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央視新聞“正直播”頻道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朱敏匯 樓旭東
移動互聯背景下,傳統主流媒體堅守及時、獨家乃至可視化報道的優勢逐漸被互聯網用戶極力推崇的“移動直播”所消解。移動直播不僅賦予用戶天然的“在場感”,還因其強大的“社交基因”促使新聞傳播者根據用戶反饋實時調整拍攝視野,最大程度滿足用戶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需求。現今媒體間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內容同質化、發展良莠不齊等因素帶來的弊端,促使以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新聞客戶端紛紛發力移動直播。直播新聞是突破原有新聞生產機制的切入口和有效形式,能幫助主流媒體新聞客戶端建立新的競爭著力點。
以央視新聞客戶端“正直播”頻道為例,該頻道以突發事件現場報道、重大事件專題報道、民生新聞報道作為主要內容,并以趣味十足、主題多樣的慢直播作為輔助,逐步構建具有典型性、人們喜聞樂見的全息化、直播態融合型信息流。其中對于突發事件的直播報道,央視新聞第一時間提供真實全面的現場信息,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在去年4 月29 日長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報道中,央視新聞采編人員聞風而動,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對事故救援情況進行直播,并在直播界面下方的“圖文”板塊實時發布傷亡情況、救援進展、營救方案等最新消息,積極回應人們渴望了解現場及救援狀況的迫切心情。重大事件專題報道相較于突發事件報道來說,具有較強的聯系性和目的性。央視新聞對去年四五月份發生在上海、天津等地的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進行直播,形成專題報道,以方便人們了解各地最新疫情防控方案。
相較于單一的新聞直播形式,長鏡頭的“慢直播”也成為央視新聞“正直播”頻道的亮點之一。2022 年6 月,面對江西嚴峻的防汛形勢,央視新聞于22日發起《聞“汛”而動直擊汛情!》慢直播,方便網友時刻關注江西汛情變化。此次慢直播集納江西全省四個點位的鏡頭,24小時直播江西汛情。央視新聞的“慢直播”欄目除了對硬新聞進行報道,一些趣味十足的軟新聞也囊括其中。人們既可以跟隨“徜徉綠水青山”的慢直播鏡頭“云上”環游中國,一起奔赴山海、親近自然,也可以在“新春走基層”的慢直播鏡頭中,以“警花”的第一視角體驗云南邊境第一稽查現場,了解移民管理警察的別樣年味。慢直播沒有人為的設計情節,沒有旁白的參與,真實記錄的畫面贏得了網友情感上的認同與共鳴。
新媒體的互動特性在移動直播中的應用本應得到進一步強化,通過實時互動提升受眾參與感的同時,也讓受眾生產的內容成為新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現實往往事與愿違,在多數移動直播中,并未達到預期的互動效果,表現在觀眾在評論區中“自說自話”,未得到媒體的及時回應。緣于直播現場的記者數量有限,人員配置不足。這要求現場記者一專多能,同時兼顧直播架設、新聞播報以及現場互動等多項事宜。
然而,為了完成這些任務,記者往往難以顧及直播過程中的互動效果,無法實時回應網友的問題。通常,客戶端受人員限制派到各個項目的人數較少,一般情況下僅有四五人。而直播窗口的搭建,需要人員統籌策劃、解說、攝像等,導致記者對直播新聞下評論區的搭建有心無力。因此,為保證移動直播中各個環節的有條不紊,平臺或客戶端需培養直播團隊。近年來,為傳播好區域發展的最強音,澎拜新聞、界面新聞和甬派聯合組建了“長三角移動新媒體聯盟”。新媒體聯盟在移動直播領域整合自身資源、開展深度合作,彌補了單一平臺面對重大專題報道人手不足、傳播效果不佳的短板。
對新聞現場的移動直播能夠最大程度滿足公眾的知情權,但需要意識到直播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的事情的不可掌控性。一方面,在戶外進行的移動直播本身就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特別是遇到災難性新聞時,突發狀況難以預料,可能導致直播中斷甚至危及記者生命安全。2022年2 月,央視共投入前方采編人員60 人圍繞俄烏局勢開展報道工作,但隨著戰爭白熱化,央視記者在直播過程中多次遭遇空襲,刺耳的防空警報逼迫正在直播的記者緊急撤離。
另一方面,移動直播為實時信息傳遞,出鏡畫面的不可控性對記者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使有明確的采訪流程,記者仍需具備較好的應急處理能力,否則直播過程中遇到始料未及之事易導致直播現場失控,甚至引發消極輿情。2021年四川瀘縣遭受6.0級地震災害,央視新聞直擊救援現場,直播開始時記者未想到被采訪對象講方言,于是直接切斷對方講話,并用不耐煩的語氣要求其講普通話。此情況引發眾多網友不適,直播評論區負面輿情爆發,致使該直播被強制刪除。
據了解,人民日報客戶端的直播絕大多數派遣報社資深記者,以保障移動直播的節奏和質量。在《現場直擊:張獻忠沉銀之謎即將揭開》的直播中,面對內容的不可控,現場記者展現了扎實的專業素養。130分鐘的直播,記者不僅對考古地址以及具體考古環境侃侃而談,解說流暢,還對整個直播實現全程把控,在與觀眾一起見證文物出土過程之后直擊新聞發布會現場,加深觀眾對文物的了解。
一些客戶端提供的移動直播存在無時長限制、一鏡到底、信息泡沫嚴重等弊端,在如今人們習慣自媒體表達和碎片化閱讀的當下,這樣的直播自然無人問津。傳統媒體常態化的報道手段是“聚光燈效應”,即以個體表現群體或通過細節烘托整體,但這種手段很難滿足觀眾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受此種模式的影響,一些媒體的移動直播仍采用第一人稱視角,較少提供特寫鏡頭和多元視角,極易影響受眾的觀看體驗。
央視新聞“慢直播”欄目多以遠景為主,觀眾無法觀察事件場景內部或近處的情況。央視“正直播”的時長多數在1.5小時左右,對于重大事件的報道更是突破2 小時,“慢直播”欄目更是長達10 小時,甚至有幾天幾夜的實時直播。若直播事件未出現新的進展,鏡頭中呈現的往往是重復的畫面,此種情形不但無法實現良好的媒介溝通,網友也難以抓取到關鍵信息和事件重點。
而新華社對建軍90 周年閱兵的直播表現是解決該問題的一個突破口。在本場直播過程中,新華社對直播內容做出大膽預判,提前設計三個分段式標題,在直播過程中適時更換直播畫面,豐富直播報道的層次性。在直播結束后,新華社在最短時間內制作了H5新聞、亮點短視頻、圖文解析等可視化產品,此舉不僅弱化了受眾的審美疲勞,還保證了報道內容的專業性和報道形式的多樣性。
移動直播無需大的制作成本,也無需復雜的編輯手段,因而多數主流媒體僅派一名記者完成整個直播工作,但這不利于優質作品的產出。做好移動直播可以設立直播團隊,配備直播記者。這樣,在團隊協作中,記者出鏡、技術維護、與網友互動等工作能夠做到有條不紊,一方面緩解現場記者的壓力,另一方面加強評論區互動,把握關鍵節點,及時引導輿論。在工作模式上,直播團隊可以采用“浮動”工作臺,打破固定的物理空間,記者深入所負責的區域進行采訪,在車內完成發稿工作,相較于傳統的采編模式,此種模式更適應移動化傳播。
出于現實考量,即便建立直播團隊,配備的人員也不會太多。但優秀的直播作品需要精心制作,加上移動直播所具有的現場感、時效性與技術賦能等特性,對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較好的采編能力,設備運用能力,鏡頭運用能力等。“當你親臨Facebook Live 時是無法建立詳細的編輯計劃的,否則就會失去你的觀眾。換句話說,你所制作的內容應當是觀眾提出來的話題。”因此,在移動直播中僅拍攝是遠遠不夠的,要時刻保持與觀眾的互動,及時調整報道環節并轉換鏡頭。
相較于網絡視頻直播,傳統媒體的移動直播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和其他平臺合作分享逐漸龐大的移動用戶市場。2022年9月,央視新聞聯合抖音平臺及度小滿科技公司開啟公益活動,為近20 款公益助農產品進行直播帶貨,幫助農民解決因疫情導致的農副產品滯銷難題。
然而,傳統媒體與社交平臺在直播領域的合作并不多,合作的深度也不夠。目前,央視新聞“正直播”頻道絕大多數直播的互動性不足,雖然直播界面下方有評論區,可以實現彈幕互動,但是難以保證社交關系的沉淀與擴散。而國外一些媒體如BBC、Buzzfeed、今日美國等已加入社交媒體的直播平臺,利用Facebook Live 等進行直播。紐約時報在Facebook 直播平臺成立之初,就與其聯動合作展開直播報道,力求贏得潛在訂戶。短短一年紐約時報在Facebook 上的視頻直播瀏覽量已超過1 億。華盛頓郵報在一眾媒體紛紛爭奪短視頻市場、編織短平快內容之時,用持續時間更久的“慢電視”在Facebook直播平臺逆流而上。
從平臺現狀來看,Facebook 在全世界擁有超30億的活躍用戶,在推廣視頻和直播新聞方面有較大優勢。騰訊、百度、網易、新浪等也都涉及移動直播領域,騰訊依托其強大的社交平臺優勢,推動新聞直播與平臺相結合并取得成效。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一直尋求彎道超車,移動直播的播發、報道機制所帶來的新鮮感會減弱,此時與社交平臺的聯動無疑會是有吸引力的傳播渠道。傳統主流媒體通過與社交媒體合作,通過超鏈接無論在新聞客戶端或是社交平臺都可同步新聞直播內容,在大量吸粉之余也可增強媒體影響力。此外傳統媒體依托社交媒體可掌握用戶數據、需求和反饋,這對其內容制作、渠道拓展、跨界營銷等起到了促進作用,社交媒體也可以通過主流媒體的視頻直播促使用戶在平臺長時間駐留,對于傳統主流媒體與社交平臺來說是共贏。
移動直播作為一種對技術、平臺和內容都具有較高要求的新聞報道樣態,做好它,是對媒體綜合實力的考驗。然而無論傳統媒體如何轉型,內容生產是根本,技術和平臺起到輔助作用。新聞客戶端既可以直播時政類新聞、社會新聞,也可以選擇一些生動活潑、有個性的題材,這也促使其直播內容趨于平民化。如,甬派新聞客戶端為了更好展示內容,開啟全媒體思維、創新多種融合形式。在對第6 號臺風“煙花”報道期間,甬派新聞客戶端借助寧波城市大腦推出“全媒體+城市大腦全天候直播”,從臺風登陸前持續到臺風過境,客戶端對全市防御動態,各地路況以及水位變化都進行全要素、全景式的直播,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如今視頻新聞已經滲透到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移動直播能夠展示報道的真實性,但超長的回放時間往往讓用戶望而卻步。“移動直播+短視頻”的報道形式能夠實現“1+1>2”的傳播效果,客戶端在結束移動直播之后,可去除直播新聞中的冗雜信息,選擇有效信息編輯制作短視頻新聞。但需要明確的是,短視頻新聞并非是“直播新聞的壓縮版”和“終端遷移”的簡單結合,它需要在畫面剪輯、節奏把握等方面進行優化,以此來增強新聞報道的趣味性,提高用戶的閱讀體驗。新媒體時代,傳統主流媒體只有做好“優質內容+優化呈現形式”,才能引發裂變式傳播,制作出現象級的優秀作品。
移動直播作為傳統主流媒體搶占媒介融合高地的主力軍,發展突飛猛進,但是也應該看到當前的移動直播存在人員配置不足導致互動傳播效果大打折扣、主播素養亟待提高和直播信息泡沫嚴重等諸多問題,這意味著傳統主流媒體內部必須重新進行資源整合,針對移動直播進行突破式變革。而移動直播新聞要在未來的直播市場站穩腳跟,需要媒體建立專業的移動直播團隊,設置“浮動”工作臺;同時要敢于與社交平臺聯動合作,實現共贏;最后堅持“內容為王”并在此基礎上制作短視頻新聞,實現新聞傳播效果的最大優化。而此種技術和媒體業態關系的重塑,也反映了以央視移動直播為代表的,對構建融合型信息流的一種探索與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