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庭,周恒宇,牟紹玉,袁 龍
(重慶醫科大學,重慶 400016)
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關于加強醫教協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提出樹立“大健康”理念,推進以勝任力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2019年教育部啟動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明確醫學教育要主動適應新要求,重點強調“新醫科”等“四新”建設[1]。當前醫學教育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2],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更加凸顯對公共衛生、重癥救治和護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尤其在西部地區,醫護配比與國家相關要求相差較大,與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差距也十分明顯。重慶醫科大學是國家重點支持建設的西部地區14所大學之一,護理學專業于2019年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學校在護理人才培養上,秉持“以人為本、能力為先、國際視野、服務社會”的宗旨,在新醫科建設背景下,通過深入調研,積極探索護理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對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持續優化。
在培養方案的優化上,始終堅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原則,審視新醫科背景下護理專業課程設置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的支撐度、專業培養方案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需求的契合度。重慶醫科大學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以《護理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基礎[3],對標國際標準,瞄準國家、社會、教育發展和護理行業需求,結合一流專業建設目標,秉承“培養特色鮮明、具有國際視野醫學人才”的宗旨,以高素質、應用型、強能力為人才培養目標,以立足重慶、面向西部、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為戰略導向,以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人民健康守護者為根本使命,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的建設要求[4],提升護理學生崗位勝任力,注重信息技術和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培養。
人才培養目標體現新醫科理念。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文知識、系統的護理學知識和專業技能、較好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以培養具備護理崗位勝任力的護理專業人才為最終目標。課程設置對接新醫科要求[5],圍繞新醫科建設背景下,護理專業人才崗位勝任力這一主線,設置課程體系中的專業必修課(一橫);結合信息技術應用、專業前沿拓展兩個縱向要求,設置選修課部分(二縱);在各類教學活動中,將思政教育、人文素養教育、創新能力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三融合)。“一橫二縱三融合”的培養路徑突出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體現與不同專業、學科的交叉融合,并將思政、人文素養、創新能力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一橫二縱三融合”的培養路徑見圖1。

圖1 “一橫二縱三融合”培養路徑Figure 1 “One horizontal,two vertical and three fusion” training path
在新醫科背景下,根據學校定位、學院辦學宗旨,以學生為中心,增設醫學信息基礎知識、傳染病護理學、患者安全和早期臨床課程,重新優化課程體系中的必修課程設置,緊緊圍繞學生崗位勝任力培養,分階段基于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必修課程設置見圖2。

圖2 必修課程設置Figure 2 Compulsory courses setting
根據崗位勝任力培養目標設置三大理論模塊和一個臨床實踐環節,分別是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臨床實踐。公共基礎課程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實踐環節類課程,在專業接觸階段,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增設早期臨床課,讓學生入學后第一時間就能接觸臨床,對醫院、醫生、護士、患者及醫療護理活動有初步的認識,加強學生專業認同感。專業接觸階段的課程設置主要培養學生的護理人文素質和護理專業精神,掌握基本的護理教育、管理和創新創業能力。專業基礎課程是專業核心課程必修的前期課程,是專業學習的夯實階段,主要讓學生掌握專業核心課程所要求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學生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專業核心課程包含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多門核心課程,同時為提升常態下的健康護理能力和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增開傳染病護理學,重點培養學生護理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術以及臨床思維能力和護理決策能力,學生可結合學習情況及自身發展,就護理專業的相關領域進行初步的研習。臨床護理能力是學生畢業后從事護理工作的基本能力,也是核心能力[6]。學校一直堅持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人才培養理念。護理學生的臨床實踐由臨床見習、臨床畢業實習組成,共44周,分別在第四學期結束假期安排4周臨床見習;第七、八學期安排臨床畢業實習40周,為充分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自我發展和溝通協調能力,安排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和臨床教學基地各科室(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精神科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輪轉,與早期臨床課循序漸進、有機融合,實現全程、全方位臨床實踐。
新醫科建設要體現出信息技術應用和多學科融合[7],除了在必修課環節增設智慧醫學語言基礎,還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講授前沿的信息技術知識,進行多專業融合講解,將多門信息技術類課程納入選修課,學生可根據專業學習和個人發展需要進行選擇。選修課分為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限定選修課。公共選修課中,除了設置藝術類、專業類、科研方法類等課程,還開設了醫用統計軟件、智慧醫學導論、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類課程,學生不但可以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還可以通過專業講座、智慧醫學行業介紹、智慧醫學產業參觀,學習醫學大數據、人工智能、醫學虛擬現實、醫療物聯網技術、手術機器人、5G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以及在醫療健康相關領域的應用,加強護理專業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和了解,培養醫學生的智慧醫學素養。專業限定選課中,依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大健康”“大衛生”觀念,遵循護理專業的內涵從“以患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更加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8]。在專業選修課設置上,按照學科交叉和方向選擇進行設置,融入多路徑培養的方式,開設了“3+X”專業選修課程,設置的專業方向有兒科護理、五官科護理、智慧護理、康復護理,鼓勵學生按方向靈活選課,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選修課程設置見圖3。

圖3 選修課程設置Figure 3 Optional courses setting
課程教學是學生獲取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培養崗位勝任力的主要途徑,為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人文素養教育、創新能力教育,在各項教學活動中,通過“醫路緣夢”“社會調研”“醫路修德”“時政沙龍”4個必選模塊的思政教育和西遷精神、抗疫精神和南丁格爾精神的思政教育融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人文素養教育融合;校內與校外的創新能力教育融合,共同提升護理本科生的專業核心能力,具體見圖4。

圖4 教學活動要求Figure 4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為充分體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發揮學校思政教育的特色,在第三至四學期,學生需修滿規定學分的教學活動,內容包括“醫路緣夢”“社會調研”“醫路修德”“時政沙龍”4個必選模塊,以及“紅色之旅”“經典研讀”兩個模塊二選一,這些主題模塊的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有集中的校史、院史學習教育和國際護士節的主題教育,也有學校西遷精神、抗疫精神、南丁格爾精神主題的各類講座、報告、沙龍等,包括學校西遷文化展活動;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現身說法;南丁格爾獎獲獎教師講授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等,將模塊化的教學內容與符合護理專業發展的各類精神進行融合教育,提升學生人文修養、培養學生職業精神、助力學生專業發展。將人文素養培育和專業技能培養放在同等地位,要求課程教師摒棄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利用臨床師資教學的優勢,言傳身教,滲透人文教育,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將理論內容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達到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強化人文素養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主陣地的教育作用[9],在課堂教學、實驗教學的安排上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執行,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改革上,符合學生學情,不斷創新,達到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作用。在第二課堂安排上,通過入學教育、國防教育,讓學生了解專業特點,穩定專業思想,促進職業發展;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美育,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創造美的能力。畢業教育讓學生盡早了解職業需求、職業環境和職業內容,使畢業生盡快在思想上、心理上、行動上做好準備,為畢業后迅速適應工作崗位和繼續教育打好基礎。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是從事崗位工作、教學研究的重要能力,學校通過校內教學、校外實踐的方式,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校內教育中,指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大賽、技能大賽、文體競賽等活動獲得創新創業學分,引導學生盡快樹立創新創業意識。結合創新創業教育專題講座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具備創新創業的基本能力。在校外實踐中,學生需完成規定學分的實踐活動,形式有“三下鄉”、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社區健康教育實踐等,還要求通過日常生活勞動、社會勞動實踐、專業勞動技能比賽、生產實習等方式完成一定學分的勞動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和態度,增強創新能力。
護理本科人才培養是護理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應緊緊圍繞新醫科建設的相關要求,明確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和豐富教學活動,夯實基礎教學、專業教學和實踐教學,融合思政教育、人文素養教育、創新能力教育,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培養新時代高素質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