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清天 賀思思* 于正文 謝曉信 廖琛 朱雋琇 林志堅 鄧敏 黃麗
(1.賀州學院;2.賀州市人民醫院 廣西賀州 542899)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NLBP)是發于腰骶部且無神經壓迫癥狀或器質性病變的慢性腰痛,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無確切病因,主訴癥狀為腰部疼痛和明顯功能障礙。據統計,有70%以上的成年人在一生中有腰痛癥狀出現,嚴重降低個人的生活質量,加重社會負擔。
該研究實驗對象在課題組成員所在單位(賀州學院運動康復實訓中心和賀州市人民醫院),依據受試者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進行招募。所有實驗對象均接受專業人員對實驗過程的講解,并接受簽署知情同意書[1]。
納入標準:(1)主訴腰、骶、臀疼痛或不適,無單、雙側下肢麻木或疼痛,無間歇性跛行;(2)雙下肢運動、感覺等功能正常;(3)癥狀時長超過3 個月;(4)年齡18~55歲。
排除標準:(1)病歷或檢查發現有椎體滑脫、壓縮性骨折、強直性脊柱炎、重度骨質疏松;(2)脊柱有手術史;(3)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
剔除標準:(1)二次篩查不符合標準的受試者應予以剔除;(2)受試者治療過程中依從性差、主動退出、合并使用其他治療方法或要求更換治療方法的;(3)治療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或并發癥等,不宜繼續接受實驗的情況[2]。
根據保守治療方案匯總[3-4]結合臨床療效驗證,將完成治療過程的19名受試者(招募期限為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干預方案包括針刀松解、腰部斜扳法、核心肌群訓練,對照組干預方案包括手法推拿、牽引床牽引及八段錦功法練習。
2.1.1 實驗方案
實驗組治療方案中,針刀松解部位為L3-5關節突關節、腰陽關及陽性反應點,選取0.5×40mm規格一次性針刀進行松解,并在針刺后進行負壓拔罐為腰骶部降低局部張力;腰部斜扳法采用定點斜扳法;核心肌群訓練包括腰腹部肌群及臀肌的動靜態動作結合,從而提高腰椎穩定性。具體訓練動作:初級階段包括剪刀腿卷腹、靜態仰臥舉腿、側躺交替抬腿、動態平板支撐、動靜態交替臀橋動作;升級階段包括增加側向支撐(屈膝和舒展交替)、仰臥抬腿V型腿一屈腿、平板支撐、加強版眼鏡蛇姿勢(僅手掌和腳尖支撐)等動作(見表1)。

表1 受試者干預方案
對照組治療方案中,手法推拿采用推動皮、按動肉、撥動筋、搖動骨、震動髓的手法要求,重點使用掌推法、按揉、肘壓、肘撥等手法進行推拿;牽引床采用B06S手搖牽引床,牽引力度以循序漸進、患者主觀承受度為標準,時間控制在15min 以內;八段錦功法中重點選取“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3組動作,每組3次,時間控制在15min左右。
2.1.2 測試指標
根據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癥狀表現選取主觀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腰功能障礙指數(ODI)及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AROM)3 個指標對上述實驗方案的效果進行評價。
主觀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是在0~10cm 直線上,均分10分,從左至右依次標記0~10(0代表無痛,10代表極痛),并使患者標記疼痛的測試方法;腰功能障礙指數(ODI)是使用問卷調查患者腰痛對日常生活活動影響的調查方法,得分越高,說明功能障礙越嚴重;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AROM)是通過關節活動測量尺對患者腰部前屈、后伸2 個方向的活動度之和進行客觀測量[5]。
運用SPSS 20.0 對數據進行處理,實驗前對受試者分組情況進行同質檢驗;實驗后,對于同組實驗數據的前后對比進行配對t檢驗。對于組間實驗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統計學軟件中置信區間均為默認的95%,且P<0.05為具有顯著性差異。
在進行干預的過程中,實驗組因針刺疼痛和時間安排問題掉落3 例受試者,對照組掉落2 例受試者,最終實驗組9 例、對照組10 例完成全部干預治療。對結果數據進行以下處理分析。
對實驗組、對照組受試者的年齡、病史、VAS評分、ODI 指數、主動屈伸關節活動度、主動側屈關節活動度、主動旋轉關節活動度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所示。并對實驗組、對照組數據進行了同質檢驗,結果均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實驗前受試者基本情況及同質檢驗統計表
通過表3可以發現,實驗組的疼痛評分有所下降,但實驗前后的配對t檢驗P<0.01,說明實驗組受試者的疼痛評分有了明顯差異。對照組的疼痛評分實驗前后的配對t檢驗P<0.01,說明對照組受試者的疼痛評分有了明顯的差異。實驗后兩組組間對比顯示,P>0.05,說明雖然實驗后兩組疼痛評分的均值有所不同,但不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3 實驗前后VAS評分統計表
通過數據變化可以說明,實驗組的針刀松解+腰部斜扳法+核心肌群訓練和對照組的手法推拿+牽引床牽引+八段錦功法練習均對下腰痛的主觀疼痛有治療效果。究其原因,針刀松解腰骶部的關節突關節和陽性反應點對于解決軟組織的高壓高張力,緩解疼痛有一定效果。而腰部斜扳法通過受試者放松狀態下的腰部旋轉和突破彈性限制位的閃動,有助于緩解患者軟組織的緊張性,提高痛閾[6-7]。而對照組治療方案中的手法推拿可以梳理肌肉,增加無菌性炎癥區域的外部壓力,促進體液更新對于松解局部組織肌肉、增加活動度、緩解疼痛有一定效果。而牽引床牽引可以通過對局部腰椎的牽引,增大腰椎椎間隙,降低椎間盤內壓;預防、松解神經根粘連;解除肌肉痙攣;促進炎癥消退;糾正腰椎小關節的紊亂等效果[8-10]。
通過表4可以發現,實驗組的ODI指數實驗前后的配對t檢驗P<0.01,說明實驗組受試者的ODI指數實驗前后具有明顯的差異;對照組的ODI 指數實驗前后的配對t檢驗P<0.01,說明對照組受試者的ODI指數實驗前后具有明顯的差異;實驗后兩組組間對比顯示,P>0.05,說明雖然實驗后兩組ODI 指數的均值有所不同,但不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4 實驗前后ODI指數統計表
通過數據變化可以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治療方案對于受試者提重物、行走、站立、坐立、睡眠、社會生活等日常生活能力均具有改善效果。雖然兩組的組內對比分析都呈現差異具有高度顯著性,但從數據變化來看,實驗組的下降幅度優于對照組。說明實驗組方案中的針刀松解和腰部斜扳法對于受試者的干預情況較好[11]。
通過表5、表6、表7 可以發現,實驗組的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AROM)實驗后均有所提升,但實驗前后的配對t檢驗均呈現為P>0.05,說明實驗組受試者的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AROM)實驗前后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對照組的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AROM)實驗后均有所提升,但實驗前后的配對t檢驗,除側屈為P<0.05外,屈伸和旋轉均呈現為P>0.05,說明對照組受試者的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AROM)屈伸和旋轉實驗前后的差異不具有顯著性,而側屈的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AROM)實驗前后的差異具有顯著性。

表5 實驗前后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AROM)(屈伸)統計表

表6 實驗前后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AROM)(側屈)統計表

表7 實驗前后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AROM)(旋轉)統計表
通過數據變化可以說明,針刀的松解、腰部斜扳法結合核心肌群訓練,以及對照組的手法推拿、牽引床牽引及八段錦功法練習,均可提升受試者的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AROM),但差異不具有顯著性。對于側屈主動關節活動度,實驗前后差異具有差異性,推測是由于八段錦動作中“兩手攀足固腎腰”對于側屈動作進行了練習,使得對照組的側屈主動關節活動度優于實驗組[11-15]。在此過程中,雖然實驗組也進行了核心肌群訓練,但未就柔韌性方面進行特殊練習。因此,在下腰痛治療過程中,傳統功法八段錦的動作練習可以改善患者的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16]。
在下腰痛的干預中,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方案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和日常生活能力,通過VAS評分和ODI指數可以呈現。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方案對于改善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屈伸、旋轉效果均不明顯,但對照組的實驗方案在改善側屈腰椎主動關節活動度方面優于實驗組。
實驗組中的針刀松解雖然是在合作單位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但因具有介入性,所以疼痛程度較大,對受試者有一定傷害,甚至還導致了受試者的掉落。
此次實驗未安排干預過程中的數據采集以及干預后3~6 個月的隨訪,以致不能掌握患者的數據變化及下腰痛改善的維持情況,難以區分兩種干預方案在效果維持方面的優劣。
干預方案周期較短,因部分治療手段具有創傷性,所以周期定為4 周,以免因實驗周期的延長掉落更多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