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文杰

“桃李滿天下”,指老師辛勤培育出大批的學生,是個使用頻率很高的常用語。然而,學生為什么不稱作別的,偏要稱為“桃李”呢?有這么一則典故。
《韓詩外傳》卷七記載,戰國初期,魏國有個大臣名叫子質,他做官得勢時,曾培養提拔過不少人,后來因為得罪了魏文侯被罷了官,當時也沒有誰出來替他講情,所以只好無奈地獨自逃往北方的趙國。
在趙國,子質向簡主吐露真言,埋怨從前他所培養和提拔的人不知圖報。
簡主細細聽了子質的遭遇,笑著開導他說,春天種下桃李,夏天可以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就可吃到結的果子;春天要是種下蒺藜,不但夏天不能納涼休息,秋天無果子可吃,而且它身上的刺還常常傷人呢。君子培養人才,就像植樹,先選準,再培養,回報大不一樣啊!簡主一席話,說得子質茅塞頓開、心悅誠服。
從此人們常借用這個典故,將培養人稱為“樹人”,稱培養出來的人為“桃李”。
《資治通鑒·唐則天后久視元年》記載,狄仁杰推薦的夏官侍郎姚元崇、監察御史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人,后來都成為一代名臣。有人對狄仁杰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杰答道:“薦賢為國,非為私也。”后世便用“桃李滿天下”比喻所引薦的后輩或栽培的學生極多,各地都有。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有:“他想,黃、葉二人都是有名的朝臣,而黃更是當代大儒,海內人望,不唯桃李滿天下,而且不少故舊門生身居顯要。”其也作“桃李遍天下”,明焦竑《玉堂叢語·薦舉》:“愛樂賢士大夫,與共功名,朝有所知,夕即登薦,以是桃李遍天下。”
(常朔摘自《咬文嚼字》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