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碧青?謝國棟


摘 要:《茶館小調》是一首1945年由費克作曲的帶說唱且帶諷刺的敘事性群眾歌曲,本文通過樂譜分析、比較、文獻查閱,將歌曲劃分成三個部分,以茶館為背景,分別描述茶館場景、茶館老板、茶客不同性格的音樂形象,結合傳統說唱音樂風格特點,賦予作品鮮明的藝術形象。
關鍵詞:《茶館小調》;音樂形象;諷刺;說唱
中圖分類號:J6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6-00-03
藝術形象包含聽覺形象,而聽覺形象主要是指音樂形象,其具有表演性和特殊性,它的塑造是需要演員的演唱或演奏的,還需要欣賞者調動器官,用身心去體驗、想象和聯想,去感受審美,在內心喚起情感意象,它是看不見摸不著,沒有空間性,沒有時間性的,在時間的流動里存在,通過這個過程來完成音樂形象的塑造。因此,音樂形象通過音樂作用于人們的聽覺,給人以強烈的情感沖擊力,使聽眾產生聯想和想象,從而在頭腦中形成藝術形象[1]。
一、特殊歷史背景下誕生的諷刺性敘事歌曲《茶館小調》
音樂作品的創作、發展與各個時期的音樂運動是密不可分的,音樂運動跟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哲學思潮等是有密切聯系的。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抗戰拉開帷幕,南京臨時政府決定將清華、北京、南開三所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1938年4月再次遷往云南昆明,更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正式開課,這樣的舉措是保全了中華教育精華免遭此次戰爭的毀滅。西南聯合大學在昆明辦學是十分艱難的,但名氣大,教授水平高,還是吸引全國許多莘莘學子前來求學。當時,校舍極其簡陋,圖書館又是座位有限,于是不得不向校外發展,尋找活動場所,在學校附近的茶館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茶館林立,茶客清一色都是聯大學生,勤學刻苦的聯大學子,有時候在茶館一坐就是一天,茶館成了聯大師生聚集一起學習、娛樂、休閑、談詩寫作、研究學術、議論時局的最佳場所。聯大師生關心國家及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憂國憂民,在茶館中聊的主要話題還是與政治和時局相關的話題[2]。
費克,中國作曲家、戲劇家,曾加入新中國劇社,并先后在南昌、武漢、長沙、桂林、昆明和上海等地活動,1944年秋抵達昆明。新中國劇社成員在排練演出工作的余暇,常結伴去茶館,與聯大師生不期而遇,也感受到當時西南地區特有的茶館文化。于是,費克和詞作者長工以茶館為背景,譜寫出了一首充滿戰斗激情的新歌,據聯大校史第四編“大事記”記載:1945年5月18日“文藝社舉行高爾基逝世九周年晚會”,新中國劇社應邀參加這次晚會演出,在這次晚會中《茶館小調》首演大獲成功,迅速推廣到昆明各大、中學中,緊接著各個高校、中學紛紛前來劇社討取歌譜學唱,或請劇社的人去教唱。這首《茶館小調》被人們從昆明唱到重慶,再通過《新華日報》傳到延安,又從延安唱遍了全國,成了家喻戶曉的一首群眾歌曲[2]。
二、《茶館小調》中不同場景及人物性格的音樂形象
(一)曲式分析
《茶館小調》全曲都是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完成的,但是在倒數第二小節出現了“si”,它處于弱拍,僅半拍的時間,如果把它定為六聲音階顯然不合邏輯,也許是曲作者特意設計,“si”的出現給予歌曲更好的終止感,使用完美終止式手法,可見曲作者的用心。歌曲采用具有民間說唱音樂風格的敘述手法寫作而成,由三段體組成,b小調,典型的中國民族五聲調式音階完成。費克是受民間說唱的影響,在曲調與歌詞的結合、節奏的處理方面,都能運用旋律來塑造多種形象,把說唱風格、民歌、群眾歌曲風格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全曲的曲式分析如圖1所示。
(二)以A段為例結合說唱描述茶館場景的音樂形象
說唱音樂是以說、唱為手段狀物寫景的,比如,在A段描述茶館的場景中,就將說和唱有機結合在一起。說唱結合的“說”是經過提煉具有一定音樂性的,是有節奏的念誦;說唱結合的“唱”是建立在字音聲調、感情語氣與曲調密切結合的基礎上的,將韻味作為藝術追求,講究聲音造型[3]。按照說和唱結合成分在程度上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半說半唱.在一句唱詞中,前半句是說,后半句是唱,如譜例1中的第7、8小節:(說)茶房!開水!(唱)叫聲高。
2.唱中夾說。在唱的過程中插入成句的說,成為唱—說—唱的結合,如譜例1中第9、10小節:(唱)杯子碟兒,(說)丁丁當當丁丁當當丁丁當當,(唱)響呵;第11、12小節:(唱)瓜子殼兒,(說)劈里啪啦劈里啪啦,(唱)滿地拋呵。
3.似說似唱。在生活語音的基礎上,加以音調潤色,最能表現地方方言或語音的特色。如譜例1中第13-19小節,則是用地方方言的音調進行潤腔。
(三)茶館老板性格的音樂形象
說唱音樂中常常是一人身兼數角,在演唱中既可以以第三人稱描述情節,剖析人物,也可以以第一人稱來說唱故事,在刻畫不同人物時,主要是通過不同的聲音造型來表現的。在B段中茶館老板“莫談國事”的嘮叨(獨唱,以第一人稱演唱),刻畫了一個見誰都鞠躬、作揖,精明、圓滑、八面玲瓏的生意人形象,他的唱詞中,說中有唱,唱中有說,節奏密集,音樂旋律在音域上處在小字一組的中音區域,一直在一個八度內流動,在第35小節處突然跨十度音歌唱,就是一個聲音造型,起到強調的作用,是說唱音樂中特別常用的手法;休止符的運用,也比較頻繁,如第40小節的“哈哈,哈哈”雙關語兩個字連唱,把精明能干、圓滑又充滿了軟弱恭順的茶館老板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四)茶客性格的音樂形象
茶客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撥人,甚至更多的在茶館就座的人們,也是指聯大的學生,從第45小節爽朗的笑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全部采用十六分音符來模仿笑聲的節奏,可以感受到這是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年輕,有活力,樂觀的精神,對黑暗統治的直接指斥怒罵,一針見血地唱出了把那些扼殺言論自由的獨裁者從根鏟除。整段的旋律高亢激昂,唱出了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一種對革命必勝的信心。
三、由音樂形象到賦予作品的精神境界
敘事歌曲是以敘述故事的方法來反映社會的,其歌詞具有很強的史詩、敘事詩或故事詩的性質。詼諧歌曲是以風趣、詼諧的手法反映社會生活的歌曲,以溫婉的方式表達對某個事物的不滿,主要傳達喜劇性效果,通過逗人笑樂的手段表現人物性格,讓人在笑聲中贊揚美好的事物,批評丑惡的事物。諷刺歌曲是用譏諷和嘲笑的手法揭露消極、落后或反動事物的歌曲,采取尖刻、夸張的手法予以無情的、直接的揭露和貶斥,方法多樣,有含蓄的諷刺和一針見血的諷刺,還有比喻、夸張等,采用不同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5]。《茶館小調》這首歌曲創作于1945年,至今有79年歷史,在汪毓和先生編著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把這首歌曲定義為帶說唱性的敘事諷刺歌曲,在周世斌先生編著的《音樂欣賞》中把這首歌曲定義為詼諧的諷刺歌曲,但筆者認為無論是敘事歌曲、詼諧歌曲,還是諷刺歌曲,都是傳統說唱音樂的一種表達,其特點被曲作者費克掌握,采用現代的作曲技法用于歌曲的創作中,是傳統說唱音樂在近現代歌曲創作中的直接表達,因此把《茶館小調》定義為說唱歌曲。費克非常注意音樂語言的民族化、群眾化,從傳統說唱音樂中汲取具有鮮明特性的音調和節奏,因而他的詞曲結合比較自然,旋律樸實、流暢,在民主革命時期發揮過積極作用,是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一首群眾歌曲。
(一)通俗順口而生動的歌詞
說唱音樂是融合文學、音樂、表演,以說唱來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必然與文學語言密切相關,具有通俗性和音樂性。“語必通俗,言須順口,聲要和律辭求生動”,說唱音樂的語言無論是詞匯、句式、聲韻和修辭,都必須適合口頭語言的表達習慣,并且悅耳動聽,才能在各個社會階層中廣泛流傳[4]。《茶館小調》詞作者長工(原名樊賡穌)的歌詞作于1945年初,親切動人,朗朗上口,通俗化、口語化,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敘事性。特別是茶館老板性格的描寫僅用了7句,詞曲和合,老舍寫的話劇《茶館》中王利發的人物塑造,同是茶館老板形象,但話劇對人物性格塑造貫穿了三幕劇中,也很形象具體,但不如《茶館小調》中的精準提煉。從整首歌詞來看,通俗、順口、和律、生動是最大的特點,全部歌詞一共25句,21句末處均采用韻母a o,它們的韻母相同,都是同韻字,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歌詞或者詩歌是把同韻字放在句尾,稱為“韻腳”,這樣會帶給人一種美感。
(二)旋律呈現多種情緒的表達
說唱音樂以口語說唱講述故事,決定了不管是敘事、抒情,還是說理,均采用口頭語言的音樂性“說唱”,就是語言與音樂相互配合,音樂必須服務于語言,而音樂又有自身固定的特點和規律,須要兼有敘述性和抒情性,也就是“說唱性”。我國曲藝據1982年調查統計得出有341個曲種,各地區、各民族的曲藝歷史悠久,有學者根據這些曲種的主奏樂器、地域、歷史淵源、音樂格調及演奏、演唱風格等特點歸納為鼓詞、彈詞、道情、牌子曲、琴書、雜曲、走唱、板誦八大類。《茶館小調》的音樂來自哪一類呢?從地域看,昆明屬于中國的西南地區,而且,四川也同屬西南地區,也享有該區域特有的茶館文化,金錢板是流行在四川地區的一種板誦類民間說唱藝術曲種,民國初期,金錢板在民間的影響力逐漸加大,有一部分金錢板藝人從流動演出轉入了茶館書場,金錢板的“坐館”表演與西南地區茶館文化相結合,形成人民群眾喜愛的一種精神文化,有著獨特的魅力。綜合分析《茶館小調》的A段是抒情性唱腔,用于抒發感情,特點是其旋律性較強,B段是敘事性唱腔,主要用于表述故事情節,這段是茶館老板以第一人稱的身份來表述的;C段的激進高亢,乃全曲的高潮部分,是戲劇性唱腔,表現激動的情緒和尖銳的戲劇性矛盾沖突。
(三)歌曲的主題精神力量
現代作曲家印青老師說過,主旋律歌曲能夠凝聚人心,并且具有引領時代的特性。它們能夠激勵和振奮民心,鼓舞士氣,撫慰人心,并在特殊時期有效地緩解大眾的不安情緒,發揮出積極的引導作用。《茶館小調》通過第三部分C段將說唱音樂中的快板與具有戰斗性質的進行曲相結合,反映了當時特殊歷史時期在國統區人們的聲音,鏗鏘有力;一方面喚起民眾的抗戰熱情,從而彰顯出歌曲的宣傳性、傳遞了革命必勝的信念,另一方面喚起聽眾的愛國熱情與激情,為積蓄全民族的抗戰與團結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這兩方面的創作是抗戰時期歌曲創作的主流,主要的代表作曲家有聶耳、冼星海、呂驥、賀綠汀等,他們的代表作品都富有時代性、民族性的獨特風格。
四、結束語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既然藝術形象包含聽覺形象,而聽覺形象主要是指音樂作品形象,我們則要思考新時代、新征程、新起點下音樂作品形象如何塑造,2021年12月14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藝術以形象取勝,經典文藝形象成為一個時代文藝的重要標識”“經典文藝形象跨越時空傳遞精神力量”。因此,音樂作品形象的塑造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為人民服務,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員,堅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以獨特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傳承革命精神,植根現在生活,緊跟時代潮流,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2]王景山.西南聯大和《茶館小調》[J].炎黃春秋,2003(10):71-73.
[3]王偉任,王順通.音樂欣賞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4]周世斌.音樂欣賞[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黃莉麗.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教程[M].廣州:暨南大學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葉碧青(1976-),女,廣東龍川人,本科,講師,從事民族音樂學研究;謝國棟(1984-),男,廣東河源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思想教育和學生管理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