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杰
摘要:本研究主要從界定核心概念出發,以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必要性的研究基點,分析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探索一條基于產教融合的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新模式,以期深化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實現中外合作辦學,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校教育高質量發展,充分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產教融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創新發展
當前高職院校面臨著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細則的缺失、產教融合相關教育資源利用程度較低、實踐應用型師資力量缺失、高職院校對教學考評機制并不健全、課程設置和市場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因此基于產教融合背景下,探索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其改革發展的必然之路。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受教育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基于產教融合背景下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戰略,改革辦學模式、更新教育理念等,有助于培養出一批批適應社會發展和行業需求的優秀人才,同時能夠高效推動職業院校的國際化建設、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國際化已勢在必行[1]。為實現中外合作辦學,高職院校積極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理念和資源,注重于中外核心課程同學生素質培養能力進階情況的對接,確立本土化人才培養機制,突出英語模塊、教學管理動態及專業教學雙語化等,培育出一批極具強競爭力國際化人才,創新和實踐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為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添磚加瓦。
(一)產教融合
主要指為了能夠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院校和企業積極實施深度合作,努力實現教育和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校企雙方將實踐性教學計劃科學合理的制定出來,讓學生加入生產,教師學到技術,最終實現校企雙贏,共生共榮[2]。經技師學校對產教深度融合的推進,實現人才和產業、教育、創新鏈間的有效結合,不斷促進學校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定、扎實的人才支撐。
(二)創新教育
“學生本位”,即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提升他們的應用能力等為目標,同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引導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通過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便于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模式,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能力,從而奠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基礎[3]。高職院校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以創新和想象能力為評價標準,結合課內學生展示、運用程度等的有效方式,強調通過課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便高職院校的學生真正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在課外時通過各類活動為引導,以便學生獲得全面鍛煉。
(一)實現高質量教學重要途徑
通過對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化,有助于從教學手段、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等層面出發促進產業發展、理論教育相融合,幫助高職院校精準對接社會發展需求。為變更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實現轉型發展提出具體指導意見,在企業深度合作中鍛煉人才綜合實力,轉變高職院校辦學定位為人才培養,培育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落實強化培育措施,進一步優化和提升高職院校辦學智聯。
(二)提升人才綜合實力
高職院校基于產教融合培養模式下注重于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就是說通過校內外實訓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重視他們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注重于學校與企業相互協作,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專業技能鍛煉和理論知識傳授的結合,共同承擔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知識能力的責任。所以產教融合、企業實訓發揮企業實踐育人作用,通過企業實訓教授學生行業發展最新動向,全面提升綜合實力,培育動手能力與職業技能[4]。
(三)適應社會發展關鍵通道
產教融合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對行業發展動態的深入分析,找準職業能力要求和企業用人需求,在教學中完善內容、建立考核體系、有針對性的設置相關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質,提升就業對口率。
(一)政校企合作不深入
從政策層面上分析,因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細則的缺失,難以兼顧好高職院校和企業利益,以至于在頂層設計上缺失對產教融合人才培育模式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另外,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高職院校和企業并未找準定位,未充分認識自身在指導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對相關理念存在認知偏差[5]。
基于企業層面上分析,在產教融合培育中,企業處于被動地位,在完善應用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中存在滯后性。因受政策因素的影響,政府發布方針后相關實施辦法出臺相對滯后、缺乏相應實施細則的指導,以至于在優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阻力。不僅如此,因高職院校、企業在資源共享、信息交流中存在障礙,各區域高職院校教育發展不均衡,以至于產教融合相關教育資源利用程度較低,對校企之間發揮合力作用產生制約。
(二)實踐應用型師資力量缺失
在建設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過程中,對技能培養和實踐應用層面存在缺失,因此過多關注培養學生的科研水平和理論知識,以至于高職院校整體上表現為實踐教學能力較為薄弱,高職院校師資綜合能力不強,影響到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限制教師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與提升[6]。另外,因高職院校科研工作和教學任務的繁重,自身對產教融合要求、理念等不夠深入,在探討和研究產教融合相關教學模式上無法分配較多時間,影響其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引領效用。
(三)高職院校對教學考評機制并不健全
現如今的高職院校多以專業授課教師評價為主,人才培養考核主體較為單一,忽視學生、企業專家評價,以至于考評質量不高、范圍不全面。另外,高職院校一般缺乏對學生實踐水平、實用技能的考核,側重于考察他們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加之院校缺少實訓平臺建設、教學條件的限制,對人才實踐能力培養上受空間、時間限制較大,以至于對學生實訓能力考核存在難度[7]。不僅如此,在人才培養考核中,高職院校忽視學生各階段學習過程性評價,多以結果評價為重,以至于無法精準變革和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考核并不全面。
(四)課程設置和市場需求不匹配
在設計課程體系與教學大綱時,高職院校并不重視產教融合教學理論,以至于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較為欠缺,教學內容呈現出輕實踐、重理論的情況,以至于就業缺口較大,無法符合用人單位招聘需求。另外,在課程設計中因高職院校對用人單位需求、社會行業結構調整不了解,以至于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難以精準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出現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相脫節的情況。又因課程設計中缺乏設置實訓環節,畢業之后的學生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實施崗前培訓,影響到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模式持續發展,以至于學生無法勝任相關工作崗位,工作適應性差。
(一)創新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設置是整個教育過程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通過中外雙方共同設計完成合作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方案,即引進外方極具優勢的專業主干課程、英語語言教學,保留中方的通識課和專業基礎課,同時經外方提供那些核心課程的教學大綱、標準和教材等,保證各專業引進9-15門外方課程,剩下的嚴格依據外方專業規劃、培養方式等調整,并注重于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合國內外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合理分配課時,科學協調語言課和專業課的關系,以便最終構建的“職業化、國際化”課程體系同學生素質相符、人才培養目標一致,充分體現出培養目標的國際化標準、教學過程的互動特征、學習方式的自主和內容的前沿性。
高職院校應堅持以學生職業素質、專業技能培養為目標,應用能力提高為測評依據,進一步強化學生素質的培養,實現素質培養和課程教學的緊密結合,作出積極探索和實踐。例如:在新入學時需要對高職院校新生進行職業能力、心理素質和英語水平等測試,通過詳細分析各項結果的基礎上,并把其明確為日后學生管理、教學規劃的依據,并注重于通過跟蹤式的管理體系為學生建立素質檔案,結合每位學生的潛質和特點給予有效指導,鼓勵學生個性自由發展,培養創新能力[8]。站在綜合視角分析,有針對性的教學規劃,以此培養高職院校中學生的社會實踐和語言應用能力;通過社團、志愿者等形式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按照就業市場、社會、行業等需求分析,有助于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按照中外合作辦學要求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培養和提升他們的英語技能。
除此之外,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新模式,以“留學無障礙對接”作為素質培養目標之一,并按照對歷屆留學生的追蹤訪問、國際合作項目專業特點等,促使學生快速適應海外院校的教學要求,實現知識體系和應用能力的無障礙對接。例如:高職院校可通過專項技能強化課程、講座、選修課等形式,幫助學生熟悉學習方法、中外文化差異,有針對性實施知識強化和學習能力培養。又如可組織開展暑期赴海外的游學活動,有步驟修訂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快速完成角色轉換,促使學生親自感受國外院校學習要求和授課方式,縮短在國外學習適應期。
(二)創新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實施雙語教學是其必然要求和主要特色,但是因學生入學時英語差異的存在,亟須積極且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切實解決好開展合作辦學項目時面臨的這一問題,從而適應不同形式雙語教學的需要。此外,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優勢之一,就是要注重于做好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不僅是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評價指標,而且是教學特色所在。例如:高職院校為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新模式,以如何開展并組織英語教學進行深入細致的研討,確立嶄新地“英語模塊化、專業雙語化”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四個模塊,即“聽說、寫作、閱讀、語法&詞匯”,解構原有的教學體系,并確定各模塊分目標和英語教學總目標;注重于教學階梯式推進,模塊延續性,同時在不同學期中做好每個模塊的不同學時分配,依據語言學習發展規律具體確定;以英語AB級考試、TOEIC考試、倫敦三一口語等為硬性指標,明確學生每學期語言類取證要求,實現通過率;授課教師按照實際需求調整,開展集體備課、教研活動等研討工作,從一年級接手、一直教到畢業的跟班制;在最后一學期依據留學或就業不同方向分流,有針對性提升學生的英語實戰能力。在教學中還應做到不斷完善每個模塊的課程標準,細化教學知識點,建立公共資源,最大程度上保證英語教學改革的穩步推進。
高職院校在合作辦學過程中,引進多所國外院校原版教材,并確保考核標準、參考資料、教學內容等和外方的一致性,通過互聯網教師互訪保持同步。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中要克服因文化差異的理解偏差,注重教學素材“本土化”變革,促使知識更貼近學生認知體系和價值觀念。例如:基于產教融合的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新模式,要注重國內優秀教學資源和原版教材的結合,如若單一的使用原版教材對所有學生進行教學,不利于那些入學時英文基礎薄弱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因此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主,實施自編全英文講義工作,靈活調整教學計劃,始終堅持“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在不同階段合理分配原版教使用比例。
基于產教融合的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新模式,聯合大型企業、其他應用型高職院校等,實施“多校多企”的模式,在統一的規劃和組織下完成職教實習。高職院校應按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重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借鑒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成功經驗,通過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對接國際化課程體系重構課程內容、開展國際辦學合作等的方式,持續培養應用型、技能型國際型人才,全方位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
本文系蘇州高職高專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研究 2022 年重點課題《中外合作辦學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SZJG01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祺玥.深化產教融合,探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人才培養新模式―― 以重慶移通學院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為例[J].農業工程與裝備,2023,50(02):66-68.
[2]馬永強,王鑫,馬蕊,等.中外合作框架下產教融合構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農產品加工,2023,(03):100-103+106.
[3]王全全,李峻峰,邵曦.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本科專業評估中發現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以江蘇省為例[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2,17(33):10-14.
[4]王達文.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 襄陽技師學院協同育人工作紀實[J].職業,2022,18(19):4-6.
[5]彭朝暉,程宏貴,李文勝.新時代民辦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芻議[J].南方農機,2021,52(08):76-77+86.
[6]李婷.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思路對中職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9,6(29):29-30.
[7]黃乘順,趙乘麟.中外合作辦學條件下移動通信雙語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18,12(27):50-51.
[8]張彥忠,徐立平,李書光.中外合作框架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以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為例[J].科學理論,2014,20(27):189-191.
(作者單位:蘇州百年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