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樹國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沈陽 110034)
促學評價始于20世紀90年代,近10年來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特定的評價方式,越來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決策者的重視[1]。2002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提出,在學習評價中應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展功能[2]。亦有研究者指出,促學評價對體育學習評價改革具有一定啟示,并給出一些改革思路[3]。但體育專業術科學習評價改革實踐卻一直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體育術科中一直存在著學習評價重結果輕過程且評價主體單一的現象[4-5]。其原因是現有政策和研究缺少明晰的實施路徑和方法支持,且現有學習評價改革方式有些費時費力。
體育專業術科是培養高質量、專業化、創新型體育人才的重要一環,學習評價改革是其中關鍵之處。當前體育術科教師受傳統教學影響嚴重,缺少學習評價改革的動力和能力,需要體育學習評價改革的效果和案例引導。未來,體育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混合共生會是新常態[6]?,F代信息技術在教育的大范圍應用為體育術科實施促學評價帶來了重要契機。該研究將梳理促學評價理論發展,結合我國教育評價的傳統和現實,借助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大發展,提出體育專業術科應用促學評價的思路,解析沈陽師范大學體育術科運用促學評價實踐的案例。
促學評價對應的英文是Assessment for Learing,國內有學者亦將之翻譯成為學習的評價或學習性評價。促學評價是在形成性評價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7]。研究者認為,形成性評價一詞只是體現在幫助教師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多加解釋和練習,然而對于學生而言,分數和評語只能告訴他們成功與否,而不能告訴他們如何進步[8]。正是因為形成性評價不能完全契合利用評價來促進學習的目的,促學評價的概念才被提出。
2003 年,倫敦大學的布萊克教授等人把促學評價定義為:任何把提高學生學習置于首要地位的評價方式[9]。2009 年舉行的促學評價國際會議,將促學評價定義為,促學評價是教師、學生和同伴之間日常實踐的一部分,尋找、反思并回應從對話、展示以及觀察中得到的信息,用來促進正在進行的學習[10]。從促學評價概念產生的原因和定義看,評價目的不同是促學評價與其他評價類型的最顯著區別,促學評價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為最終和最大目的,所以Assessment for Learning翻譯成促學評價較為合適。
有觀點將促學評價等同于形成性評價,而將終結性評價排除在促學評價之外,這是不合適的。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不斷獲得有關教學的反饋信息,并以此改進教學,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達到掌握的程度所進行的一種評價。但如果過程性評價信息只是被用來記錄學生成績或者幫助教師改進教學,那么這種評價只能促進教師的教,并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學,那么就不能稱之為促學評價。也就是說,只有指向促進學生學習的形成性評價才可以被稱為促學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程結束時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但如果終結性評價的信息應用于指向于促進學生的學習,那么這樣的終結性評價也可以稱為促學評價。為了達到促進學習的目的,教師可以靈活使用終結性評價,這本是促學評價的一個重要策略[1]。促學評價不是在原有評價方式基礎上另起爐灶,是基于現有評價方式,以促學為主要目的,以充分挖掘各種評價方式的促學功用為追求。促學評價是一種開放式的評價理念,現有各種評價方式,都可為促學評價所用。
促學評價的要義在于其特別強調的促學目的,為達到這一目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中心、四策略”的實現路徑。
一中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促學評價的中心,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是促學評價的區別性特征[1]。促學評價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只有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才能得到及時、有效反饋,才能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在促學評價的視野中,學生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評價的對象,而是參與評價的主體,通過積極參與評價來管理自己的學習。四策略,是指促學評價提倡的4 種核心策略,分別是課堂提問、給學生反饋、學生互評和自評、發揮終結性考試的形成性功用[9]。前3種策略看上去和傳統的形成性評價策略并無不同,這也說明了該文前面的觀點,促學評價并不是另起爐灶,但在具體操作上,這3種策略都要圍繞促進學生的學習展開,這是與傳統形成性評價策略的區別。發揮終結性考試的形成性功用,也就是說終結性考試也要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為目的。這4 個策略,是以促進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策略。
學界對促學評價呼聲很高,但國內執行度并不高。雖然在物理、科學和外語等學科出現了一些實踐研究,但并沒有引起太多關注,在教學實踐中應用促學評價的亦不多見。這一現象的產生和我國以分數為主的傳統考試文化有關。
當前,分數決定一切的基礎教育現實環境下,基礎教育面對新評價方式,總會受到這種評價方式如何轉化成分數的問題影響,而這種影響也傳導到了大學教育層面。在大學教育層面,教師給予學生的評價不再受困于升學,不再囿于評價的選拔功能,但仍要發揮評價的甄別功能。所以大學教師通常選擇能更容易給出分數的評價方式,相應的過程性評價、定性評價和促學評價等評價方式,因缺少明確的評分標準,而得不到大學教師的重視。
促學評價的國內發展,不僅要發揮終結性考試的形成性功能,更應注重發揮分數的促學作用。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在我國分數都是學生和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無論何種評價方式,只有和分數結合起來,才能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這一點在我國教育環境中一直存在。以國外提倡的檔案袋評價為例,因為和分數難以相關,和分數無關就難以得到學生的重視,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就難以獲得好的效果,教師也就認為不適合國情。在當前國內教育環境中,分數是重要的促學要素,如何結合分數達到評價的甄別和促學雙重目的,協同發揮評價的促學和甄別功能,是國內促學評價發展的重要課題。
目前,大部分體育院校和高師院校仍以理論+技術+考勤三方面為主要評價內容,只重視技術技能考核[11-12]。這種重結果的考試手段很難達到評價的促學作用。雖然強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已經被提出了很多年,但體育術科中少有能體現全面發展的評價方式,面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常不能有所體現,廣大教師往往采取以更容易量化的技術技能考核為主。當前課程思政已經強調了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重要性,師范專業認證的培養目標和產出導向也要求體育術科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證據。可以說,當前體育術科教師對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評分有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如何評分是高校體育專業教師無法回避的問題,是促學評價在國內體育術科學習評價改革方面發展首要解決的問題。
從促學的角度看,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評價應當占據重要地位。促學評價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和反思性學習能力。對學生學習態度是否認真、是否積極思考進行評分,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態度的改變,進而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
體育專業術科促學評價通用方案的設計出發點是能為大部分體育術科教師所接受和應用,在充分挖掘傳統學習評價的促學作用的基礎上適度創新。主要思路是將能促進學生學習的態度、情感觀進行賦分,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便利工具加強反饋。具體方案見表1。

表1 體育專業術科促學評價通用方案
隨堂測驗,就是把常用的期末術科理論考試,化整為零,與每堂課的技能教學緊密結合,在選定的5~10堂課的最后5min,學生通過學習通完成,學習通自動給予評分。隨堂測驗這一手段在體育術科中應用并不多,過去是因為難以操作,現在可通過學習通方便、省力完成。教師在課的最后5min,執行隨堂測驗,學生通過手機上學習通APP 完成作答,提交后可立即查看分數和答案,從而獲得及時反饋。相對期末理論考試,隨堂測驗能提供更為及時反饋,也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專注度,學生在課堂認識聽講,積極學練,才能在每個隨堂測驗中都獲得好成績。
日常作業,與傳統評價中的作業并不相同,在此,同一作業通常要完成兩輪。作業第一稿完成后,在學習通平臺上提交,學生根據作業質量評價量規在線上進行相互評語反饋,教師進行統評反饋;然后學生依據反饋完善作業,形成第二稿并提交;第二稿提交時要附上第一稿和第一稿獲得的評語,提交后學生依據作業質量評價量規和作業改正態度量規進行打分評價。兩輪評價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通過反饋進行學習,形成良好的認真修改,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以網球課程為例,網球課程安排了一個正手技術圖文分析作業。作業分3步完成:第一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自己和教師提供的正手擊球技術示范連續圖片進行對比分析,在找出自己技術動作優缺點的基礎上,提出改進目標和為期4周的自我提升計劃,并進行線上提交;第二步,學生線上互評反饋,教師進行統評反饋;第三步,學生依反饋結果繼續完善分析與提升計劃,并寫3 次執行周記和1次最后總結,最后線上提交,由學生按評分標準自評打分。
學習表現,分為2次,一次在期中,一次在期末,根據學習表現評價量規,學生自我總結和提出改進措施,學生相互之間進行評語評價,教師再進行評語和評分評價。第二次評價時學生要在學習通上傳第一次評價的評價結果,并對自我改進措施實踐效果進行總結。然后學生相互之間進行評語評價,教師再進行評語評價和評分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表現,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技能考核,與傳統技術技能考核亦有區別,在此,技能考核更注重兩人和多人的團隊考核。促學評價認為學生之間的互評和反饋很重要,根據體育術科特點,很多技能需要學生之間相互配合才能學得更好,設計了團隊技能考核,比如,網球技能考核分為2 項,一項是底線回合球,另一項是雙打教學比賽。要求學生從學期初選好學習同伴,一起練習,相互幫助,兩人作為一個團隊,參與技能考核。采用團隊考核時,要評價學生在團隊中的表現,學生要根據團隊表現評價量規對團隊成員進行團隊精神評價。對團隊精神進行評價,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建立學習團隊,更好地發揮相互反饋的作用。
該方案充分發揮了學習通在評價方面的便利性,使體育術科也能用隨堂評價,使學生接受反饋的影響程度可見可測,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該方案的實施要求制定清晰、合理的評價量規,讓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有尺度。促學評價中的技能評價量規要在學期開始發布到學習通平臺,讓學生對照量規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能水平。評價量規的制作和運用是體育術科促學評價實施的關鍵要素。
體育術科促學評價通用方案在沈陽師范大學網球、定向運動與野外生態和太極運動課程中已經實施了2 個學年,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相對于傳統的評價模式,課堂上,不僅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所提高,而且在課下也愿意花費更多時間投入學習;不僅注重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反饋,還更積極地參與到同伴評價中,愿意為同伴的學習提供反饋,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讓學習氛圍更為融洽,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實現了提升。同時,在學生的技術技能考核中,也呈現出相比傳統模式下的明顯進步。
幾門先行課程取得了較好效果,對其他體育術科教師起到了引領作用。當前,沈陽師范大學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在術科課程上進行促學評價的實踐。
當前,我國重視教育評價的改革,政策為教師實施評價改革提供了指引,現代信息技術在我國教育中的應用,為促學評價實施提供了有效工具。體育術科學習評價應當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充分挖掘現代信息技術的技術優勢,從協同促學與甄別雙重目的出發,圍繞學生的學習進行設計。體育術科實施促學評價能取得較好成效,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