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福亮 馮育青 朱 穎
(1 南京林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7;2 蘇州市濕地保護管理站,江蘇 蘇州 215000;3 江蘇太湖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站,江蘇 蘇州 215000;4 蘇州科技大學,江蘇 蘇州 215011)
濕地一直以來與人類生存、繁衍和城市發展息息相關,濕地不僅是人類世代賴以生存的衣食之源,也在改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休閑游憩場所及防洪蓄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寧中華等,2015)。“濕地城市”是指在行政管轄范圍內或臨近區域擁有國際重要濕地和其他濕地的城鎮(城市和農村),通過整合行政和人力資源,合理利用濕地,尊重濕地的生態、社會環境和文化傳統,開展濕地科普宣教活動,最終實現可持續、有活力、創新型的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雷茵茹等, 2018),應該說濕地城市展示了城市與濕地之間和諧發展的新關系。面對日益凸顯的城市問題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濕地城市建設給出了新的解答。濕地城市是一種以生態環境為基礎,以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國際濕地城市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妥善處理城市與濕地關系的高度肯定,也是城市生態、文化風貌和生活品質的綜合成就的彰顯,濕地城市建設是濕地資源保護與城市高質量發展融合的必然要求。
《濕地公約》提出濕地城市概念,并于2017年在全球開展國際濕地城市申報認證,旨在倡導城市與濕地和諧共生理念,推動城市發展與濕地保護深度融合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國家林業局,2017)。2018 年,全球18 個城市被認證為首批國際濕地城市,其中中國有6 個;2022 年,全球25 個城市被認證為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中國有7 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2023)。
蘇州地處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水系的平原水網區,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有“水鄉澤國”之稱,可以說蘇州是在濕地上孕育并成長的城市。蘇州人口稠密,又處于我國東南沿海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核心地帶,如何推動濕地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健康發展,助力地區高質量建設,成為蘇州致力解決的問題。2022 年,蘇州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從“園林之城”邁向“濕地之城”,力求通過蘇州濕地資源和濕地文化成就展示,在更高層次上做好蘇州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努力建成中國國際濕地城市的典范。
針對濕地城市的建設,學者們從不同視角開展了建設研究與探索。Wijeyaratne(2020)針對斯里蘭卡拉姆薩爾濕地城市的城市濕地系統開展了濕地生態狀況的評估研究,結果表明:地理統計和多變量技術與Palmers 指數、百分比生物指數和湖泊條件指數可作為監測熱帶城市濕地生態系統水質趨勢的重要工具,能夠為熱帶濕地城市的保護與管理提供依據。Jin 等(2022)等認為由于快速城市化導致濕地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濕地城市需要一種將彈性與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基于系統動力學模型,建立了濕地城市氣候變化適應管理生態系統功能恢復力模型,根據不同的氣候變化提出了3 種適應性管理策略,為濕地城市的規劃與管理提供指導。Guan 等(2021)以黃河三角洲典型濕地城市為例,利用生態網絡分析(ENA),通過沿海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相互作用和反饋,研究確定了沿海地區代謝系統的關鍵節點和路徑,并科學管理這些節點,促進濕地保護和沿海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為決策者提供了科學且有針對性的建議。張華等(2019)以海口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為例,分析了國際濕地城市建設思路,并從“以點帶面、多方籌措、全民參與、合理利用”創建策略等方面總結、凝練了國際濕地城市建設的“海口模式”,為其他國際濕地城市創建提供了思路和借鑒。史丹等(2023)以濟寧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為例,從城市濕地、重要濕地、小微濕地、濕地產業、濕地文化5 個方面總結濟寧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的思路與路徑,為我國提供了濕地城市生態修復的成功經驗。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倡導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在濕地城市建設過程中,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堅持把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作為優先民生領域,以生態環境為基礎,提高經濟生產力、為人民創造生態福祉,致力于實現生態安全及生態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格局,也開辟了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蘇州國際濕地城市創建,踐行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以“城市、人與濕地和美共享”的典范為目標,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將濕地保護納入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全面推進濕地保護修復,開展了一系列在全國具有開創性的探索實踐。
2.2.1 完善法律法規,建立濕地保護長效機制 《蘇州市濕地保護條例》于2012 年正式實施,這也是江蘇省內首部地方濕地立法。該條例明確了濕地保護管理體制,并突破性地設立濕地征占用行政許可(黃志強等, 2018)。開展濕地征占用審核是蘇州濕地保護管理的創新,在全國屬于首創,這種保護管理方式為國內其他地區濕地用地管理提供了寶貴經驗。蘇州市相繼出臺了《蘇州市濕地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意見》《蘇州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蘇州市濕地公園科研監測和濕地宣教指南(試行)》等一批配套文件,為蘇州市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
蘇州在全國率先實施濕地生態補償,2010 年《關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意見》出臺,2014 年《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和《實施細則》中進一步明確了濕地“補什么、補多少、怎么補、誰來補、補給誰”的生態補償策略,且明確將水稻田、水源地等重要生態濕地作為生態補償重點,并確定了濕地生態補償的標準、補償資金來源以及生態補償的保障落實等方面內容。目前蘇州正在進一步探索建立濕地修復市場交易機制,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濕地保護。
2.2.2 構建濕地保護與監測體系 目前,蘇州形成了以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為主體的濕地保護體系,各濕地保護類型分別依照不同的辦法進行管理,以此穩步推進濕地公園的建設管理,提高其建設水平以及影響力。蘇州以“江蘇太湖濕地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為平臺,在全市濕地公園、重要濕地等點位布局監測,形成“1+20”(1 個觀測站、20個監測點)的監測體系。在此基礎上,以衛星影像-無人機影像-地面觀測數據為手段,構建天-空-地協同的多尺度監測系統,對蘇州濕地實施大范圍、多時相的動態監測,并對重要濕地和濕地公園開展濕地資源動態監測,以此牢牢把控濕地保護紅線。
2.2.3 集成科學的濕地生態修復技術 針對稻田濕地,以生態可持續作為理念,以生物多樣性提升為目標,通過地形整理、近自然濕地的修復,實施稻田—坑塘—灘涂的棲息地恢復改造,形成“坑塘—灘涂—高莖草澤—稻田—防護林帶”的混合生境,通過水位調控、定期除草以及限制游客進入的管理方式,保障濕地的自然恢復進程。針對太湖濱岸水浪沖刷、水環境質量不佳的問題,通過建設多層圍堰,內部圍堰與外部圍堰共同組成復層圍堰,模擬自然植物群落構建圍堰植物群落,并促使鄉土水生植物得以自然恢復,不僅削減了太湖濱岸帶風浪擾動引起的底泥再懸浮,也攔截和降解藻類和氮磷污染物,水體氮、磷分別降低70%和85%,透明度提升至150 cm,減輕了圍堰內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湖濱濕地水岸帶水質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2.2.4 強化濕地保護考核評估 蘇州將濕地保有量、自然濕地保有量、濕地修復面積等保護成效指標納入本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制度體系。針對濕地公園考核評價,蘇州創新地提出“濕地好不好,鳥兒說了算”的考核內容,用鳥類多樣性、水環境質量和宣教工作等作為考評指標,定期對全市濕地公園進行綜合評估并排名、評定星級,且每年通過《蘇州市濕地保護情況年報》向社會公布,不斷促進濕地公園健康有序發展。
2.2.5 強化濕地科普宣教 蘇州自2012 年起,在濕地保護主管部門的引導下,以志愿者為媒介,依托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建立濕地自然學校,面向大眾及中小學生開展濕地科普宣教。目前已成立太湖三山島、常熟沙家浜等11 所濕地自然學校,建成了致力于保護濕地環境的蘇州濕地自然學校網絡,也作為長江流域濕地保護網絡的品牌進行推廣。基于濕地公園濕地自然學校良好的自然教育平臺,每個濕地自然學校配備專屬的教師,并開發建設了特色課程與教材,通過多樣化的科普宣教活動與知識傳播,不斷增強全社會的濕地保護意識。
2.2.6 推進政產學研合作、交流和成果轉化 蘇州濕地保護堅持“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的原則,匯聚高校、科研單位等多方高層次人才智力資源,著力搭建服務地區濕地保護的智庫平臺,圍繞濕地保護政策研究、濕地保護規劃、濕地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轉化、重大項目、人才培養等方面積極開展校地合作,全面推動蘇州濕地生態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蘇州濕地保護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注重先進理念和技術模式學習與轉化,并應用到蘇州濕地高質量保護與修復實踐中。近些年,蘇州濕地主管部門引入香港米浦濕地自然保護區、臺灣關渡自然公園的濕地保護管理的成功經驗,創新蘇州濕地保護管理模式,形成了“蘇州濕地保護模式”的知識輸出。
針對太湖濱岸帶退化濕地生態修復問題,研發了生態復層圍堰營造技術、新型快速水生植物恢復設施,該技術已在蘇州太湖三山島、太湖湖濱開展示范應用,達到防風減浪、抵御藍藻、提升水體透明度的效果,同時增加了生物多樣性,生態修復效果良好。
蘇州覆蓋全市重要濕地保護體系基本形成,并依法實行濕地總量管控。蘇州已有15 塊濕地達到了國際重要濕地水禽數量標準,全市市級以上濕地公園21 處,濕地保護小區113 處、水源地保護區12 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6 處,保護重要濕地19.92 萬hm2,自然濕地保護率達72.4%;其中長江濕地保護率約為66%、太湖濕地保護率達84.93%。同時,蘇州將濕地納入生態紅線予以嚴格保護,納入生態紅線保護的濕地占全市濕地總面積55.60%、占全市生態紅線總面積的94.63%。目前全市已認定103 處重要濕地名錄,其中15 個省級、88 個市級重要濕地,總面積23.24 萬hm2,位居江蘇省第一,全國前列。
蘇州濕地保護措施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蘇州在全市布設了100 個監測區,2022 年調查共記錄到鳥類20 目64 科330 種,占蘇州地區鳥類種數的82.7%,占江蘇省鳥類種數的73.8%。此外,濕地水鳥數量超過2 萬只的重要濕地1處,水鳥數量超過全球1%的重要濕地增加至15 處(蘇州濕地保護站, 2022)。目前,蘇州全市記錄到高等植物991 種、鳥類種數394 種、魚類139 種、哺乳動物40 種等。豐富的濕地資源以及物種資源,不僅奠定了在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區的重要地位,也成為蘇州社會經濟發展、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生態支撐。
蘇州在濕地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示范,以先進濕地保護理念為指導,充分運用“蘇州智造”的技術優勢和創新平臺,大力開展濕地生態修復。針對重點地區利用復層圍堰、多塘復合等技術等提升水環境質量,推進濕地生態功能的提升;針對魚鳥棲息地修復,充分利用鄉土材料制作生態浮島,營造多類型濕地,濕地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提升。全市太湖退漁(墾)還湖、修復湖泊、河流各類濕地等2.02萬hm2,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常熟南湖省級濕地公園濕地保護修復入選江蘇省“首屆最美生態修復案例”,昆山天福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修復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濕地生態保護與技術的創新應用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也促進了蘇州濕地生態修復水平的提升。
蘇州11 所濕地自然學校在推動濕地科普宣教工作、提升大眾濕地保護意識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天福國家濕地公園、湖濱國家濕地公園和同里國家濕地公園等陸續被授予全國“林草科普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學校”“精品自然教育基地”稱號;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成為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蘇州濕地自然學校編寫《蘇州野外觀鳥手冊》《蘇州四季野花》等20余種科普讀物和本土教材,其中《遠遠—湖濱鴨記》《幸運—林里故事》等自然親子繪本作為濕地自然教育配套教材,榮獲第十三屆江蘇省優秀科普作品獎。蘇州濕地自然學校每年為逾6萬人次的學生、市民及游客提供濕地科普教育活動,在地區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其中“濕地公民科學家養成計劃”項目榮獲蘇省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蘇州以“人民共享,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筑牢城市生態基底。在濕地管理的制度建設、資源監測、成效考核等諸多環節積極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實踐。蘇州不斷創新保護方法與路徑,科學開展退化濕地生態修復治理,注重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及持續性,豐富濕地生物多樣性,提升公眾濕地生態獲得感,一系列的創新實踐形成了蘇州濕地城市建設與管理的“蘇州經驗”,這些創新實踐為全國乃至全球濕地保護貢獻了智慧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