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魯偉

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石。據教育部2021年公布的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總體實現了優良率持續上升的趨勢,但與國務院頒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提出的到2030年優良率達到60%及以上的目標相距較遠,因此,探討學校體育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的路徑仍是新時代學校體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高質量的體育課是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的基礎,其具體舉措有三個方面:一是切實保證開齊開足體育課,任何學校各學段規定的體育課時數不得以任何理由侵占。二是重點關注學生體育課中的運動負荷。以“精講多練”提高學生群體運動密度,以“優化設計”確保學生的個體運動密度,以“全面考慮”調控學生的運動強度。三是加強體育課改研究。以體育課程一體化為背景,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和體質健康水平為重點,系統梳理整合各學段體育課程資源,實現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選項化的體育課程一體化。
基層學校應主動作為,彌補學校體育活動效能的“缺位”。具體建議如下:一是嚴格落實每天鍛煉1小時,推行全員性、易操練、有特色、促提增的“兩操”活動,提倡“一校一(多)品”特色鍛煉內容。二是確保運動鍛煉量的積累。將早鍛煉、課間10分鐘、體育社團、課后托管“1+X”體育延時服務等與學校教學管理有機銜接,統一納入教學常規,串聯起各學段學生有效鍛煉的時間與頻次。三是在“勤練”上做文章。基層學校要激發鼓勵學生勤練運動技能,自主抱團主動參與日常性體育活動。
樹立在“常賽”發展體能的觀念,具體建議為:一是檢驗學練成效。檢驗學生是否“練”了、“會”了、在比賽中是否“實踐”了。二是改變比賽規則與標準,讓更多學生參與。三是因地因校制宜,舉辦運動會、體育文化節、嘉年華活動、年級和校際間各類比賽,建立“人人參與、層層選拔、挖掘人才”的競賽格局。四是正確處理好“教會、勤練、常賽”在不同學段的教學比重,小學低段側重于游戲類活動、小學高段側重于教會+練習為主、初中段以學練+小型比賽為主、高中段以對抗練習+球類比賽為主。
當前體育師資面臨的凸出矛盾主要有兩方面:首先高學歷并沒有展示出高專業能力;其次教學技能難以滿足學生體育學習需求。要改變以上現狀,措施如下:一是“先天不足后天補”。內靠自身勤學苦練,外求社會體育技能人才和優秀退役運動員的指導、教研團隊的幫助。二是有計劃分層次開展在職培訓。推進“國培計劃”“名師培訓工程”“骨干教師培養工程”,拓寬培訓渠道,提高教師教學基本功和教學能力。三是按標準配齊配足體育教師。鼓勵優秀教練員、退役運動員按照相關規定從事學校體育工作,確保體育教學順利開展。
體育家庭作業是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抓手之一,也是對“雙減”政策的積極呼應。從“規范體育家庭作業設計”“強化體育作業校本教研”“深化學校體育綜合評價”“營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圍”四個維度推進“體育家庭作業”,補位校外體育鍛煉和疫情期間居家體育鍛煉活動的空白,實現“校內+校外”融合聯動。借助“家校社”體育智慧平臺設計并實施的各學段體育家庭作業,有助于學生在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的數字化環境下遵照“循序漸進、個性化”的原則進行套餐式體育鍛煉,營造校外運動氛圍,促進學生運動習慣形成。
做好學校體育質量監測與教育督導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有力保障。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加強體育教學的質量監測,確保體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二是健全完善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評價機制,嚴格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版)》要求,保障各年級各學段學生體質健康抽測全覆蓋,確保數據上報真實有效并做好監測數據結果反饋。三是強化評估督導力度。把學校體育工作、學生體質健康納入教育評估體系,建立專項督導,強化評估督查,建立區域體育激勵機制,制定青少年體質健康專項獎懲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