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欽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以“中國式”和“新”兩個定語界定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這一重要論斷標注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新定位,高度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創性意義。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承載著實現社會整體現代化的時代重任,而且承載著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要素,不斷提升經濟發展水平是貫穿我國現代化進程始終的主線。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領導經濟工作的過程中持續推進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制定落實具有延續性的經濟發展規劃,有效統籌各種重大經濟關系,推動中國經濟邁向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發展之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2012年以來,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內經濟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不斷顯現。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發展正在經歷由低質量到高質量的轉變時期,以高污染、高能耗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另一方面,科技對生產力的貢獻力度越來越大。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來臨之際,傳統意義上的增長已經不等于發展,不改善經濟增長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無法在未來的科技革命中立足。推動生產力 “質”的轉變,是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必然趨勢。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前沿,洞察時代風云,把握時代脈搏,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明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面向未來。現階段,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基礎科學研究仍然薄弱,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不足,在全球經濟競爭中處于弱勢,嚴重制約了高質量發展。因此,在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新征程中,如何解決科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這一“阿喀琉斯之踵”,如何使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實現新舊發展動力轉換,成為經濟發展中亟須解決的問題。同時,我們也應當充分認識到,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當前,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經濟轉型陣痛、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等挑戰。從實踐看,那些成功進入高收入經濟體的國家,就是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后實現了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而那些失敗的國家則是沒有實現這種根本性轉變。從中國新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來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制約因素就在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推動生產力由重視 “量”的增長到重視 “質”的轉變。人口規模巨大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也是中國的基本國情,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列于首位并具核心作用的,毫無疑問是創新發展。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突破供給約束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新時代十年,我國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因此,我們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根據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的新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采取更加精準務實的舉措,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向縱深。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使高質量發展這一鮮明主題,成為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二是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新發展格局引領高質量發展,需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發揮新發展格局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中推動高質量發展。三是用創新驅動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重在創新,也難在創新,就是要始終堅持創新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重點破解“卡脖子”難題與“天花板”制約,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努力占領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現代化、高級化“頭部”位置。四是謀人民福祉夯實高質量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必須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理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與高質量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為中心推動高質量發展。

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是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基礎和有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指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高質量發展需要現代化經濟體系支撐。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往外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面臨更多“頂風逆水”的外部環境。越到這個時候,越要勇于開“頂風船”,以更大力度和更實舉措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艘巨艦駛入深水區;朝內看,我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城鄉與區域發展差距大,產業層次偏低和創新能力不強的矛盾還在,資源環境約束突出,這使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解開諸多難題的一把“鑰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指向,也是由小康社會建設轉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總體性、基礎性安排。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經濟體系,是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構建的支撐中國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經濟體系。可以說,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必然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由此可見一斑。提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概念,并且以此來全面開啟現代化新征程,可以說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現代化經濟體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制度基礎,要著力加快建設適應現代化要求的經濟制度,尤其要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是基礎,沒有經濟體系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全方位布局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而推進國家現代化總體目標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內涵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全面、指向性更明確的發展新目標。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遵循。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暢通經濟循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需求側管理,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抓手。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所在。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方向。聚焦“雙碳”目標發展低碳經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任務。
回顧世界各國現代化歷程,可以發現,現代化過程實際上就是以工業化為總動力的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過程,如果把工業化比喻成現代化的“發動機”,那么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就是“兩個輪子”。現代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尤其對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來說,城鎮和鄉村兩頭缺一不可,需要以系統思維來審視,統籌推進區域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如果只顧一頭、不顧另一頭,一邊是越來越現代的城市,一邊卻是越來越蕭條的鄉村,這樣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那這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消除城鄉對立、促進城鄉融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城鄉融合發展是指以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為重點,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統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發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我國現階段城鄉差距問題的本質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充分,是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嚴重滯后于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必然結果。當前我國針對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所作的一系列改革,必須在同步下好“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盤大棋中進行謀劃,積極利用我國新型城鎮化進入后半段的發展拉力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政策推力協同并舉來推進城鄉融合體制成型。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路徑出發,我國創造了多維度共同發展的并聯式現代化,從并聯式現代化的具體內容出發,可以發現農業現代化一直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內容,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中繞不開的一個難題。歷史上不少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忽視農業農村發展,導致鄉村和鄉村經濟走向凋敝,大量失業農民涌向城市,現代化進程因此受阻。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必然包括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需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持續發揮新型城鎮化以城帶鄉、工業化技術助農、逆城鎮化人才回流、鄉村振興支農投入的多重興農助農機制,徹底扭轉農業農村“靠城市輸血”的被動型發展模式。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重要文件相繼發布,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明確了“三步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即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這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完全一致。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在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即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仍將有4億多人口。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4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樣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上下更大功夫,推動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生態、鄉村黨建全面強起來,讓鄉親們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這意味著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強調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城鄉要素有序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其本質和目的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都是為了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藩籬,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深度融合。鄉村振興戰略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發展的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本質上就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不僅關系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而且關系到整個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面實現,關系到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縣城是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一頭連接城市,一頭服務鄉村,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節點。城鎮化是現代化的標志,城鎮化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個社會過程。作為城之末、鎮之始,縣城獨特而重要。郡縣治,天下安。縣域是國家最基本的行政和經濟單元,在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縣域現代化的實現是其中非常關鍵的一環,沒有縣域的現代化,就沒有全面的現代化。縣域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所在。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的發展目標,要求以縣城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增強對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促進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強化縣城與鄰近城市發展的銜接配合。在“十四五”期間,縣城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載體,縣城的建設成為協調新型城鎮化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切口。推進縣城建設,是適應城鄉之間的流動人口日益增加到縣城就業安家的需求,輻射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強化縣城與鄰近城市銜接配合的需要。在此基礎上,亟須破除單向城市化思維,在城鄉融合新形態下思考城鄉發展和要素配置,用城鄉融合的思路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實現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協同。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科學推進鄉村規劃建設,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消除全面現代化發展的短板,確保現代化進程中農業農村不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