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素苗,陳春華,黃圣良,尹良勝,黃 立
(深圳市龍華區人民醫院民治社康中心,廣東 深圳 51810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是肝癌諸多病因中最主要的病因。近年來,乙型肝炎一直位居我國法定傳染病發病率的前三位,此病會引發肝硬化和肝癌[1-2]。早期肝癌的發現率低是導致肝癌患者預后不佳的一大主要原因。調查研究發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以家庭或家族聚集為主,構成特殊的感染群體[3]。雖然目前醫學知識較為普及、醫療行為較為便捷,但仍有很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未遵從醫囑及時隨診就醫,導致病情進展為肝癌,且多數肝癌在發現時已屬晚期。未能早期發現肝癌是導致我國社區肝癌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肝癌的高致死率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親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產生抵觸就診的心理,進而形成惡性循環[4]。為此,我們以就診于我院及防保科登記在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為中心,輻射出其家族中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將其設定為慢性乙型肝炎的特定感染人群,量身定制隨訪、篩查方案,盡早發現特定人群中的肝癌患者,并給予積極診治,為社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醫療保障。
收集2021 年2 月至12 月就診于我院及防保科登記在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其家族中其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抽取其中100 例發病10年以上的患者作為篩查對象。在10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男63 例,女37 例;年齡20 ~65 歲,平均年齡(47.50±8.30)歲; 病程10 ~15 年,平均病程(12.50±2.50)年。
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2)伴有畏食、腹脹、肝區疼痛等表現,年齡≥20 歲。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已確診為肝硬化或肝癌者。2)存在精神障礙或意識不清者。
1.3.1 肝臟彩超篩查 所有研究對象均行肝臟彩超篩查,探頭頻率為3.5 ~5.0 MHz。檢查前保持空腹8 ~10 h,取平臥位,先檢查肝臟情況,作初步判斷,若發現肝臟腫瘤,需仔細探查腫瘤情況,包括部位、大小、數目、形態、內部及邊緣回聲等,之后檢查腹腔積液情況,明確有無淋巴結轉移等,同時運用彩色信號展現病灶的血流動力學情況,觀察并記錄相關數據。
1.3.2 實驗室檢測 取患者清晨空腹5 mL 靜脈血,無菌分離血清到2 mL 血清管中,-80℃冷凍保存。采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進行血清生化檢測,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血清標志物來確診乙型肝炎,檢測指標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體(HBsAb)、乙肝病毒核心抗體(抗-HBcAb)。結果判定:HBsAg、HBsAb、HBcAb中任一項陽性即表示HBV 陽性。采用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進行HBV-DNA 檢測,采用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法進行甲胎蛋白(AFP)檢測,同時采用熒光定量PCR 法進行谷丙轉氨酶(ALT)檢測。以上檢測操作均嚴格依照說明書進行。
1.3.3 隨訪追蹤及評價方法 記錄所有研究對象的隨訪信息,登記肝癌患者發病、死亡情況,盡量避免漏報、錯報;與研究對象互動答疑,跟蹤調查肝癌患者的治療情況。根據巴塞羅那臨床肝癌分期(BCIC)[6]將肝癌分為最早期、早期、中期、晚期、末期,早期兩個階段能檢出肝癌;年肝癌發病比(SIR):以乙型肝炎人群年癌變率為參照,本研究取值2.5%,預估乙型肝炎人群肝癌的發病數量,SIR=(實際/ 預期),計算社區慢性乙型肝炎特定人群的SIR。
所有數據資料均由專人采用Epidata 3.01 進行平行雙錄入并建立數據庫,保證錄入質量,應用SPSS 13.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主要采用t檢驗、卡方檢驗、相關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ROC曲線(串聯、并聯)等統計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比較經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描述,比較經χ2 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本研究納入的10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不同年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性別分布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性別分布[例(%)]
10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ALT 異常19 例,AFP 陽性9 例,彩超異常31 例。男女患者間AFP陽性率、ALT 異常率、彩超異常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10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異常指標分布[例(%)]
100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檢出肝癌患者3 例,肝癌的年發病率為3.00%,年SIR 為1.05。往年篩查,HBsAg 轉陰2 例,HBcAb 轉陰1 例,檢出肝纖維化1例,最早期肝癌1 例,早期肝癌2 例,肝癌檢出率3.0%。而通過此次篩查及干預后,HBsAg 轉陰3 例,HBcAb轉陰2 例,檢出肝纖維化2 例,肝癌分期:最早期3 例,早期3 例,中期1 例,肝癌檢出率7.0%,提示通過新型的篩查方案顯著提高了肝癌的檢出率(P<0.05)。
通過對各檢查方法的多因素logistic 分析得出,ALT、AFP、彩超檢查對早期肝癌均有較好的篩查效果。詳見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ROC 曲線顯示:PCR、彩超、AFP 及肝CT/MR檢查對于社區慢性乙型肝炎特定人群早期肝癌的篩查均具有較顯著的敏感度、特異度,在社區慢性乙型肝炎特定人群的肝癌篩查中優勢顯著。詳見圖1。

圖1 PCR、彩超、AFP 及肝CT/MR 檢查在社區慢性乙型肝炎特定人群早期肝癌篩查中的敏感度、特異度
肝癌發病具有隱匿性,病情進展快且轉移復發率高,若未能及時發現并治療,患者的生存期較短。我國肝癌的發病率約為26.39/10 萬,有80% ~90% 的肝癌與慢性乙型肝炎密切相關[7]。肝癌是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居第二位,主要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8]。慢性乙型肝炎若長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可先進展為肝硬化,后形成肝癌。一般肝癌癥狀出現時,已經進入晚期,因此盡早及擴大肝癌篩查范圍對改善患者的預后十分關鍵[9-10]。從1980 年代起,我國開始關注和重視慢性乙型肝炎特定人群中肝癌的早期篩查和評估。對慢性乙型肝炎特定人群進行早期肝癌篩查,盡早診斷、治療,能改善患者的預后,降低死亡率,延長生命周期[11-12]。
本研究中100 例社區慢性乙型肝炎特定人群中檢出肝癌3 例,年發病率為3.00%,年SIR 為1.05,高于我國肝癌低發地區,低于肝癌高發地區。分析原因可能是抽樣人群位于經濟發達地區,城鎮化加快,社區農村人口增加,衛生保健意識薄弱,居住環境差,慢性乙型肝炎預防和篩查較為困難,傳播風險增加,發病率也逐漸增加[13-14]。本次篩查結果表明,男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數量遠多于女性,中年人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病率較高,男性的ALT、AFP 異常率高于女性,女性的彩超異常率低于男性。這與中年男性群體不注意飲食衛生、作息不規律、工作壓力大、飲酒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AFP 作為準確率高、經濟性好的肝癌診斷標志物,適用于社區對肝癌的初步篩查[15]。技術方面,本次研究為保證篩查的準確性,并考慮到彩超比較適用于社區人群,因此進行了ALT、AFP 定性檢測及彩超檢查,同時運用多種技術,如PCR、彩超、AFP 及肝CT/MR 檢查來篩查早期肝癌患者。當檢查結果不確定時,應及時復檢,通過專業人士進行評估,最大程度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有效性[16]。薛宏麗等[17]指出,HBsAg 陽性肝癌率為1498/10 萬,遠高于HBsAg 陰性的94/10 萬,因此HBsAg 陽性患者屬于肝癌高發人群。本研究篩查社區特定慢性乙型肝炎人群,部分患者被檢出肝癌早期,追蹤隨訪提高了肝癌的早期檢出率。由于本課題涉及的技術操作較復雜,因此需要與患者家屬溝通,以便使其能夠更好地配合完成實驗研究。技術操作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機體功能變化和生命體征,若發生患者出現不適,需及時與醫師溝通,避免出現不良事件。科學嚴謹地制定技術操作和篩查方案是確保課題安全、有效實施的關鍵和保障。
綜上所述,對社區慢性乙型肝炎特定人群進行肝癌篩查可提高早期肝癌的發現率、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質量,社會效益較好,為臨床篩查肝癌及后期干預提供了可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