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
(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甘溪鄉農業服務中心,貴州 銅仁 555105)
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肉雞的養殖規模與密度也越來越大,集約化程度不斷加深,這就為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創造了條件,一旦出現飼養管理不當,就會誘發傳染性疫病,給養殖場帶來比較嚴重的損失。沙門氏菌是肉雞養殖當中一種非常常見的傳染性疫病,可造成較高的死亡率,特別是對雛雞危害更大。本病的傳播途徑多樣,既可垂直傳播,也可以通過環境、飼料以及飲水等進行水平傳播。當養殖場內的飼養環境較差時,該病的發生率會明顯提高;當雞群受到不良刺激,就非常容易發生群體性感染和流行。一旦雞群當中出現沙門氏菌,很難徹底清除。
患病雞和帶毒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通過這類雞群排泄的糞便向飼養環境中排毒,污染雞舍的用具、飼料以及飲水等。當健康雞群接觸到這些被污染的物品或者雞糞時,很容易發生感染。
任何日齡的肉雞都對本病易感,特別是3 周齡以下的肉雞發病率和死亡率更高,大部分成年雞感染本病后往往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一般呈隱性經過,可成為本病的傳染源之一。
本病可以通過接觸患病雞群進行水平傳播,也可以通過接觸被致病菌污染過的空氣、水源或者飼料等進行傳播,經過肉雞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機體引發疾病;其次,本病也可以通過種雞或所產種蛋進行垂直傳播,導致后代雞群發病;此外,飼養管理不當也會引發本病,例如給雞群注射疫苗或者藥物時,若接種器具被污染,也會引發肉雞感染沙門氏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無明顯季節性。當外界氣溫差異較大、濕度較高時,容易滋生致病原,誘發本病。此外,肉雞的飼養密度過大、雞舍通風條件不良、環境衛生較差、冬天保暖較差等,肉雞受到冷應激,引起機體免疫能力下降而易患本病。
患病雞臨床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雙眼緊閉,食欲減退,甚至廢絕;雞群的采食量明顯降低,患雞羽毛雜亂無光,腿部鱗片干燥,機體脫水嚴重;發病初期腹瀉為黃綠色稀便,隨著病程發展,后期變為水樣稀便,在患雞的泄殖腔周圍可見明顯的污穢糞便;患雞迅速消瘦,最后因貧血、衰竭而亡。
剖檢病死患雞,可見其肝臟出現明顯病變,顏色變淺、腫大,呈菜花樣病死灶,部分患雞的肝臟質脆、易裂,在皮質下面具有斑塊或者條帶狀出血,容易導致患雞腹腔內出現大量出血或者凝血塊;患雞的胃腸道也出現不同程度的病變,肌胃有白色結節,腺胃則乳頭出血,腸黏膜發生出血、脫落,腸管內壁變薄,腸腔內積聚了大量的內容物;心臟、脾臟等器官也出現了出血、結節等情況。
根據病雞的臨床表現和病理剖檢以及疾病的流行特點,可以初步對本病做出判斷,確診還需進一步進行實驗室檢測。
無菌條件下采集病死雞只的肝、脾等器官進行涂片、革蘭氏染色,置于顯微鏡下觀察。若能夠看到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的小桿菌,并且菌體外沒有莢膜和芽孢等結構,則符合沙門氏菌病的形態特征。
在無菌條件下,采集病死雞只的肝臟、脾臟等病變器官,研磨后分別涂布接種到普通的營養瓊脂和血液瓊脂培養平板上,在37 ℃的溫度下培養24 h,可見到表面光滑、濕潤且邊緣整齊的半透明的菌落。將分離得到的菌落分別接種到SS 瓊脂培養基、伊紅美藍培養基、亞硫酸鉍培養基、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37 ℃恒溫培養24 h,結果顯示:在SS 瓊脂培養基上可以看到半透明的菌落生長;在亞硫酸鉍培養基上可以看到黑色的菌落長出;但在伊紅美藍培養基及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無菌落長出。根據上述細菌鑒定培養結果可確定該分離菌為沙門氏菌。
在20~25 ℃的室溫下吸取0.05 mL 的雞白痢平板凝集抗原,垂直滴于玻璃平板上,然后無菌條件下將采集的病雞翅靜脈或者雞冠尖處血液0.05 mL,與抗原進行充分混合,并將其推成直徑2 cm 左右的圓,隨后持續的搖動玻璃板,計時(2 min以內),結果可分為陰性、弱陽性、強陽性血清。全血平板凝集結果判定標準見表1。

表1 全血平板凝集結果判定
加強養殖場內的飼料營養管理、提高肉雞的群體免疫水平,是預防本病發生的關鍵環節之一。養殖人員可以根據肉雞生長階段的不同營養需求配置全價飼料,特別是在育雛階段,肉雛雞的發育速度非常快,需要大量的蛋白質以及維生素等,因此這一階段的飼料能量為2 800 kcal、蛋白質為19%以滿足肉雞肌肉生長所需。育雛期結束以后,應降低飼料中蛋白質水平至17%~18%較好,提高能量水平到2 850 kcal,促進肉雞脂肪適當沉積。合理的飼料營養攝入不僅能夠提高肉雞的免疫能力,還能改善肉質。
沙門氏菌的流行與養殖場的環境衛生以及設施條件有非常大的關系。養殖場應根據本廠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消毒計劃,每周消毒2~3 次,尤其是飼槽和水槽要保持清潔,及時清除雞舍糞便和飼料殘渣等,避免病原微生物滋生。養殖場門口必須建設有消毒池,對外來車輛和人員進行嚴格的消毒,防止病原菌攜帶入場。秋冬季節要注意雞舍的保暖與合理通風,定期檢查保暖設施,避免雞群受到冷刺激。此外,還可以在雞群的飲水中添加多維,以提高肉雞的抗應激能力;同時需制定科學的疫苗接種計劃,按時接種疫苗。
肉雞患病后應立即隔離治療,對污染環境進行徹底清潔消毒,避免發生更大范圍的傳播流行。由于沙門氏菌易產生耐藥性,治療本病最好進行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有效治療,盡量避免長期用藥對機體產生毒害作用,或者藥物在體內殘留影響肉質安全。在臨床上對發病較輕的雞只,通常選用慶大霉素進行治療,每只患雞飲水添加2 000 IU的慶大霉素,2 次/d,連續飲用3 d。對病情比較嚴重的患雞,可以選用阿米卡星肌肉注射治療,用量按照0.1 mg/kg 體重注射,1 次/d,連續用藥3 d,可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沙門氏菌病是肉雞養殖當中的常見疫病,在實際養殖過程中應注意提高肉雞的營養攝入水平,改善飼養管理條件,為雞群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并做好相關的生物防控措施,有助于預防本病的發生。肉雞出現異常后,要及時診斷,結合藥敏試驗選擇有效藥物進行治療,同時加強消毒頻次、添加提高免疫力的保健添加劑,可以有效控制疫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