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 韓迪,2 陳光華
(1.昆山市花橋金城小學 江蘇蘇州 215300;2.安慶師范大學 安徽安慶 246052)
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紅軍及蘇區(qū)民眾,經過艱苦奮戰(zhàn),終于取得了反國民黨軍隊的三次大規(guī)模圍剿的勝利,使得贛南、閩西蘇區(qū)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包括28個縣境,15座縣城,總面積為5萬多平方千米,人口達250多萬的全國最大的蘇區(qū),也稱中央蘇區(qū)。1931 年11 月,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舉行,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1]。
中央蘇區(qū)作為全國蘇維埃運動的中心,也是新中國的雛形。其目的是反帝、反圍剿,讓共產黨人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共產主義后備力量,武裝奪取政權成立新中國等。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兒童是國家未來的花朵,青年軍的后備力量,為更好地發(fā)展共產主義接班人,必然少不了對少年兒童的教育。為提高當時蘇區(qū)少年兒童的身體素質及文化水平,中央蘇區(qū)先后成立兒童團及少先隊等紅色兒童組織。組織者除了對兒童進行文化課程及紅色精神教育,還讓他們參與各類體育游戲活動,豐富兒童課余生活。其中,以兒童團的體育游戲活動內容最為突出,具有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愛國主義色彩強烈等特征。這些體育游戲通過娛樂化的策略,釋放兒童的天性,迎合兒童所需,還將軍事動員意圖及政治教化意圖滲透其中,在教育和組織兒童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并且為當時的中央蘇區(qū)兒童帶去樂趣及希望,提高了蘇區(qū)兒童的整體素質,為共產主義青年軍提供了強大的后備力量,培育了無數革命接班人,如開國將領張铚秀、李真等。
回望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程,對中央蘇區(qū)兒童團體育游戲的研究,與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體育強國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的使命相吻合,對當代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的教學方法及教育自信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央蘇區(qū)兒童團是在共青團領導下的8~14 歲年齡段的兒童組織,相當于現在的少先隊,而當年的蘇區(qū)少先隊類似于特殊時期的青年突擊隊[3]。兒童團平時主要的活動內容有站崗放哨、檢查煙賭、破除迷信。他們的主要武器是木槍,也有幾支梭鏢雜在其中[3]。
1931年6月17日,團(少共)蘇區(qū)中央局通過的《團中央關于兒童運動決議案》中曾指出,共產主義兒童運動,是用兒童所了解的方法(唱歌、圖畫、游藝、體育、故事以及參加階級斗爭)來教育兒童(8~14歲)。因此,要求各級團部之下設立兒童局[1]。1932年1月,全省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湘贛蘇區(qū)兒童團工作決議案》中曾提到,各地兒童團要定期下操,但操的方式不只是正步、跑步,應該多進行操散兵、集合、掩護、前進攻擊及各種游戲體操。還有一些文件表明:“兒童運動中……要經常做政治的、軍事的、文化的游戲,唱歌、跳舞、聽故事、看圖畫,等等。”[3]
可見,中央蘇區(qū)兒童團體育游戲不僅是單純的體育游戲,還是與軍事、政治相結合的具有中央蘇區(qū)特色的紅色體育游戲。
列寧小學放學后,共產主義小戰(zhàn)士就會聚在一起,由游擊隊員當教練,操練隊列或者“打野操”(野外戰(zhàn)術演練)[3]。有時候游擊隊員會組織學生進行“抓特務”“戰(zhàn)場沖鋒”“野外行軍”等體育游戲活動。“抓特務”主要是由1 名兒童扮演“特務”,將小石子或者紙片藏在規(guī)定的區(qū)域或者身上,游擊隊員讓小戰(zhàn)士們開動腦筋,思考“特務”會把情報藏在哪里,最后對“特務”進行搜查。“戰(zhàn)場沖鋒”是在一片開闊地或打谷場上進行,游擊隊員們站在遠處,用自制的小沙包向前來“沖鋒”的兒童團成員“射擊”,孩子拿起自己的木槍,模擬戰(zhàn)場沖鋒,借助前方的障礙物及谷堆,躲避飛來的“子彈”,如果被沙包擊中,那么就會被當作“陣亡”,自覺退出游戲,直到有孩子到達指定區(qū)域,游戲結束。“野外行軍”時,小戰(zhàn)士會背上自己的行李、干糧等物資,跟在游擊隊員的身后進行遠足活動,游擊隊員會告訴孩子們一些戰(zhàn)場上的生存技能,如判斷某個植物能否食用及鉆木取火等,讓孩子親身體會野外行軍的過程。諸如此類的游戲很多,如“炸碉堡”“設埋伏”等數不勝數。游戲結束后,游擊隊員會對表現好的孩子給予表揚,并頒發(fā)獎品,獎品大多都是由彈殼拼起來的手工制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1931 年,毛澤東同志在《興國調查》一文中也曾提到,兒童團每周的操練,都在人民學校的指揮下,操練得很好[4]。由此可見,在黨中央和共青團的正確領導下,蘇區(qū)兒童團體育游戲活動開展得有條不紊,得到了領導人的高度認可與表揚。
中央蘇區(qū)可供兒童團進行體育游戲活動的場地有限,沒有固定的場所,大多都在開闊地及打谷場上進行[5]。1934 年9 月28 日,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印發(fā)的《兒童俱樂部的組織與工作》中規(guī)定:“兒童俱樂部是兒童的一個社會工作與娛樂的練習場所。兒童俱樂部設有運動組,負責領導和開辟運動場,制造各種運動器材”,以便開展各種體育活動[6]。雖然器材設施供應不足,但是兒童團組織者土法上馬、變廢為寶,將木疙瘩制成手雷、短木棍制成手槍、長木棍進行簡單加工制成步槍,分別發(fā)給兒童團成員,滿足兒童對軍事武器的好奇與幻想。即使條件較為艱苦,但中央蘇區(qū)兒童團體育游戲活動發(fā)展有序,游戲活動開展的形式較為多樣,主要是以游擊隊員利用兒童的課余時間開展游戲為主,同時兒童也會自覺組織體育游戲活動。
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一扇門,成人可通過游戲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進行干預。中央蘇區(qū)兒童團體育游戲作為中央蘇區(qū)時期特有的產物,存在即合理,且符合這一時期中央蘇區(qū)政權需要的特點。一方面,以游戲式之娛樂形式,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適應兒童的生理需求,豐富了兒童教育手段;另一方面,又以軍事化之動員意圖和政治性之教化理念,鍛煉了兒童的身體素質,激發(fā)兒童的階級意識,以便能配合紅軍的反“圍剿”斗爭[7]。中央蘇區(qū)兒童團體育游戲存在如下特點。
2.2.1 中央蘇區(qū)兒童團體育游戲內容多樣化
在每天放學后,兒童團成員自覺地集合在一起,游擊隊員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對現有的游戲項目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有前文提到的“抓特務”“戰(zhàn)場沖鋒”“野外行軍”等軍事游戲,還有“兩人三腳跑”“小孩吃餅餅”“擊鼓傳花”等趣味游戲[7],還有用碎布團成球,加以縫制,制成足球、排球、籃球等,供孩子玩耍。可見,兒童團的體育游戲活動內容多樣化,不僅有個人游戲,也有團體游戲,還將軍事游戲活動與趣味游戲活動交叉進行,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參與了軍事訓練,且能讓孩子更好地融入集體,摒棄個人英雄主義。這些體育游戲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釋放了兒童的天性,提高了兒童的身體素質,為培養(yǎng)合格的紅軍戰(zhàn)士奠定了基礎[8]。
2.2.2 中央蘇區(qū)兒童團體育游戲組織方式趣味化
在對兒童開展游戲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孩子的身體參與,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的心靈參與,所以這就要求組織者,合理組織游戲活動,講究趣味性。在組織個人游戲中,安排另外1 名兒童在其身旁也進行相同的游戲,利用兒童的好勝心,讓他們形成良性競爭,相互促進提高;在組織團體游戲中,安排的2個隊伍實力要相當,如在“兩人三腳”游戲中,對手的實力要接近,這樣才會形成競爭,如果出現“一邊倒”的情況,久而久之,兒童會失去參加游戲的興趣。在“戰(zhàn)場沖鋒”的游戲中,游擊隊員會加入兒童團隊伍,充當兒童團的指揮官,對沖鋒的過程進行指揮,并給兒童團成員布置戰(zhàn)術。通過趣味化的組織方式,提高孩子的游戲參與度,讓孩子積極主動參與游戲活動,提高孩子的競爭意識與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孩子的執(zhí)行力。
2.2.3 中央蘇區(qū)兒童團體育游戲軍事化
據研究表明:9~10 歲左右的孩子單純、可塑性強,對他們的培養(yǎng)可以軍事化為主。中央蘇區(qū)兒童團的體育游戲開展恰好符合這一觀點,通過游戲與軍事相結合,在組織兒童進行體育游戲的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兒童的獨立自主、不怕失敗、勇于挑戰(zhàn)、沉著冷靜的素質。在“野外行軍”過程中,游擊隊員會讓兒童團年齡稍大的兒童幫助年齡小的兒童完成“野外行軍”,自己則在隊伍的旁邊來保障野外行軍的安全。久而久之,提高了兒童團成員的戰(zhàn)斗素養(yǎng),也養(yǎng)成了獨立自主,互幫互助,勇于挑戰(zhàn),不怕失敗的精神品質,這種訓練無疑將作為一種巨大的精神財富,影響著他們的未來。
總之,中央蘇區(qū)兒童團的體育游戲作為一種豐富兒童精神的手段。其游戲氛圍積極歡快,游戲內容以軍事技能為主,組織形式巧妙且趣味化。這些特征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娛樂性、科學性和先進性,有的游戲放在今天依舊可以繼續(xù)操作[8]。
1931 年10 月,中共湘贛省委正式成立,并組建了湘贛省兒童局。1931—1932 年,胡耀邦擔任湘贛省兒童局書記,負責湘贛省蘇區(qū)少兒工作。在胡耀邦的推動下,湘贛省兒童工作有了很大的進步[9]。隨著《湘贛省兒童游戲教材》《團中央關于兒童運動決議案》《兒童游戲》等一系列的兒童團游戲教材及政策的頒布,使中央蘇區(qū)兒童團的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形成了蘇區(qū)特色。
在中央蘇區(qū)兒童團的組織下,廣大少年兒童積極響應革命斗爭,高呼“準備著時刻準備著”等口號,跟著父兄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中去。在中央蘇區(qū)的劃階級、打土豪、分田地等運動中,兒童團負責監(jiān)視土豪劣紳。1929年冬天,國民黨向根據地進犯,在這期間兒童團8名團員利用“打野操”“野外行軍”積累的野外生存經驗,一路跋山涉水,將12名在押的地主、惡霸押送至指定地點。在制定的《蘇維埃區(qū)域CY工作大綱》中,將兒童團列為支援紅軍的基本隊伍。兒童團成員還會化妝成小販和小叫花子,對敵后方進行偵查[10]。這樣一來,兒童團對國民黨軍隊的斗爭,鼓舞了整個中央蘇區(qū)的斗爭情緒,也增強了蘇區(qū)群眾的斗爭勇氣。
中央蘇區(qū)在1933 年發(fā)布的《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教育部訓令(11號)》中強調:“發(fā)動兒童參與體育活動,活潑兒童的精神,鍛煉他們的身體。”[11]毛澤東、鄧小平、朱德、王稼先、張愛萍等國家領導人親身投入兒童的體育運動實踐中,并且制定了滿足青少年獨特發(fā)展需求的相關決策和活動計劃[12]。兒童團組織趣味化、多樣化的體育游戲活動,不僅滿足了兒童生理需求,激發(fā)了兒童的運動興趣,而且也提高了他們的身體素質,同時也提高了當時蘇區(qū)群眾的自信心。
2016年5月31日,中國軍網發(fā)文《那些從兒童團走出來的開國將領》,曾提到蘇振華、楊勇、秦基偉、聶鳳智、周克玉、汪運祖、張铚秀等7位開國將領,文中詳細介紹了他們的入團時間、擔任職務及工作內容。翻看這幾位開國將領的回憶錄,發(fā)現他們對兒童團所組織的體育游戲活動,依舊記憶猶新,甚至對某些項目至今還歷歷在目。開國少將李真在其回憶錄《無悔人生》中提到:“每天在結束列寧小學的課程以后,學生會不約而同地參與兒童團組織的體育游戲活動。”[12]可見,兒童團豐富多彩及富有趣味化的軍事體育游戲,在他們的心目中已經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時也為他們參與紅軍隊伍,走向為共產主義終生奮斗的征途奠定了基礎。
在黨的正確指導下,加上客家人對黨的擁護,使得中央蘇區(qū)兒童團建設極具時代意義,為蘇維埃政府開展工作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兒童團也為蘇區(qū)的建設及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通過體育游戲的熏陶,鍛煉了兒童的膽識,也為蘇區(qū)的軍事活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兒童團利用體育游戲在一定程度上宣傳了共產黨的先進思想與理念,也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革命工作者。
中央蘇區(qū)是新中國的雛形,政治、經濟、文化模式是新中國建設的預演。兒童團體育游戲的開展也是當代中小學課余活動及興趣班活動的前身。回望歷史,中央蘇區(qū)通過體育游戲對兒童進行組織與教育,在當時具有先進性,對現代仍然具有深刻的意義。
體育游戲活動是體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中央蘇區(qū)處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下,依舊可以將少年兒童的體育活動開展得如此豐富,體現了當時中央蘇區(qū)建設的完善性,從當時頒布的一系列政策及游戲規(guī)則中可以看出,黨中央對兒童體育事業(yè)的關注,也體現了蘇區(qū)先進的體育理念。這些政策及游戲規(guī)則,符合兒童的生理心理規(guī)律,提高了少年兒童參與體育運動的參與度,活躍了當時蘇區(qū)的氛圍,提高了當時全民參與運動的積極性,也為提高蘇區(qū)軍民身體素質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可見,中央蘇區(qū)在兒童體育游戲教育這方面的先進理念,無疑為當代少年兒童的體育事業(yè)擴寬道路提供了必要的指導。
中央蘇區(qū)兒童團體育游戲活動開展的根本目的是為革命和戰(zhàn)爭服務,有別于其他的體育活動。兒童通過體育游戲的熏陶,培養(yǎng)了英勇頑強、不怕失敗、團結一致的革命精神,具有濃厚的蘇區(qū)政治性。兒童團始終把保護共產主義,參與革命斗爭放在首位,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新時期的兒童在進行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應傳承蘇區(qū)時期兒童團留給人們的珍貴遺產和精神財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在體育活動中培養(yǎng)兒童的歷史責任感,做新時期共產主義接班人。
中央蘇區(qū)兒童團體育游戲活動的開展與當下的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理念不謀而合。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體育的德育功能與價值引領[13]。兒童團體育游戲的開展將游戲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兒童游戲的全過程,匯聚了中共的政治教化理念,在體育游戲的過程中,傳達勇于斗爭、英勇頑強、團結一致等共產主義思想理念,在確保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與思想教育協調同步進行[14]。一方面提高了兒童的身體素質,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兒童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思想。當前在體育課程思政的建設過程中積極吸收了兒童團所體現的先進理念及思想,可以說兒童團體育游戲的開展,豐富了當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
由此可見,雖然由于種種原因,中央蘇區(qū)兒童團存在的時間較短,但是其展現的具有先進思想的體育游戲理念及舉措,依舊對當代體育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中央蘇區(qū)兒童團體育游戲的開展,傾注了共產黨內老一輩教育人士的心血,不論是在游戲題材的選擇、游戲內容的構建方面,還是在游戲過程的組織及游戲思想的傳達方面,都力圖讓兒童團的體育游戲符合共產黨的思想形態(tài)。雖然條件惡劣,但組織者不畏苦難、因地制宜的行為,值得吾輩歌頌。當代學校及兒童體育興趣班應發(fā)揚蘇區(qū)精神,傳承兒童團的體育游戲思想,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豐富體育課程內容,積極通過體育課程來培養(yǎng)新時代共產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