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敦煌石窟藝術是中國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這一多種民族文化的匯集地區,壁畫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飛天壁畫是敦煌藝術形成、發展過程中極具特色的藝術成果,飛天壁畫藝術汲取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民族文化和藝術中豐富的文化內容。飛天藝術出現在敦煌石窟藝術中通常為繪畫和雕塑等藝術手法,其中以壁畫中的飛天形象最為精美,飛天形象手持樂器、舞蹈身體、空中散花等形象出現,人物表現形式具有裝飾性,逐漸成為敦煌石窟壁畫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
關鍵詞:民族學;敦煌飛天壁畫;音樂圖像;美學
中圖分類號:J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6-0-03
一、敦煌飛天壁畫源流
關于飛天壁畫的源流,學界的觀點不盡相同。在古印度的神話中有關于天女、天人的傳說,后來的飛天藝術中,吸收了關于古代印度傳說中天女的形象。在天龍八部中,乾闥婆和緊那羅負責樂舞,這兩類天神多為飛天形象。在本生故事、說法圖等壁畫中,天人、天女進行歌舞,他們飛行于天空中,通過繪畫形式展現,這就是在敦煌壁畫中見到的飛天。從印度傳入我國后,飛天形象也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傳入,從我國西部的新疆地區的石窟到敦煌、河西地區,到中原地區的石窟等,在壁畫和雕塑中常常看到飛天形象。魏晉南北朝以后,受到神仙思想的影響,飛天形象與神仙形象漸漸結合,形象也更為飄逸。壁畫中飛天形象的線條美被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也體現出畫工對于藝術美的追求。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一定程度上也展現人們對于未知領域的一種期待,對于上天的向往,將一些自己力所不及的領域進行神化。飛天,從字面的意思理解,是在天空飛翔之意,是敦煌壁畫內容中在天空中飛翔的神,主要的職能是散花、樂舞,飛天形象皆為人物飄逸、自由歡樂、神情悠揚。飛天壁畫藝術也可以看成一種裝飾性的人物形象,主要在不同的故事內容中飛天在演奏樂器、歌舞、散花等。飛天藝術從印度,途經中亞,傳入中國,在長期歷史變遷的過程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敦煌飛天藝術。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主要描繪的是彈琴歌舞形象,內容與音樂舞蹈有緊密的聯系,飛天壁畫也同時具有圖案裝飾性職能,是敦煌石窟藝術圖案中的一種構成元素。飛天,是敦煌壁畫中最有特色的一種裝飾畫。[1]凡去過敦煌的人,都不會忘記敦煌壁畫飛天的美麗身影。[2]
二、敦煌飛天壁畫的民族性特征
敦煌飛天壁畫具有民族性的特點,同時又有歷史性和繼承性,飛天形象中美術與音樂屬性以極其微妙的方式表現出來。民族性在壁畫中極為復雜和重要,每個民族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受歷史進程的影響,有諸多可變的因素,也具有相對穩定的基本特點。通過各民族的民間藝術形式,根據各個民族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和敦煌壁畫之間的關系展現其民族性,側重于民族民間藝術資料的收集、分類、比較。因此,可以認為,一個民族之所以成為民族,最根本的莫過于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3]敦煌飛天壁畫中的民族性展現了千百年來逐步形成的審美習慣,存在于傳統藝術中。飛天中蘊含音樂元素,民間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相對而言比較穩定,能夠清楚地看到民族特征,其中易于識別的樂器演奏和舞蹈形象,經過人們代代相傳,歷代的民眾不斷完善留下的作品,經歷漫長的歷史時期,雖然受外界影響,但還是保存了人民長期以來逐步形成的音樂習慣,反映群眾多樣的生活、思想和情感,體現現實生活與音樂的關系。壁畫中民族性的表現取決于如何借鑒各民族的文化成果體現本民族的特色,并且使其具有世界性意義。民族性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對藝術語言的研究,從各個復雜的因素中做出符合實際的分析。壁畫的民族性不能局限于表面的形式特征,更重要的是研究敦煌飛天壁畫如何體現民族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
探討民族性問題需充分考慮民間音樂中的各種因素,考慮由于復雜的變化產生的后果能否準確地體現民族精神,民族性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樸實的民間風格。民族性涉及如何去理解傳統,壁畫的民族傳統以多種多樣的形式表現出來,除了繪畫技法方面的歷史特點外,壁畫以不同內容被民眾所熟悉。壁畫對于傳統的突破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繪畫的語言、題材、形式等,對敦煌歷史上優秀的壁畫進行熟悉和研究是有必要的,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前人對民族性的體會與探索,反映在長期創作和實踐中形成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點。一些富有創造力的畫工對于傳統的突破,這種突破被廣大群眾逐步接受之后,成為新的傳統。在敦煌壁畫的歷史上,繪制風格在趨于成熟前后,往往出現突破,符合創作規律,體現民族精神,適應時代的發展,在若干年后被人們所認可。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充分吸收外來文化加以消化吸收,并有所創新,以豐富和發展敦煌飛天壁畫的民族性特征。
我國作為文明古國,壁畫的歷史悠久,其中敦煌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敦煌大量的壁畫史料突顯出民族性和歷史性特點,是重要的音樂圖像學史料來源,為認識和研究古代壁畫和音樂內容提供珍貴的有形材料,同時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畫工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一定的階級中生活,世界觀和藝術觀受到階級的制約,對于生活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壁畫中。對于敦煌壁畫史的研究,特別是敦煌飛天的樂舞形象,為民族音樂史研究提供實物材料,反映一定歷史時期音樂的發展規律,以及不同民族使用的樂器、舞蹈動作之間的影響。敦煌壁畫展示某一時期音樂文化、民族文化的風貌,對古代樂舞的人物服飾、樂器演奏形態、樂隊組合等提供依據。
三、敦煌飛天壁畫音樂圖像的美
敦煌壁畫中重要代表的飛天藝術形象,以其優美的舞姿、曼妙的身姿感染著每一位欣賞者,盡顯飛天壁畫之美,其中不乏樂舞形象,突出飛天壁畫音樂圖像的藝術美。遺存古代樂舞藝術的圖像種類繁多,不同的時代和時期都有其不同的代表性品種。[4]雖然飛天的地位不高,只是諸天之中的普通天神,但是其藝術形式之美不容忽視。壁畫中飄動的云朵,飛天飄動的飄帶與壁畫的內容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感官上飄動的效果。這些壁畫反映中國文化藝術的巨大魅力,古代畫工根據相關的記載,并發揮想象與創造,繪制出一幅幅場面宏大的壁畫。
敦煌飛天壁畫音樂圖像美的研究可以說是在廣泛的藝術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美學理論雖然有一定的抽象性,但能夠指導具體的實踐。音樂圖像學通過推導和闡釋歷史文化的內容,解讀多樣化的圖像資料,探究古代遺存的文化藝術內容,解析敦煌飛天壁畫中音樂圖像的內容,還原古代社會文化、歷史的真實狀況,寶貴的文化資源可以被我們探索,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音樂圖像學理論。美學理論運用在飛天壁畫研究的實踐中,在內容豐富的敦煌飛天壁畫中,欣賞這些音樂內容的壁畫可以給人帶來美的感受,并把握理論的內涵,進而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但是,在美學范圍內,“美”字的用法也很復雜,也包含好幾層含義。[5]在了解美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對象之后,以此為基礎拓展敦煌飛天壁畫的研究內容,從音樂圖像學方面進行美的探索。敦煌飛天壁畫的研究涉及諸多的內容,掌握敦煌壁畫的基礎知識,梳理敦煌壁畫歷史的來龍去脈及其藝術特征,并與相關學科進行交叉研究,融會貫通地審視與解讀壁畫中的內容。美學研究必然和審美實踐中精神活動有關,敦煌壁畫中的繪畫技法、藝術技能都與人的審美情感相關。美首先是被人所感知,審美活動與藝術理論相聯系之后,藝術美的理論才有藝術性、歷史性和民族性,需充分發掘其美學價值。
從敦煌壁畫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在內容上包含的題材廣泛,飛天壁畫只是其中的一個題材。美學既從宏觀視角對敦煌壁畫進行全面的分析,也深入飛天壁畫內容進行探索。敦煌壁畫的藝術美的形成和發展,并不是憑空杜撰的,其具有歷史的傳承性,也具有開放性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性,不同民族的藝術形式,在各個歷史時期發展和變化。藝術美的發展傳承了民族的審美心理,其中包含歷史的積淀和人們對于美的感受。在敦煌藝術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壁畫、雕塑、建筑等既有歷史的傳承,又有發展和融合的特點,在審美中能使各種因素融合在一起。
對敦煌飛天壁畫藝術美的本質進行深層的剖析。即分析飛天壁畫的個體美展現的獨立性,飛天內容壁畫對敦煌壁畫整體美的依存性,審視飛天不同形態本體美的特殊性,探究敦煌壁畫的綜合美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性。以美學的視角對飛天進行藝術規律的探究,其中既有整體的把握,又有系統的梳理;既有基本美學規律的運用,又有壁畫研究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既有飛天形象抽象的概括,又有具象化的飛天形象。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發揮審美理論的作用,真正發揮美學的理論意義。敦煌壁畫中飛天的形象展現畫工豐富的想象力,與畫工經歷、日常生活、知識構成、繪畫經驗、音樂素養等密切相關,展現各具特點的飛天形象,產生不一樣的審美體驗。敦煌壁畫藝術與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具有教育作用、認知作用和審美作用,它們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帶給欣賞者強烈的視覺體驗。畫工在壁畫中對所要表現的對象進行了選擇,融入自己的情感,我們通過藝術感受、理解壁畫的內涵,分析畫工個人的想法、方法和精神面貌等,因此,壁畫中始終包含畫工的個人情感。
在欣賞敦煌飛天壁畫時,首先要解讀壁畫的主體內容,其次是壁畫的時代風格、民族特征、樣式等,通過壁畫內容的解讀,了解飛天優美的動感、情感的起伏、強烈的形式感等。如果欣賞者具備一定的美術和音樂知識,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以及較為完備的知識結構,可以在了解壁畫創作背景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畫工創作的意圖,進而對壁畫有更為深入的認知。從某種意義上說,敦煌飛天的解讀不能只取決于壁畫本身,同樣也取決于欣賞者的鑒賞能力,如具備良好的藝術修養,才能更為充分地發掘敦煌飛天壁畫藝術的美。
敦煌飛天壁畫美的發現也體現在對壁畫做出文化、歷史、藝術、情感等方面的評價,這些評價被欣賞者接受,并影響著聽眾。欣賞者對于壁畫直觀的視覺體驗,引起欣賞者情感的變化。敦煌壁畫以豐富的內容,強調壁畫的宣傳教育和裝飾作用,用完整的畫面內容、明確的故事情節、生動的物象刻畫等展示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欣賞者的感受很大程度上來自對壁畫的解讀和聯想,體會形式美對于欣賞中情感的起伏,在審美體驗的同時,體會美學以及哲學的內涵。由此提高對于美的感受和審美情感,通過壁畫風格判斷這一時期的民族特點。時代的變遷、歷史的演進對于敦煌飛天壁畫的社會價值有深遠的影響,不同時代的壁畫有不同的審美傾向,其內容往往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息息相關,通過展現不同場合、不同題材、不同性質的壁畫,有助于藝術美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四、敦煌飛天壁畫在音樂創作中的應用
《敦煌音畫》這一音樂創作展現源遠流長的敦煌文化,敦煌是文化藝術在絲綢之路上的代名詞,諸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藝術匯集于此。敦煌開放的交流形式,吸收和融合各民族先進的文化,形成包容性的敦煌文化。《敦煌音畫》的創作源于敦煌,是一部展現敦煌文化藝術的優秀作品,創作靈感來源于敦煌藝術和敦煌的風土人情,采用民族交響樂形式,通過音樂創作表達對敦煌文化的贊美和熱愛。敦煌藝術激發了作曲家的藝術創作,通過音樂的形式,敦煌壁畫走上舞臺變成動態的音樂藝術形式,這些靜態的壁畫變成動靜結合的藝術,豐富了藝術研究價值,敦煌壁畫給予藝術家創作的源泉,是一個龐大的文化藝術寶庫。
《敦煌音畫》中每個樂章都有不同主題,解讀敦煌文化的藝術價值,描繪歷史上絲綢之路的繁華。《莫高風鈴》和《敦煌賦》兩個樂章表達對敦煌千年歷史文化的歌頌,《西涼樂舞》樂章中領略了開放的大唐文化,《將軍出行》展現軍隊儀仗的氣勢磅礴,《集市》表現集市交易活動,《飛天》表現現實和歷史之中敦煌文化在音樂中的特征。
在《敦煌音畫》第六樂章《飛天》中,音樂創作的靈感來源于敦煌飛天壁畫,作曲家使用了敦煌古樂譜素材,將敦煌壁畫與敦煌古樂譜結合起來,即美術與音樂的結合,使敦煌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敦煌自古就是各民族交流匯集之地,受多種文化影響,其藝術形式也必然受到各方面的影響,進一步突出敦煌文化的交融性、民族性、多樣性。
五、結束語
近年來,學者大多以壁畫和圖像學為出發點對敦煌飛天藝術進行了探析,本文在民族學的視域下對敦煌飛天壁畫的音樂圖像學的美學進行系統的發掘和論證,對《敦煌音畫》音樂創作予以關注。飛天形象源于印度,后來傳入我國,與我國的文化逐步融合,漸漸地形成中國式的飛天形象。敦煌文化藝術作為我國重要的歷史遺存,在不斷的豐富發展過程中,形成敦煌這座藝術寶庫,以及我國極具特色的敦煌飛天壁畫藝術。
參考文獻:
[1]鄭汝中.敦煌壁畫樂舞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2]趙聲良.飛天藝術從印度到中國[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08.
[3]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4]李榮有.中國音樂圖像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9.
[5]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趙美麗(1992-),女,山西平遙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設計與美術、音樂美學、民族學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