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菲
隨著課程思政理念和實踐的不斷深入,體育課程思政成為當前推進體育教學改革、提升育人質量的重要舉措[1]。體育課程思政是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滲透思政元素,依托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傳授來實現“以體育人”的課程理念和教學觀念。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政內容,實現“以體育人”的目標是體育教師一直以來致力于解決的難題。本研究以《耐久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一課為例,旨在探索基于“課程思政”理念設計的小學體育教學新思路,以期為一線體育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
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要以體育知識和技能為基礎,構建由專業知識技能點、思政融入點、育人目標點為一體的課程目標[1]。因此,教師需要先分析運動技術,然后選擇合適的思政元素,這樣才能實現“明德”與“精技”的互融,讓學生在體育課上不僅能習得運動技術,還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接受思政教育。
耐久跑是小學體育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耐久跑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耐久跑的呼吸方法;學會合理分配體能,克服“極點”;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團結合作的體育品德。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其中所涉及到的思政元素也有很多,如學習一些建黨、建國的歷史知識,激發學生的愛黨、愛國之情;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學習中國共產黨優秀的精神品質等。結合耐久跑的運動技能特點,筆者計劃在耐久跑教學中滲透建黨、建國的相關歷史知識,同時讓學生學習和感受中國共產黨員團結合作、頑強拼搏的精神品質等思政元素。
因此,在分析運動技術與思政元素的基礎上,《耐久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讓學生熟練掌握耐久跑的呼吸方法,合理分配體能;2.在耐久跑中培養學生頑強拼搏、敢于超越自我、團結合作的體育品德;3.通過游戲和活動體驗,讓學生了解建黨、建國的相關歷史知識,激發學生的愛黨、愛國之情。
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應讓學生在體育知識的學習和運動技能的練習中實現思政的培養[2]。《耐久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一課以耐久跑作為體育知識學習,在耐久跑的練習中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適時、適當地融入思政目標。本課設置了四個主要練習活動。
讓學生充分熱身是體育課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本練習活動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學生由散點慢跑過渡到短距離慢跑,為接下來的耐久跑做準備。此外,在游戲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是1921年7月1日,也在慢跑的熱身中增加了趣味性。
首先,學生分散到場地進行自主熱身慢跑,接著教師進行喊數抱團游戲,從數字“3”開始,讓學生先熟悉規則,逐漸過渡到數字“1、9、2、1、0、7、0、1”,共8次,學生需要根據教師喊出的數字集中相應人數的小組并迅速在原地手拉手圍成圓圈。其中,當教師喊到數字“0”時學生需原地抱頭蹲下,喊到數字“1”時學生需原地雙手叉腰直立站立。游戲結束后,師生交流活動一的感受,再次鞏固建黨紀念日知識(圖1)。

圖1 “開天辟地一聲雷”游戲示意圖
通過初步練習,得到充分的熱身,且通過師生交流,學生已初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時間以及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經過充分的熱身后,教師向學生滲透耐久跑的呼吸方法:跑步時要有節奏,用鼻子吸氣,用嘴巴呼氣,三步一吸氣,兩步一呼氣。接著,讓學生進行“南昌城樓一聲槍響”的游戲,在游戲中開始慢跑練習,同時了解1927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
學生先自由散點慢跑,聽到哨聲后,學生需要迅速向中心靠攏并完成四列縱隊的集合,集合完畢后分別朝著不同的方向(擺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日1927年8月1日)的數字“1、9、2、7、0、8、0、1”八個序號樁跑,每跑完一個樁后需要折回中心再往下一個樁跑,完成最后一個序號樁后再慢跑到中心點集中。在跑動的過程中,教師會不斷滲透耐久跑中途中跑的技術要領。經過練習,學生已經由短距離的慢跑逐步轉為長距離的耐久跑,部分學生的體能也已消耗較大,出現“極點”征兆,但通過團結合作,每列小組均能成功完成任務(圖2)。

圖2 “南昌城樓一聲槍響”游戲路線圖
經過“南昌城樓一聲槍響”的游戲,學生基本上能掌握途中跑的技術,控制跑步時的呼吸節奏,體能也消耗了不少,因此,練習活動三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嘗試挑戰突破身體“極點”,并在“漫漫長征路”這個過程中感受長征路途的艱辛,充分體驗頑強拼搏和團結合作的重要性。
此環節是讓學生組成四路縱隊跑步,跑步路線是中國工農紅軍四路紅軍長征途經的14個省,即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甘肅、青海、西康、河南、陜西等地(每個省名均貼在序號樁上)。跑步方式是用縱隊跑的形式進行,同時穿梭式耐久跑。每列縱隊可選擇不同的省(序號樁)出發,但一定要跑完14個省,且每次跑完1個省后必須返回中心再出發,從而讓學生在耐久跑的練習過程中重溫漫漫長征路(圖3)。

圖3 “漫漫長征路”游戲路線圖
經過漫漫長征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學生再分成四列縱隊往中心點集合,集合完畢后分別朝著不同的方向依次跑出1949年10月1日,即“1、9、4、9、1、0、0、1”數字序號樁,每次跑完一個數字后須返回中心再出發。針對體能較差的學生,教師允許其跟隨在隊伍后面,以快步走的方式完成小組任務,先到達終點的組員需要一起為他們加油鼓勵,所有成員全部到達終點后,小組成員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此環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游戲,鞏固呼吸方法和克服身體“極點”,充分體驗團結合作和頑強拼搏的快樂,并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激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奮斗的情感。
經過前三輪的練習,每列縱隊中均存在部分體能欠佳或意志薄弱的學生,為了讓更多學生能夠挑戰身體“極點”,實現小組內“不拋棄、不放棄”,感受小組之間的團結合作,此次練習,教師讓學生自行調整小組成員的順序,將體能好、意志堅強的學生排在最前面和最后面,而體能較差、意志薄弱的學生則排在中后位置,讓他們在團隊合作中嘗試突破身體極點。重新排好隊伍后,學生先按4路縱隊集中到中心點,教師在場地四周的序號樁上貼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詞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接著,學生在聽到教師的口令后,迅速跑向指定的序號樁,在跑到序號樁時需要大喊該詞語,隨后再跑回中心點,以此反復12次。經過這12次的耐久跑,絕大多數學生的體能已經被消耗的所剩無幾了,但他們通過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用頑強拼搏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方式克服困難,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堅持跑到最后,順利完成并克服了身體“極點”,少部分學生也以快步走的方式完成了小組任務,挑戰了自己的身體“極點”(圖4)。

圖4 “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游戲路線圖
耐久跑這節課重點是掌握耐久跑中途中跑的技術以及正確的呼吸方法;難點是合理分配體力,克服“極點”。為了突破以上重難點,本課結合了思政元素,設置了三個情境,分別是“南昌城樓一聲響”“漫漫長征路,建國何其幸”“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在這三個練習活動中,教師創設了不同的情境,不但增加了耐久跑的趣味性,而且能讓學生在慢跑練習中了解建黨、建國的相關歷史知識,從而滲透思政元素,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思政教育。
本課的耐久跑共分為三次不同形式的練習,且每次練習均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情境創設有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每次練習耐久跑的時間逐漸延長,跑步難度也逐漸增加,學生從圍繞中心點跑8次逐漸增加到14次,隨著體能被逐漸消耗后又跑了12次,真正做到了耐久跑,學生的練習密度非常大,體能得到了充分的訓練,有效地實現了讓學生掌握途中跑的技術、正確的呼吸方法、合理分配體力、克服“極點”這一重難點。此外,針對體能較差、意志薄弱的學生,教師則采用調整小組成員順序,小組內互助鼓勵,適當降低要求等方式,從而幫助他們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而在三次不同的訓練中,教師均創設了三種不同的情境,即體驗建黨建軍之不易,漫漫長征路之艱難,建國之幸,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之憧憬,隨著創設情境的演變,學生的愛黨、愛國之情也越來越強烈。每次活動結束,教師均會進行師生交流,交流的內容主要是總結耐久跑的方法,分享活動中的感受。在交流過程中,學生能很清晰地體會到,雖然在這些活動中身體會感受疲憊,但通過個人和小組的努力,更多是體驗到團結合作、頑強拼搏的意義和快樂,感受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自豪,從而突破本課的情感培養。如在活動二“南昌城樓一聲槍響”的游戲后,教師讓學生交流兩個問題:“剛才8次跑步的數字換成日期是什么時間?慢跑過程中自己是如何克服疲累,控制好呼吸的?”經過引導,學生可以很快了解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打響武裝起義第一槍是在1927年8月1日,教師借機引導學生重溫其歷史意義,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每一次喊數抱團都不容易,學生不僅需要認真觀察,更需要得到同伴的配合才能完成,從而讓學生初步感受中國共產黨成長過程中的不易以及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又如在練習活動三“漫漫長征路,建國何其幸”結束后,教師讓學生交流兩個問題:“在跑步的過程的時候,心情如何?”在完成最后一個序號的慢跑時,心情又如何?學生就能充分感受紅軍長征的不易和建國的快樂,并在跑步的過程中體驗團結合作、奮勇拼搏的快樂。
《耐久跑——中國民族偉大復興夢》一課讓學生在不同程度的慢跑過程中學習耐久跑的方法,并在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重要節點的過程中感受和體驗團結合作、奮勇拼搏的精神品質意義和快樂,順利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實現了“明德”與“精技”的互融。體育課程思政是當前推進體育教學改革、提升育人質量的重要舉措,教師在日常的體育教育中應多分析體育教學內容,并尋找契合的思政元素,從而真正落實“以體育人”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