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新,楊 芩,夏應澤,龍英武,熊光源,吳如杰,劉立波,劉明潔
(1.凱里學院大健康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2.貴州省黔東南州農業農村局,貴州 凱里 556000;3.貴州省凱里市農業農村局,貴州 凱里 556000; 4.貴州省麻江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麻江 557699)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1-2]。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要實現產業興旺,就迫切需要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才能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的產業基礎[3-4]。“三轉改革”即平臺公司向實體化轉型、合作社向公司管理模式轉型、普通農民向職業農民轉型新型[3]。農業經營主體在助力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進入鄉村振興發展新階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的集約化經營優勢,在提升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建設農業強國等方面的作用充分顯現[6]。國內多地開展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研究,發現一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7-9],但對“三轉改革”的研究報道還較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處西南,受經濟發展影響,農業現代化建設正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黔東南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取得一定成果,但依舊同大多數地區一樣存在諸多短板。通過在相關縣市開展調查和研究,查找黔東南州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轉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實際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期為建設現代農業強市提供參考。
按照實體化轉型的要求,判斷平臺公司是否轉型,主要依據有三項:企業法定代表人是否與政府脫鉤、資產資源是否與政府剝離、債權債務是否與政府剝離,三項條件必須同時具備,才能認定公司完成實體化轉型。結合凱里市五大國有平臺公司的情況來看,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企業法人尚未與政府完全脫鉤。企業主要負責人從機關事業單位選任,未與政府完全脫離(機關事業單位過去的人編制未轉入企業編制),企業未能形成真正意義上全市場化。二是資產資源尚未與政府完全剝離。由于歷史原因,國有平臺公司前期實施的項目,并沒有完全按市場化模式運作,有的項目在謀劃時并未完全遵循市場規律,基本難以實現盈利甚至不能保本。這些項目難以完全實現與政府剝離。同時,國有平臺公司的資源資產基本由政府無償劃撥,也難以實現真正意義的剝離。三是債權債務尚未與政府完全剝離。平臺公司前期主要承擔融資任務,所融資金有的由政府統籌使用,被統籌資金應劃歸為政府債務,但當前未劃轉,難以實現債務剝離。四是企業主體參與生產經營的程度不深。企業實體化經營不夠,未能聚焦主導產業各環節的建設,未能形成集育苗、示范、冷鏈儲運、生產加工、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全產業鏈經營。五是主導產業不聚焦、市場開拓能力不強,品牌建設不夠。農投集團及下屬企業都沒有拳頭產品、沒有完整的銷售渠道、沒有叫得響的品牌。對現有的優勢產業和特色品牌,也未真正發揮國有平臺公司的聚集效應,還停留在零收散賣的較為粗放經營階段。六是公司財務狀況普遍較差融資持續發展難。由于經營及產業發展不理想,造成部分企業主體資產負債率高,再融資能力弱。同時,缺乏經營資金,自負盈虧能力弱,轉型發展困難。七是專業人才匱乏,企業自主發展能力弱。引領企業發展,關鍵在人才,多數企業缺乏投融資、項目管理、資本運作等方面專業人才,多數被派到企業的干部,缺乏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磨練的經驗與膽識,對企業如何轉型,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的思路和辦法不多。
一是重視程度不夠,工作推進不平衡。部分鄉鎮(街道)在抓合作社公司管理模式上,存在主要領導重視不夠、工作精力投入不夠、問題研究不透、督促推進力度不夠等問題,多由分管副職抓,辦法不多、推進乏力。合作社規范化建設不夠。導致部分應轉型的合作社有章不循、組織松散、財務混亂、利益分配不規范。二是合作社自主發展能力弱。多數合作社以“家庭式”人員結構組成,可支配的農業生產資料、可經營性資產、生產基礎薄弱,實體化運營資源、可投入的資金不足,參與五大國有集團及農業龍頭企業產業發展程度不深,“空殼”現象突出。三是合作社法人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不足。由于缺乏經營管理能人,多數合作社組織經營能力、管理能力不強,大部分尚未健全市場營銷、品牌打造、財務管理等機制,整體水平尚處于“生產”到“銷售”簡單的市場行為,與制度健全、分工明確、管理規范的公司化運行存在較大差距,部分鎮村領辦的合作社基本為村干部兼職,村干事務繁雜,很難兼顧合作社發展,導致合作社公司化運營和管理難。
普通農民向職業農民轉型,首先需要接受系統的培訓。從近年來的培訓來看:一是培訓對象文化程度偏低。農村勞動力缺乏,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在家的多為大齡勞動力,文化偏低接受能力弱。二是培訓方式單一。根據貴州省級規定,高素質農民培訓要求“集中培訓7天以上”,大部分培訓對象均從事“實體經濟”活動,離開產業基地長時間外出培訓短時間來看“不經濟”,造成“不想學”“不愿學”的現象突出,培訓學員難以組織。三是學用轉化后續扶持資金缺乏。高素質農民培訓項目資金大部分投入在前期解決如教學、住宿、就餐、交通等相關培訓環節的費用,后期跟蹤服務無項目扶持,缺乏進一步“扶上馬,送一程”,造成“學用轉化”率不高,導致參培人員難以轉化成職業農民。四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高。通過合作社的組織融入到農業產業鏈還不夠。絕大數農民沒有真正被組織起來,接受的技術培訓沒有完全和生產緊密結合起來,接受訂單式培訓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培訓后轉化為職業農民的比例不高。
“三轉改革”的基本原則就是推動農業組織方式的現代化,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3]。就是要實現“國有平臺、合作社、農民”三級聯動目標。目前,國有平臺公司、合作社、農民還處于產業鏈上完全獨立的個體,相互之間頂多是客戶和商業伙伴關系,未形成緊密的合伙人關系,不是聯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還處于各自為政的局面,沒有形成聯動協同機制。
2.1.1 選準先行先試 國有平臺公司實體化轉型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市、縣高位推動,強化頂層設計,做出戰略抉擇。從操作層面來講,可以選擇1~2家經營較好的集團公司或者每個集團公司選擇1家下級子公司開展試點,按照人員編制剝離、資源資產剝離、債權債務剝離這3個指標開展試點工作,試點成熟后再擴大范圍推廣。
2.1.2 落實“三剝離” 一是人員編制剝離。建立和完善公司薪酬制度,逐步實行年薪制,通過提高薪酬待遇吸引人才,通過雙向選擇,鼓勵符合條件的事業單位人員全脫產脫編到企業任職[10]。二是資源資產剝離。為支持企業發展,將政府無償劃撥的資產、產業等折價入股到企業,將產權變更到企業名下,由企業按市場規律進行經營。同時,對前期根據政府需要實施的部分項目,按照項目類型分類剝離。如公益類、資產類、產業類分別提出剝離辦法。三是債權債務剝離。根據企業前期所融資金的投向,政府統籌部分資金,將債務劃歸政府。政府性投資項目產生的債務也一并劃歸政府。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改善企業財務狀況,提升企業征信,讓企業輕裝上陣。
2.1.3 平臺公司強化生產經營屬性 強化實體化經營,聚焦主導產業各環節的建設,引進技術力量,深度介入要素資源供給,深耕產業鏈的后端,努力形成集育苗、示范基地、冷鏈物流、精深加工、電子商務、渠道建立、品牌培育等全產業鏈經營業態。發揮國有平臺資源優勢、資金優勢、人才優勢、規模優勢和牽引作用[11],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突出本地農業資源優勢,依托“苗侗山珍”區域公共品牌,把“凱里酸湯”“凱里藍莓”“香爐山雞”“灣水香蔥”“平良貢米”“旁海生姜”“小堡羊肚菌”等現有特色優勢產業和品牌聚集起來、串聯起來,依托“麻江藍莓”品牌,把蔬菜、菊花、鋅硒米進一步進行整合提升,連點成串、聚合成勢,把分散的特色單品打造成特色產品體系。進一步強化品牌策劃和宣傳推介,全面提升特色食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2.1.4 聚焦主導產業,強化市場開辟 農投集團及下屬企業要選準主導產業,打造拳頭產品,通過建立代理商等模式建立銷售渠道,瞄準目標客戶深耕目標市場,提升產品市場占有率。
2.1.5 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 按照職業經理人選聘和管理原則,從市場中選聘企業管理人才,建立激勵約束、獎優罰劣機制,實行企業經營業績與職業經理人薪酬待遇掛鉤,建立完善薪酬待遇和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人才,促進企業發展。
2.2.1 完善組織架構,建立健全機制 每個街道、鄉鎮優選1~2個基礎條件好、實體化運行較好的合作社(1個村集體領辦、1個能人領辦),參照《公司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內部運行規章制度,搭建公司化的組織架構,完善公司章程和經營制度,特別是經營團隊的績效考核制度、薪酬制度等。
2.2.2 深化產權改革,增加經營資產 對集體所有的土地、山林、灘涂等集體資源通過確權頒證[12],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讓土地經營權能夠進行融資抵押,解決合作社融資難的問題。
2.2.3 強化政策扶持,扶優扶大扶強 強化政策扶持和資金扶持[13],鼓勵合作社(公司)申報實施財政銜接資金項目,擴大村級體經濟規模,同時,讓民辦合作社作為平等的市場主體參與項目實施,拓展有效經營,助力合作社經濟做大做強。
2.2.4 大力培養村級合作領頭人 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鄉鎮(街道)具體負責,強化工作調度和業務指導。有針對性的選擇一批合作社領頭人開展培訓,組織到先進發達地區實地參觀學習,開拓視野,提升經營發展理念。同時,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鼓勵大學畢業生、外出務工能人返鄉創業,打造合作社公司化運作的示范點。
2.3.1 建強培訓基地 加強培(實)訓基地建設,依托科研院校、職業院校、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建立一批“田間農民學校”或實訓基地,促進課堂教學與基地實訓相結合的培訓體系。
2.3.2 強化宣傳和引導 加大勞動力回流引導,強化政策配套,做好本地惠農利民政策宣傳,留住本地區的優秀人才,通過系統培訓和產業扶持,提高受訓普通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的比例,擴大職業農民隊伍和領辦產業水平。
2.3.3 強化管理示范帶動 制定并出臺高素質農民認定和管理相關辦法,健全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管理、認定工作長效機制[14],各鄉鎮(街道)優選3~5名通過技術培訓后就地轉移成職業農民、自主創業或領辦產業的成功典范,例如:藍莓種植能手、養殖場場主、采茶工人、茶葉加工能手等,進行針對性的經驗總結,擴大范圍進行宣傳推廣;積極向省級匯報和爭取,將高素質農民培訓“學用轉化”納入項目扶持。
以麻縣藍莓產業為例,在項目前期(建設階段)。國有平臺公司負責前期資金投入和項目建設,當項目業主。合作社負責項目要素保障(土地流轉等)的組織協調、人員培訓和勞務保障(農民務工組織)。農民在合作社的組織下,將土地、山林等資源要素集中起來,交由合作社統一管理作為國有平臺公司產業項目的要素支撐,并接受合作社的專業培訓后離開傳統務農崗位成為掌握專門技術的產業工人,通過付出勞務獲取勞務酬金和資源要素紅金。
在項目中期(建成到達產前),國有平臺公司繼續保持管護資金投入,合作社專責組織農民進行管護及病害統防統治,農民繼續接受培訓并提供管護勞務,以勞務輸出從合作社處獲取勞務報酬。
在項目后期(項目達產后),國有平臺公司主要承擔產品的收購、加工、銷售、品牌打造、渠道建立維護等后端工作,制定原料產品的生產標準和生產規程交合作社落實。合作社繼續承擔農民的組織工作,按平臺公司的生產標準和生產規程,組織農民進行原料產品的生產、病害的統防統治和產品收購的具體操作工作,通過產品交付的價差,獲取合理管理費用,保持合作社的利潤和運營。農民成為熟練產業工人后,通過“反租倒包”的方式向國有平臺公司(合作社)承包適度規模、面積的基地,按照平臺公司和合作社的生產標準和生產規程,獨立自主對承包的基地進行生產管護,接受合作社的監督,通過向合作社交售產品獲得勞務報酬和承包利潤收入。
當前黔東南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雖面臨整體實力不強、經營能力較弱、不同主體發展質量差異大、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15],但通過調查和研究查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再加以配合采取正確的對策,以改革創新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必將在“三轉改革”中找到適宜發展的模式。
通過建立分工合作、各展所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聯結共同體,把國有平臺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群體各自的優勢最大化發揮出來,保障各方合理利潤,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推動平臺公司向實體轉型、合作社向公司管理模式轉型、普通農民向職業農民轉型,著力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職業農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16],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