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古典音樂的宏偉殿堂中,弗朗茨·舒伯特的名字如同一顆永恒的星辰,璀璨而深遠。被譽為“藝術歌曲之王”的他,以其數不勝數的歌曲作品,在音樂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然而,盡管《魔王》《美麗的磨坊女》等作品家喻戶曉,但舒伯特的許多旋律優美的藝術歌曲卻并不為大眾所熟知。本文旨在探尋舒伯特那些被遺忘的藝術歌曲之美,從旋律、和聲、曲式、歌詞及情感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關鍵詞:舒伯特;藝術歌曲;和聲分析;小眾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6-00-03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是一位晚期古典主義和早期浪漫主義作曲家。他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作品,600多部聲樂作品(主要是藝術歌曲),以及多部交響曲、歌劇和大量鋼琴音樂。他自幼展露出非凡的音樂才華,然而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音樂天賦并未受到廣泛的賞識。他的作品在他去世后的幾十年里變得愈加流行,并受到門德爾松、舒曼、勃拉姆斯和李斯特等19世紀作曲家的贊揚。
在探討舒伯特的歌曲之前,我們需要先對他的音樂風格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舒伯特的音樂融合了古典與浪漫主義的元素,他的旋律線條流暢而富有表現力,和聲變化豐富而細膩,曲式上既遵循古典傳統,又不乏個人創新。
一、舒伯特不被發現的藝術寶藏
(一)《致月亮》“An den Mond”[1](D.193,Op.57.No.3)
這個作品是弗朗茨·舒伯特根據德國詩人路德維希·克里斯托弗·海因里希·霍爾蒂(Ludwig Christoph Heinrich H?lty)的詩歌創作的藝術歌曲。
霍爾蒂的詩歌通常充滿浪漫主義的情感和對自然的贊美。《致月亮》的歌詞表達了對明亮的月光和夜晚的贊美,以及對宇宙之美的思考。舒伯特通過悠揚的旋律和抒情的和聲,為歌詞中的浪漫情感創造了一種空靈的音樂氛圍。歌曲以溫和的音色和簡單的旋律開篇,逐漸發展出富有深度和情感的音樂構架。
歌曲調性以f小調為主,中間轉向了f小調的平行調bA大調,速度也隨著轉調從慢板變為稍快,最后調性再次回到f小調,速度也與起始一樣。從調性的轉換也可分析得出這首歌曲在結構上可看作兩段體加上有再現的重復性結尾。該曲所用的和聲是極富古典色彩的,典型的主—下屬—屬—主的和聲序進,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增添這首歌曲的色彩,舒伯特在曲子中用到教會調式和聲——f洛克利亞調式(見譜例1)。和聲處理強調了詩歌中的寧靜和美好。整首曲子在表達對月亮贊美的同時,也傳遞出對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舒伯特的《致月亮》展示了他對文學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獨特的音樂表達能力,將霍爾蒂的浪漫主義詩歌與音樂完美融合[2],形成了美妙而令人深思的藝術歌曲。
(二)舒伯特的《初失》“Erster Verlust”(D.226,Op.5.No.4)
這首藝術歌曲創作于1815年,首次發表于1821年。這首歌曲的歌詞出自德國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作品,是舒伯特眾多歌德詩歌改編中的一首。詩歌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表達了初次失戀的痛苦和對逝去愛情的追憶。
舒伯特通過溫暖的旋律和抒情的和聲,巧妙地表達了歌詞中蘊含的情感。歌曲運用了舒伯特作品中常見的調性,以及他擅長的和聲處理。整首曲子在表達失落和痛苦的同時,也展示了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憶。舒伯特通過音樂的情感表達,成功地傳遞了詩歌中的復雜情感。
該曲是為了表現對初次失戀的痛苦回憶,因此在調性上采用了小調來貼合歌詞悲戚的情感。然而這部作品雖為小調,但舒伯特在和聲安排上,僅在開頭兩個樂句中以及樂曲最后一個小節用到了小調和聲,在歌曲內部運用了大量的平行大調和聲。大調和聲色彩明朗抒情,也對應了歌詞中對已逝愛情的甜美回憶。這首歌曲采用了簡單的曲式結構,這與歌詞的直接和真摯的情感相匹配。舒伯特在曲式上的處理確保了情感表達的連貫性和深度,同時保持了音樂的清晰和易于理解。旋律集中在中高音區且流暢、極具美感。該曲出現了多處旋律與伴奏反向進行的線條,聽感的拉扯反映了歌詞中對初戀的不舍與不甘。
演唱這首歌曲需要歌手具備對歌詞情感的敏感性,以及對舒伯特抒情風格的理解。藝術家通常會通過聲音的情感表達和音色的變化,深入詮釋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起伏。《初失》是舒伯特歌曲中一首感人至深、表達細膩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和旋律的美感而備受贊譽。
(三)《圖勒國的國王》“Der konig in Thule”(D.367,Op.5.No.5)
這首歌曲是舒伯特根據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詩歌創作的又一藝術歌曲,創作于1816年,發表于1821年。
歌詞出自歌德的戲劇《浮士德》(Faust),描述了國王在圖勒(Thule)的愛情故事。國王在他年輕時收到了來自心愛女子送的一個金酒杯。這個杯子成為他生命中的珍寶,國王臨終時,他把這杯子擲入海中,象征著他對過去愛情的懷念和對生命的結束。
舒伯特通過細膩的旋律和溫暖的和聲,表達了歌詞中的浪漫和哀愁。歌曲開始時的簡單旋律逐漸變得更加激情,反映了國王對愛情的深刻感受。歌曲調性采用d小調,同時使用了一些戲劇性的和聲轉變,如運用平行大調的和聲,20-27小節這兩個樂句的和聲實際是不同調性的相同和聲序進,即F大調的I-IV-V-I,下三度接d小調i-iv-V-i(見譜例2),以強調歌詞中的情感高潮。由此可見,在創作藝術歌曲時,穿插使用平行大小調和聲[3],是舒伯特慣用的一種創作技法。歌曲結構簡單,為分節歌形式,三段歌詞共用相同的旋律,這也是舒伯特藝術歌曲中常用的手法。
此曲在演唱時要求歌手兼顧情感表達和音樂技巧。藝術家通常會通過聲音的情感表達和音色的變化來傳達歌曲中所蘊含的情感。歌曲表達了對愛情的深情厚誼,以及對逝去愛情的懷念和哀傷。整個作品充滿了浪漫和寧靜的氛圍。《圖勒國的國王》是舒伯特歌曲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以其動人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備受贊譽。
(四)《你是安寧》“Du bist die Ruh”(D.776,Op.59.No.3)
這個作品創作于1823年,首次發表于1826年。這首歌曲的歌詞來自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魯克特(Friedrich Rückert)的同名詩作。它不僅是舒伯特眾多藝術歌曲中的佳作,也是藝術歌曲領域中的經典之作。
這首歌曲的旋律典雅、流暢,充滿了抒情和寧靜的氣氛。旋律線條簡潔而富有表現力,完美地與歌詞的情感相融合。舒伯特在這首歌曲中展現了他特有的旋律創造力,通過旋律的流動來傳達深切的情感。
《你是安寧》中的和聲處理展示了舒伯特在和聲創新方面的天賦。他使用了豐富的和聲色彩來增強音樂的表現力和情感深度。多處用到了離調和聲來豐富原有調性色彩,在樂曲54-60小節(見譜例3),舒伯特對于此處的和聲安排也很有特點,在原調性bE大調控制下,運用上二度模進的手法,穿插了同主音小調的和聲,形成了同主音大小調和聲的互借。和聲的轉換巧妙且自然,增加了歌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舒伯特在這首歌曲中采用了相對簡單的曲式結構,由三個部分組成。但通過細膩的動態變化和節奏的微妙處理,使得整首歌曲在形式上富有變化。這種結構使得歌曲既易于理解,又富有表現力。
《你是安寧》是舒伯特音樂情感表達的典范。在這首歌曲中,他不僅僅表達了對愛和安寧的向往,更通過音樂語言傳達了一種深刻的內心體驗和情感。他的音樂能夠觸動聽眾的心弦,使人感受到愛情的美好和生活的寧靜。
以上這些歌曲都是基于德國浪漫主義時期詩人的作品,如歌德和魯克特等,舒伯特尤其偏愛歌德的詩,創作了很多基于歌德詩歌為詞的藝術歌曲,這反映了舒伯特對這個時期文學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喜愛。
二、分析啟示
舒伯特的歌曲通常以其抒情和流暢的旋律著稱,這些作品也不例外。他的旋律處理充滿表現力,能夠準確地傳達詩歌的情感和氣氛。創作上也展現了舒伯特在和聲處理上的創新和敏感性。他通過和聲的變化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和情感深度。無論是憂郁、愛情、自然的靜謐,還是失落和懷念,舒伯特都能夠在這些歌曲中通過音樂傳達出深刻的情感體驗。
盡管所有歌曲都很抒情,但每首歌曲的主題和所傳達的情感卻各有不同。例如,《致月亮》描繪了對自然的沉思,《你是安寧》表達了對愛情的渴望,而《初失》則表現了對愛情的惋惜與不舍。
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遠遠不止我們所熟知的《冬之旅》《魔王》《美麗的磨坊女》《致音樂》等,他一生創作出600多首藝術歌曲,有很多旋律優美卻不被大眾所熟知的佳作。除本文分析的幾首,還有很多未被大眾所熟悉的歌曲,如《海上風平浪靜》“Meeres Stille”(D.216,Op.3.No.2)、《靈魂之聲》“Thekla”(D.595,Op.88.No.2)等。
這些作品展示了舒伯特對于文學作品的深刻理解和他獨特的音樂表達能力。盡管這些小眾作品未像《冬之旅》或《魔王》那樣廣受歡迎,但它們在舒伯特作品集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通過分析這些歌曲,我們發現舒伯特在小型藝術歌曲中同樣展現了他的創造力和對情感的深刻洞察。通過對詩歌的敏感理解,以及對旋律和和聲的獨到運用,舒伯特創作出令人難忘的音樂作品。這些小眾作品不僅是舒伯特作曲生涯的珍貴瑰寶,更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窺視他音樂世界深處的機會。
三、結束語
在音樂發展的長河中,舒伯特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他那些家喻戶曉的作品上,也深深植根于這些較為冷門的藝術歌曲中。這些作品為后來的音樂家提供了創作靈感,同時也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舒伯特作為音樂家的多面性和深度。
在探索這些音樂珍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舒伯特的音樂世界是一個充滿情感、想象和細膩表達的獨特領域。這些小眾作品成為音樂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發著我們對舒伯特作品更全面認知的渴望。或許正是在這些被遺忘的旋律中,我們能夠發現舒伯特音樂的深邃之美,以及他在藝術歌曲領域的卓越貢獻。
參考文獻:
[1]周美池.淺析舒伯特藝術歌曲《致月亮》的演唱風格及藝術處理[J].戲劇之家,2019(10):75.
[2]楊和平.簡論舒伯特藝術歌曲創作的浪漫主義精神[J].歌唱藝術,2017(11):13-19.
[3]徐曉潔.舒伯特藝術歌曲文獻研究綜述[J].北方音樂,2020(20):13-15.
作者簡介:牛志豪(1996-),男,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作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