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杰,董 永,周博文,程薪同
1 內蒙古賽科星繁育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 010000 2 北京首農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北京 101205 3 嘉立荷唐山牧業有限公司,河北唐山 063000 4 天津農墾康嘉生態養殖有限公司,天津 300387
應激是指動物機體受到內外環境的各種刺激所產生的非特異性應答的總和。奶牛熱應激是指奶牛受到超過自身體溫調節能力的過高溫度刺激時,引起機體產生的非特異性應答反應,即當環境溫度過高時,機體的電解質平衡、酸堿平衡及內分泌等代謝均發生紊亂的現象。其原因是由于奶牛受到過高溫度刺激,作用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引起機體的非特異性防御反應和特異性障礙在內的全身性適應癥。如果刺激強度過大或作用時間過長,奶牛機體就會逐步失去應付能力,而出現病理狀態[1~6]。
干物質采食量(DMI)在營養學上極其重要,因為它決定著維持動物健康和生產所需養分的數量。養分供應不足會限制動物的生產性能,并影響健康;養分供應過剩,會導致飼料成本增加,并造成排放到環境中的養分增多,超量的養分排放對環境有毒害作用,并對人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在熱應激條件下,奶牛的干物質采食量會降低,進而導致奶牛能量負平衡,產奶量下降。飼喂方式改變可以調整奶牛采食習慣,在夏季熱應激期間選擇合適的飼喂時間,避開每天最熱時間,可以提高奶牛干物質采食量。本文通過研究在熱應激條件下不同飼喂方式對奶牛采食量的影響[7~9]。
選擇300 頭發育正常、身體健康、平均胎次1.2次、平均產奶量25.05 kg、平均泌乳日218 天的荷斯坦牛作為試驗動物。
本試驗在國內山東省某大型企業牧場進行。該試驗時間階段7—8月,平均溫度31.56 ℃,濕度87.34%。該牧場熱應激相應設備是噴淋+風扇。
試驗分兩批次進行。將300 頭荷斯坦泌乳牛隨機分配到3 個牛舍,即每個牛舍100 頭。隨機將其中1 個牛舍作為對照牛舍,兩個為試驗牛舍(試驗組I和II),試驗分為預試期和正式期兩階段,預試期15 天,正式期6 天。試驗期間所有牛只飼喂同一全混日糧TMR,均自由采食、飲水、擠奶。
1.3.1 試驗1
7月1—21日進行試驗1,對照組牛舍按照牧場平時飼喂時間正常飼喂,即每天分別在10:00和17:00各飼喂1次,共2次。試驗組I牛舍每天分別在04:00和20:00各飼喂1次,共2次。
1.3.2 試驗2
7月25—8月14進行試驗2,照組牛舍按照牧場平時飼喂時間正常飼喂,即每天分別在10:00和17:00各飼喂1次,共2次。試驗組II牛舍每天分別在04:00、20:00、24:00各飼喂1次,共3次,
牛舍內溫度、濕度;牛舍飼喂總量、牛舍剩料量;牛舍全混合日糧TMR水分含量;產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
采用SPSS17.0對試驗結果進行方差分析,P<0.05代表差異顯著,P<0.01代表差異極顯著。
試驗1和試驗2的正式期6 天,7月16—21日和7月25—8月14日的溫度、濕度如表1。

表1 試驗期間牛舍的溫度和濕度
由表2可知,不同飼喂時間對荷斯坦牛在熱應激條件干物質采食量有明顯影響,試驗組牛舍平均干物質采食量比對照組高0.52 kg。按照0.5 kg干物質對應1 kg牛奶,干物質多增加0.52 kg,相當于多產1.04 kg奶量。
由表3可知,增加飼喂次數對荷斯坦奶牛在熱應激條件干物質采食量有明顯影響,試驗組牛舍平均干物質采食量比對照組高0.8 kg。按照0.5 kg干物質對應1 kg牛奶,干物質多增加0.8 kg相當于多產1.6 kg奶量。
由表4可知,由于不同飼喂時間導致荷斯坦牛產奶量比對照組增加1.00 kg,這與上述表2干物質采食量相對應,表明選擇避免高溫飼喂方式可提高奶牛采食量,增加產奶量。

表2 不同飼喂時間對干物質采食量的影響

表4 不同飼喂時間對產奶量影響
由表5可知,增加飼喂次數對荷斯坦奶牛平均每頭產奶量比對照組增加1.31 kg,這與表3干物質采食量相對應,表明在熱應激情況下使用少量多次的增加飼喂次數,可提高奶牛采食量,增加產奶量。

表3 不同飼喂次數對干物質采食量的影響

表5 不同飼喂次數對干物質采食量的影響
熱應激條件下,通過改變荷斯坦奶牛飼喂時間或者增加飼喂次數,可提高奶牛的干物質采食量,增加奶牛產奶量,而牛奶指標沒有明顯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