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波,于樹濤
(山東省萊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 煙臺 265200)
雞腺胃炎以雞腺胃腫大、發炎為主要病理表現形式,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拉稀、消瘦、生長遲緩和雞群均勻度差等癥狀,是近十年來在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雞病,也是較難診治的疾病之一,特別是對肉雞的養殖造成較大影響。雞腺胃炎病因復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導致發生此病的真正病因。本文對雞腺胃炎病因、發生與流行史進行概述,著重從三種病因引起雞腺胃炎的鑒別以及防治思路等方面對雞腺胃炎進行細致介紹,為廣大養殖場戶防治雞腺胃炎提供思路與借鑒。
雞腺胃炎不是一個單獨發生的疾病,而是由多種因素(誘因+病因)共同作用導致的腺肌胃功能及結構發生改變的一種癥狀,很多雞病發展過程中都會引發腺胃炎。引起雞腺胃炎的因素很多,主要分為傳染性因素和非傳染性因素兩大類。
包括病毒、細菌、真菌感染等。如網狀內皮增生癥病毒(REV)、馬立克病病毒(MDV)、禽白血病病毒(ALV)、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IBV)等,引起法氏囊、胸腺等免疫器官萎縮,并造成雞群的免疫抑制,繼發腺肌胃炎,造成腺胃腫脹。細菌如沙門氏菌和魏氏梭菌感染嚴重時,也會導致腺胃腫脹、肌胃出血。真菌主要是曲霉菌、鐮刀菌、白色念珠菌感染,前兩者能夠在肌胃生長,引起肌胃潰瘍;后者引起腺胃病變,出現白色斑點。
包括霉菌毒素(伏馬毒素、嘔吐毒素和T-2毒素等)、生物胺(富含氨基酸的豆粕、魚粉、維生素預混料等被細菌分解后會產生大量對機體有毒害作用的生物胺)、重金屬含量超標、亂用藥物(使用刺激胃腸道的抗生素、抗病毒西藥等,使用劑量過大或時間過長)、飼養管理不當(雞舍潮濕、陰暗、通風差、糞便清除不及時、消毒不徹底等)、飼料營養不均衡(缺乏足夠的水分、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和各種不良應激等。
在臨床上,最早報道的雞腺胃炎是由病毒引起的。1987 年在荷蘭發現的傳染性雞腺胃炎主要由REV 引發,被命名為傳染性病毒性腺胃炎或傳染性腺胃病。1994 年,在我國江蘇海安、東臺、鹽城等地區發生的傳染性雞腺胃炎,與上述荷蘭病例相同,隨后在我國很多省份的雞群中均有發生和蔓延。1996 年9 月在我國青島地區首次發生的傳染性雞腺胃炎,經專家分離鑒定其病原為傳染性支氣管病毒(冠狀病毒),后被命名為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
近年來在我國雞群中普遍發生的雞腺胃炎主要由霉菌毒素引起,少數由其它非傳染性因素引發。
大多在上述病毒性雞腺胃炎和霉菌毒素性腺胃炎基礎上發展而來。
3.1.1 病原介紹 該病是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癥病毒(REV)所引起的一組病理綜合征,包括網狀內皮組織細胞瘤、矮小綜合征等。
調查顯示,REV 在我國雞群中已廣泛存在,不同品種感染存在差異,并隨著日齡遞增有逐代放大的趨勢。2020 年農業農村部已將種雞REV 的檢測列于種畜禽場主要動物疫病監測實施方案中,表明對本病的關注度已上升至國家層面。
3.1.2 流行特點 感染宿主范圍廣泛,可侵害雞、鴨、鵝等多種禽類,具有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的特點,但水平傳播能力不強。對雞而言,不同品種、性別和日齡均可感染。REV 對雛雞特別是對1 日齡雛雞最易感,7 ~300 日齡均可發病,但以10 ~15 日齡易發,發病率一般在5%~30%之間,有報道稱70~80 日齡蛋雞感染REV 強毒,發病率很高。死亡率一般不高,呈現一過性,但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其它疾病時死亡率較高。發病無明顯季節性,蚊蟲對本病的傳播起一定作用,因此吸血昆蟲繁殖季節相對多見。發生過雞痘的雞群多發,這是因為REV 基因可整合到雞痘病毒基因中,或者說REV 可寄生在雞痘病毒中。
3.1.3 臨床癥狀 急性網狀細胞瘤:潛伏期最短為3 d,病雞表現體重減輕、反應遲鈍、嚴重消瘦、排白色稀糞,產蛋雞產蛋下降,出殼雛雞感染后死亡率可高達100%。
矮小綜合征:病雞縮頭垂尾,精神萎靡;拉稀,排飼料便或細條樣軟便;雞冠蒼白;生長遲緩,體格嚴重瘦小;羽毛和羽枝變細,透明感增強,鄰近的羽刺脫落變稀;偶爾可見運動失調、癱瘓等癥狀。
3.1.4 剖檢病變 急性網狀細胞瘤:主要可見內臟器官腫瘤,腫瘤形態與白血病、馬立克有區別,胸腺和法氏囊萎縮。
矮小綜合征:多見腺胃腫大,嚴重者如乒乓球狀,質地變硬;腺胃與肌胃的體積比從正常的1:(4~5)變為1:(2~3),甚至1:1;腺胃壁增厚,乳頭扁平或凹陷,有的腺胃黏膜出血、潰瘍;肌胃角膜層下潰瘍,肌胃與腺胃交界處潰瘍明顯;有的肝脾腫大,呈局灶性壞死;個別病雞腎臟腫大,有尿酸鹽沉積。
3.1.5 防控措施 該病既沒有有效疫苗可以用于預防,也沒有特效治療藥物。對種雞群實施REV凈化并做好雞場的生物安全管控是當前最有效的防控措施。針對祖代以上種雞場,應制定適合本場、切實可行的REV 凈化方案并嚴格執行。嚴把引種檢疫關,嚴禁從未凈化的種雞場引種,有條件的引種前應進行REV 檢測。嚴把疫苗質量關,堅持從國內外一流疫苗廠家購買無外源病毒污染的疫苗用于雞群免疫,有條件的可在疫苗購入前對疫苗進行外源病毒檢測。做好雞痘疫苗的免疫接種。加強雞場的衛生消毒和生物安全管理,嚴防病毒通過其它途徑傳入雞場。加強飼養管理和雞群營養保健工作,提高雞的免疫力。
3.2.1 病原介紹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由冠狀病毒科的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種雞的傳染病。臨床上分為呼吸型、腎型、腺胃型和生殖型4 種病型。
該類型傳染性支氣管炎是1996 年9 月第一次在我國青島發現,經原農業部動檢所(現更名為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王玉東等對其病原進行分離鑒定,命名為雞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
3.2.2 流行特點 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只感染雞;各品種雞都可感染發病,發病率高達100%,死亡率在3%~90%之間;不同日齡的雞均可感染,以20 ~90 日齡最易感、發病最嚴重;公雞、母雞均可感染,以蛋用公雞的發病最為嚴重;各季節均可發病;傳播方式以水平傳播為主,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接種過呼吸型和腎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的雞群也可感染發病。
3.2.3 臨床癥狀 病雞精神沉郁、羽毛蓬亂,喜臥,采食和飲水量下降;閉眼,有的眼睛腫脹,羞明流淚,或眼睛粘連導致失明;有呼吸道癥狀,呼吸有啰音、咳嗽,有的張口呼吸,甩頭并有粘液從口中甩出;拉黃白色稀便;產蛋雞產蛋下降,下降率可達30%以上,畸形蛋增多;少數病雞出現轉圈或偏頭等神經癥狀,最終衰竭死亡。
3.2.4 剖檢病變 病雞消瘦,喉頭、氣管充血,粘液增多;肝、膽腫大,膽囊充滿膽汁;心包積液,有的病雞心外膜和冠狀脂肪有針尖大出血點;腺胃腫脹,腺胃與肌胃的體積比從正常的1:(4~5)變為1:3 左右,腺胃壁增厚,腺胃粘膜有出血斑點和潰瘍,有的腺胃乳頭出血,有的肌胃角質膜或角質膜下層有潰瘍;十二指腸粘膜出血,有的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盲腸粘膜出血并充滿黑褐色糞便;有的腎臟腫大,呈現花斑腎。
3.2.5 防控措施 做好疫苗免疫和雞場生物安全管控、加強營養保健、提高雞群抵抗力是有效預防本病發生的關鍵。用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研制的油乳劑疫苗,可對本病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在本病疫區或受威脅區,建議選用正規廠家生產的雞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油苗或腎型+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二價油乳劑疫苗對雞群實施免疫,配合免疫新支(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二聯三價凍干苗效果更好;嚴禁從疫區引種或購買商品雞苗;做好雞場的衛生消毒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嚴防病毒通過其它途徑傳入雞場;加強雞群飼養管理和營養保健工作,提高雞體抵抗力,可有效降低雞群發病;一旦發病,可選用雞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油苗進行緊急接種,在發病早期可以起到較好的控制效果;該病沒有特效治療藥物,抗病毒藥物只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控制作用。
3.3.1 霉菌毒素介紹 飼料(包括原料)和墊料在生長、收割、加工、包裝、運輸以及貯存、使用過程中因受潮霉變后均可產生霉菌毒素。雞群采食了含有霉菌毒素的飼料或墊料,蓄積到一定程度即會表現中毒癥狀。臨床癥狀和嚴重程度與感染毒素的種類、含量等直接相關。雞霉菌毒素中毒性腺胃炎主要由伏馬毒素、嘔吐毒素和T-2毒素引起。各種霉菌毒素的危害見表1。

表1 霉菌毒素的危害
3.3.2 流行特點 不同品種、日齡的雞均可發病,品種越純、日齡越小或采食量越大的雞發病越嚴重;一年四季均可發病,雨季(夏秋)多發;發病雞群有飼喂霉變飼料或使用霉變墊料的經歷;病情呈漸進性發展趨勢,不具傳染性,周邊飼喂不同飼料的雞群一般不發病;種雞發病,可導致雛雞發病(因許多霉菌毒素可在雞蛋中殘留)。
3.3.3 臨床癥狀 中毒后隨著病情發展,雛雞會相繼表現出精神萎靡、雙翅下垂、嗜睡、食欲減退、貧血消瘦、拉稀和生長發育遲緩等癥狀,有的還會出現張口呼吸、打噴嚏等呼吸道癥狀。育成雞或青年雞中毒后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縮頭垂翅,采食量下降、生長遲緩、消瘦,拉綠色或白色稀便或含有未消化飼料的糞便,啄癬增多,走動無力,有的出現腿部癱瘓。成年雞中毒后主要表現為持續性的劇烈下痢,食欲減退或者完全廢絕,嗉囊內積有酸臭的液體,同時伴有異食癖,啄羽、啄肛現象增多,產蛋雞產蛋量下降,小蛋、畸形蛋和軟殼蛋增多。
3.3.4 剖檢病變 急性病死雞,可見明顯脫水,氣管出血,有的氣管、氣囊以及肺臟上可見干酪樣的黃白色壞死結節;肝臟腫大,顏色變淡,有的可見出血點,質地變脆;脾臟腫大,質地柔軟;腎臟腫大,有的可見尿酸鹽沉積,形成花斑腎;腺胃腫大,乳頭凹陷、變平、融合,腺胃壁變厚;腺胃和肌胃交界處出血、潰瘍或糜爛;肌胃角質膜變粗糙、增厚、變硬易裂開;十二指腸可見出血。
慢性病死雞,常見胸部皮下和肌肉出血;嗉囊壁發生麩皮樣的白色壞死;若混合或繼發大腸桿菌、支原體感染,可見纖維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的病變。
3.3.5 防控措施 嚴禁飼喂含有霉菌毒素的飼料,嚴禁使用霉變墊料;對質量不確定的飼料,飼喂前進行霉菌毒素檢測,如霉菌毒素超標或有多種毒素存在時(即使不超標)一律禁止飼喂;沒有條件檢測時,可在飼料中添加防霉劑和脫毒劑進行預防;做好飼料的貯存,防止貯存過程中發霉;飼喂做到少喂勤添,多次飼喂,喂料要均勻,每天最少清理料槽一次。
一旦發病,應立即更換新鮮優質飼料和無問題的新墊料等;每次通過飼料飼喂20 000 IU/kg體重的霉菌素,每日2 次,連喂5 ~7 d,同時用0.05%硫酸銅飲水,連用4 ~5 d;每天早晚還應分別飲用0.2%維生素C 和5%葡萄糖水,可以補充能量,緩解中毒。也可選用其它緩解霉菌毒素中毒的中藥或微生態制劑進行治療;對有細菌或病毒繼發感染的雞,應配合相應的抗菌或抗病毒藥物。
3.4.1 流行特點鑒別 見表2。

表2 三種原發病引起的雞腺胃炎的流行特點區別
3.4.2 臨床癥狀鑒別 見表3。

表3 三種原發病引起的雞腺胃炎的臨床癥狀區別
3.4.3 剖檢病變鑒別 見表4。

表4 三種原發病引起的雞腺胃炎的剖檢病變區別
選擇的防治雞腺胃炎藥物應具備多病因綜合防治能力,要有抗病毒、抗菌、解除霉菌毒素、消除毒素損傷以及營養修復胃腸道和提高機體免疫力與抵抗力的功效,并最好能滿足無抗生素、無藥物殘留的要求。
根據雞腺胃炎的多病因發生特點和畜產品質量安全要求,建議按以下思路選擇藥物,形成組合物,綜合協同發揮作用。
建議選中藥,例如廣藿香(公認的養胃好藥,具有芳香化濕、和胃止瀉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廣藿香可抑制胃腸運動和保護胃粘膜,促進胃酸分泌)。
建議選有益菌,例如酵母菌、乳酸菌等;酶制劑,例如葡萄糖氧化酶。
建議選維生素,例如維生素C;糖,例如葡萄糖。
除確定或高度懷疑細菌感染緊急使用有效的西藥抗菌藥外,建議選中藥,例如大青葉、板藍根、黃芪、白頭翁等。
建議選中藥,例如黃芪、黨參。具體選擇使用中藥,可選擇中成藥按照以上思路進行組合。若選擇中藥原藥組合,建議先對原藥進行粉碎,然后水煎、過濾,藥液兌水給雞飲用或將藥液水份蒸干后連同藥渣拌料喂雞。
雞腺胃炎不是單一因素引起的疾病,而是一種由多因素導致的病癥,臨床鑒別難度大,治療效果不盡人意。因此,做好綜合預防是關鍵。可在針對性地做好不同原發疾病的免疫預防(有疫苗的)、疫病凈化、生物安全和飼料質量管控等措施的基礎上,選用有效藥物組合進行早期預防。隨著現代養殖業的規模化高速發展,變“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疫病防控理念為“以養為主、養防結合”的現代疫病防控理念,綜合施策,才能把疫病帶來的損失降到最小,養殖效益才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