控和頂層設計上的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更有力地優化資源配置、強化協同攻關,贏得戰略主動。國家要扮演好組織者的角色,圍繞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能源和區塊鏈技術等投入大、難度高、周期長、前景好的前瞻性科學研究,進行系統謀篇布局,以頂層設計牽引、帶動和整合各學科、各部門、各地區的有生力量和優勢資源,圍繞重大技術攻關的技術鏈、產業鏈和創新鏈進行全方位高水平支持,通過構建系統完備、科學高效的體制機制引導政府、市場和社會各方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下好一盤棋。
政府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由“研發管理型”向“創新服務型”轉變。尊重科技創新規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為各類創新主體掃清障礙,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生態環境。政府在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激發企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科研工作者和企業家的創新活力,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優勢互補,使得科技研發和社會應用相統一。
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引導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形成創新驅動合力。用好有效市場這一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的重要抓手,在財政經費投入總量有限的情況下,更多運用市場方式和經濟手段解決重大項目的資金問題。要引導國有企業推動科技創新,充分發揮中央企業在實施創新驅動、推進科技創新和承擔重大科技項目中的“國家隊”作用,將中央企業打造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防止因某項關鍵核心技術斷供造成產業鏈斷裂,從而增強新型舉國體制的活力與韌性,形成競爭優勢。要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化能力,以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和整體思維謀劃科技創新布局,形成補短板與鍛長板“齊頭并進”的科技創新布局。既要加強對技術創新的前瞻性治理,順應新一輪數字革命的浪潮,立足我國獨有的海量數據和數字化應用場景,對我國有望引領技術創新的領域作好研判,形成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戰略技術;也要加強對關鍵技術和核心領域的短板、漏洞和弱項的分析研判,增強底線意識,明確哪些可以替代、哪些還要與國外保持合作,制定應對外國“卡脖子”問題的備選方案和緊急預案。
要提升科技創新組織體系化能力,吹響科技攻關“沖鋒號”。推動骨干企業合作形成協同效應,以“優勢互補”取代“單兵作戰”。要創新機制、改革體制,擺脫門戶傾向和利益偏見,把最強的力量組織起來進行科技攻關。要在互聯網、芯片等領域形成科技聯盟,在戰略、技術、標準和市場等方面加強溝通合作,推動創新協作。健全完善資本型協作模式,成立核心技術研發投資公司,加強龍頭企業在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中的帶動作用,破解“缺芯少魂”的局面。
要提升基礎設施供給體系化能力,打造戰略科技創新平臺“國之重器”,為新型舉國體制提供有力支撐。要聚焦前沿技術和戰略急需,在資金政策、配套措施和工程平臺等方面大力支持,加快布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級科研機構,以高水平建設并用好“中國天眼”等重大科學基礎設施。以戰略科技創新平臺開放共享為依托,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推動基礎核心技術創新攻關,打造原始創新的策源地。
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統籌國家發展與安全的綜合創新和制度創新
2022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盵9]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并提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10]的戰略,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謀篇布局、舉旗定向??萍甲粤⒆詮娛侵腥A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創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為國家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現代化強國提供科技支撐。正確處理創新自信和科技自立自強的關系。2020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弘揚優良傳統,堅定創新自信,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11]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是充滿創新自信的民族,“兩彈一星”、探月工程、中國空間站等科技成果不斷涌現,讓我們更加堅定創新自信。新時代新征程,自主創新之路仍然任重道遠,我們必須樹立強有力的創新自信,搶占科技高地,打破“卡脖子”封鎖,破解“硬骨頭”難題,通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動力支撐。
正確處理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關系。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存在著巨大的制度紅利,必須圍繞科技管理、決策和評價等重點環節改革攻堅,釋放創新潛能。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為企業轉型升級掃除體制機制障礙,讓人才、知識、機構和項目等科技創新的要素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正確處理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的關系。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自立自強。要充分發揮我國市場的創新優勢,吸引全球高科技產業向我國轉移,以催生科技創新。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閉門造車”,要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要在開放中創新,運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以國際視野謀劃科技創新發展。引領探索碳中和、公共衛生等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的解決方案,探索國際合作的新路徑。
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將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強基礎研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實現更多“從0到1”突破?;A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泉,是建設科技強國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石。要強化對基礎研究的戰略引領,選擇若干領域作為主攻方向,加快進行科技創新中心的空間布局。明確各類基礎研究主體的職責定位,建設具有前沿性和交叉性的綜合研究集群,避免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加強政府的資金支持,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要營造良好氛圍,避免引入競爭性和短周期評價,以久久為功的韌勁夯實基礎研究。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創新中的關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12]。加快構建以創新企業為龍頭、科研院所為支撐、各類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協同機制。充分發揮領軍企業、龍頭企業和平臺企業的引領作用,完善從科學研究到試驗開發,再到推廣應用的體制機制,讓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綜合運用各類考評機制,引導國有企業加大技術研發、調整產品結構,更加注重長期技術研發。
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培養更多的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堅決“破五唯”,推動科技評價體系轉型,松綁解憂,讓科研人員安心坐熱“冷板凳”。對技術瓶頸和攻關項目,探索實行“揭榜掛帥”制度,將科研經費交給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營造“英雄不問出處”的良好氛圍。要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允許可控性試錯,解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的后顧之憂。在科研經費等方面,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提升創新績效。
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引領科技發展潮流,使我國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在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做好長遠規劃和前瞻性部署,抓住產業變革的機遇。要加強對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增強底層技術供給能力,補足科研技術的短板。在將科技創新的立足點放在自己身上的同時,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為解決全人類共同問題提供中國科學家的智慧。
面向經濟主戰場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為經濟發展賦能。聚焦制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硬骨頭”,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釋放科研人員活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強產業鏈、創新鏈和資金鏈的互促共進,重點培育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企業。強化金融對于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健全科技創新多元化投入機制。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相結合,既要瞄準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要,在農作物種子、高端芯片和工業軟件等領域上下功夫,也要在基礎領域加強攻關,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部署研發項目,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互促進,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
面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為人民的美好生活保駕護航。聚焦食品安全、人口老齡化、重大疫情防控等人民群眾密切關注的問題,依靠生物科學、生態技術、環保領域等技術創新,全面提升對于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警處置能力,以廣覆蓋、高質量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廖敏伶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2][3][10][1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1~5版。
[4][5]《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人民日報》,2020年9月12日,第1版。
[6]《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9年11月6日,第5版。
[7]《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62頁。
[8]習近平:《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求是》,2022年第9期。
[9]《在新時代東北振興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 奮力開創遼寧振興發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22年8月19日,第1版。
[11]《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人民日報》,2020年5月30日,第1版。
責 編/肖晗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