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林,杜 劍,張銳生,李雅琦,夏忠悅
1 新希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2 云南新希望鄧川蝶泉乳業有限公司,云南大理 671204 3 杭州新希望雙峰乳業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滅菌乳是以生牛(羊)乳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復原乳,在連續流動的狀態下,加熱到至少132 ℃并保持很短時間滅菌,再經無菌灌裝等工序制成的液體產品[1]。目前大部分設備使用瑞典利樂設備,殺菌溫度及時間為136~141 ℃/4 s。滅菌乳因貨架期長,運輸方便,銷售半徑廣,多樣的包裝及口感,便于攜帶,受到廣大消費者歡迎。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間,滅菌乳銷量不斷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全國液態奶產量2 843 萬噸,同比增長9.68%。但滅菌乳產品保質期長,產品有時會發生脂肪上浮、脹包、分層、苦包、酸包等質量問題,導致消費者體驗不佳[2~6]。本文結合實際工作,列舉人員、設備、輔料、環境、方法五方面質量案例,從設備工藝布局、生產過程、微生物檢測結果、壞包原因分析四方面進行分析,提出預防措施,總結一套滅菌乳質量問題排查方法,為預防及控制問題提供參考[7]。
1.1.1 問題描述
成品庫房巡檢發現某批次(時間點:19:17)
1.1.2 過程分析
(1)工藝布局
該批次產品灌裝由A1機和A2機兩臺設備同時生產,由同一臺4 噸UHT滅菌機串聯兩臺設備直接生產,未使用無菌罐。A1機產品出現問題,A2機產品無問題。工藝布局見圖1。

圖1 灌裝設備的工藝布局
(2)生乳情況
查看該批次產品使用的生乳記錄:儲存溫度、理化指標、菌落總數、嗜冷菌、芽孢及耐熱芽孢等無異常。
(3)UHT滅菌
該4 噸UHT滅菌機生產時間為09:35到次日06:50,查看記錄:物料溫度、均質壓力、出料溫度、殺菌時間、物料數量等關鍵信息均符合工藝參數要求。
(4)灌裝環節
查看灌裝記錄:該壞包產品時間段前1 min 19:17操作人員進行了包材拼接。關鍵信息見表1。

表1 關鍵信息表
(5)成品檢測
查看該批次產品保溫試驗,檢測均無異常。成品庫擴大取樣排查,發現19:18的一箱產品11 包中有7 包脹包且都為A1機生產。對該設備生產當天的產品異常時間段前后1 h產品進行排查,抽取常溫留樣:pH檢測、口感及煮沸試驗均正常。
調取當日灌裝監控視頻,發現19:17時間點的操作人員拼接好包材,產品排包后,19:17發現紙管漏奶,因漏奶微小、操作人員誤判,繼續開機,導致后續1 min產品出現壞包。
1.1.3 問題結論
此產品壞包原因為操作人員包材拼接不規范導致紙管漏奶,操作人員誤判為終端夾包濺奶繼續生產,導致后續1 min的產品壞包。
1.1.4 預防措施
對操作人員進行現場培訓,提升操作人員的技能,如包材拼接、排包等方面的技能;規范操作人員過程拼接包材,目的樣單獨放置觀察,待商業無菌合格后放行。
1.2.1 問題描述
設備大修后進行水包測試,溶解試驗發現橫封封合處存在氣泡串。對該設備壓力膠條及銅條更換后升溫滅菌,將水包灌裝溫度調整到25 ℃進行溶解試驗,在無氣泡、樣包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生產產品,發現橫封有氣泡、不符合包裝完整性檢查要求。
1.2.2 過程分析
初步分析設備更換新銅條和膠條、導致壓力及溫度過高。將橫封功率調試后再次溶解試驗,氣泡改善不明顯。對夾爪拆卸檢查,發現橫封壓力彈簧與大修前彈簧有較大差異。立即聯系工程師到現場確認,換回舊的壓力彈簧,未做任何參數和機械調整,生產的產品橫封氣泡串消失。對橫封壓力彈簧實物對比發現:錯誤使用的橫封壓力彈簧比正確壓力彈簧細且短3 mm(正確彈簧高度為36 mm,錯誤彈簧高度為33 mm)(圖2)。

圖2 橫封壓力彈簧
1.2.3 問題結論
備件供應商將大修時TPMS計劃維護單的橫封壓力彈簧的備件號錯誤,工程師現場更換未發現該備件有差異,導致大修后生產第1批產品橫封有氣泡串缺陷,此產品封合不符合包裝完整性標準要求。
1.2.4 預防措施
要求備件供應商對所有灌裝設備的大修計劃、實施等進行梳理排查,形成書面梳理報告,并形成有針對性的書面整改措施及方案,避免類似問題出現。每次設備大修結束,工程師必須對大修具體情況、水包測試結果充分評估簽字,確認無產品質量風險后方能投入正式生產。大修后第1批產品生產過程,工程師必須全程監控,對異常情況及時糾偏,杜絕因設備大修可能帶來的產品質量隱患。
1.3.1 問題描述
跟蹤保質期樣品發現滅菌調制乳狀態異常,擴大取樣,發現3 批次的滅菌調制乳有不同程度的狀態異常。產品上層出現脂肪結塊,下層產品有絮凝結團嚴重的結塊,搖晃后無水乳分離及絮凝,狀態基本正常,盒壁存在少量絮凝物[8]。
1.3.2 過程分析
(1)原輔料排查
排查生乳、白砂糖、香蕉漿、磷酸氫二鈉、蜂蜜生產日期及對應產品,未發現異常。
穩定劑排查發現,使用兩批次穩定劑,前一批次產品全部正常,另一批次產品出現異常,出現問題產品正好是更換了穩定劑批次。需排查是否是穩定劑引起的產品狀態異常。
(2)生產過程參數排查
化料時間、化料效果、儲存時間、溫度、殺菌、灌裝環節均符合工藝要求,無異常。
1.3.3 成品檢測
保質期留樣異常產品(狀態嚴重或輕微)品嘗口感均正常,無異味。檢測pH值6.5~6.6,符合要求。微生物檢測菌落總數,芽孢、耐熱芽孢均未檢出。均質效果驗證鏡檢對比異常產品和正常產品,脂肪球大小皆均勻。
1.3.4 驗證試驗
按該產品配方小試使用相同生乳、輔料(穩定劑除外),按照調制乳配方進行4 組小試。穩定劑分別為:201×1026、201×0111、201×0118和一個批次其他生產商DNSK的穩定劑。常溫留樣20 天,平板觀察狀態,DNSK穩定劑和201×1026批次穩定劑的小樣狀態正常無肉眼可見顆粒。202×0111、201×0118兩批次穩定劑小試有明顯蛋白聚集顆粒,與生產異常3 批次的產品狀態一致(圖3)。

圖3 穩定劑測試試驗
1.3.5 問題結論
穩定劑導致此次產品狀態異常。
1.3.6 預防措施
更換穩定劑生產商。
1.4.1 問題描述
某批號純牛奶,第5天和第10天商業無菌未發現異常。1 個月檢測常溫留樣20 包中有1 包出現結塊,苦味,為開機樣品[8]。
1.4.2 過程分析
(1)工藝布局
超高溫串聯兩臺灌裝機,C2灌裝機位于末端,保溫樣中C1機無異常,C2機壞包覆蓋整個生產過程。2 臺灌裝機雙氧水、包材為統一批號,且生產過程無異常。
(2)微生物檢查
生乳微生物符合要求。成品開包檢查無脹包,結塊(類似脂肪析出),pH值6.0~6.5、偏低,略苦味。產品微生物檢測菌落總數,耐熱芽孢及嗜熱芽孢,平板均有生長,為單一且相同的菌落形態。壞包樣品100 ℃熱激活10 min,在55 ℃培養下微生物仍能很好地生長繁殖。染色鏡檢確認有芽孢形態。
(3)設備檢查
該產品末端灌裝機單機產品壞包,壞包產品表現為平酸包,微生物為單一嗜熱芽孢桿菌。分析C2灌裝機有2 個區域被污染:一是灌裝機的A、C閥清洗不到位,二是灌裝機無菌風系統及滅菌系統被污染。C2設備A、C閥的檢查閥腔拆洗干凈,無異常。
若此系統被產品污染,經無菌風加熱器篩選后可能會有高溫芽孢殘留。因C2灌裝機在生產該批次產品前進行大修,工程師在大修期間對無菌風熱交換板進行了浸泡。
1.4.3 問題結論
根據排查過程,該微生物為陽性耐熱菌,主要是灌裝機無菌風系統或滅菌系統污染導致產品壞包。
1.4.4 預防措施
建立設備大修管理制度。嚴格執行設備點檢、異常時需重點關注,并溝通相關部門,做好記錄。對灌裝機技改,加裝在線監控系統,恢復關鍵設備如UHT在線監控數據可導出讀取功能。手動操作需記錄,特別是異常時操作單獨記錄,便于追溯。
1.5.1 問題描述
某日pH值檢測人對48 h樣品跟蹤時,發現某批次樣品有1 盒pH值6.21(正常pH值6.65~6.85)。對恒溫樣品搖包檢測,因組織狀態未發生明顯變化,導致搖包檢測出現假陰性。開包檢測pH值5.95~6.53。其余樣品組織狀態正常且煮沸后也未見蛋白變性現象。產品壞包表現為平酸包。
1.5.2 過程分析
(1)設備布局
生產設備6 噸殺菌機單機連接1 臺A3Speed。
(2)壞包趨勢
產品隨生產時間增長,壞包數據增加,呈明顯洗脫模式(圖4)。

圖4 壞包趨勢圖
(3)設備檢查
經排查,灌裝機清洗滅菌參數及其關鍵部件未見異常,UHT清洗滅菌參數及背壓閥未見異常。設備大修情況、設備參數、包裝完整性、操作工情況未見異常。同一臺殺菌機所連的其他設備最近半年的壞包和質量事故狀況回顧:超高溫設備使用18 年,未連接其他設備,該產品也無壞包情況。
(4)物料檢查
生乳、半成品、包材、雙氧水無異常。
(5)微生物結果
G+桿菌不耐熱、耐熱100 ℃水浴10 min處理乳酸鏈球菌混合污染(圖5)。

圖5 鏡檢試驗
基于微生物結果,對工藝布局、壞包分布及物料進行檢查,主要排查清洗問題;對UHT、灌裝記錄及UHT滅菌溫度在線監控曲線等相關生產記錄進行查閱,均未發現異常;對保溫前后的溫度探頭進行驗證也未發現異常;對UHT無菌管線活接、背壓閥、二級均質密封等進行拆檢,采用自來水對管線進行打壓(打壓到6bar保持1 h)均未發現異常;對進料管線、UHT、灌裝機(包括灌注管)清洗表報及記錄調取檢查,也未發現清洗異常;UHT預熱到冷卻段,懷疑存在污垢或堵塞情況(該設備近1年半內生產過程多次出現有黑雜被沖刷出來,通過添加易克助洗劑后有所好轉),導致清洗不徹底所產生的酸包。目前無法進行檢測驗證,通過生物膜去除的方法逐步驗證。
1.5.3 生物膜驗證
酶制劑清洗過程需嚴格控制水溫45~55 ℃,此范圍內酶的活力最強。酶制劑中酶為復合酶,不同的酶最佳活力對應PH值也不同。異常結果判定:當T1大于T0、T2大于T1、T0時,說明有生物膜存在;T3大于T0時,需要排查操作是否有污染及考慮設備內初始菌落數量較高,需排查設備內是否存在干涸污垢堵塞。
1.5.4 問題結論
第1次酶制劑清洗取樣檢測結果顯示,T1、T2、T3菌落總數數量級顯著增加,說明清洗的UHT存在生物膜現象。經過耐熱菌篩選,確定系統存在耐熱球菌且與壞包產品球菌形態一致。第2次生物膜處理數據結果顯示,T1、T2、T3經過酶制劑處理后,數量級沒有上升,T0與T3樣品菌落在同一個數量集。通過數據分析判定:6 噸UHT管路生物膜現象已去除。第3次加強清洗和冷消毒后,水樣首次未檢測出球菌,連續跟蹤3 批次未發現球菌。因此,UHT盤管結垢且有生物膜,導致產品保溫樣48 h內pH值出現異常。
1.5.5 預防措施
更換UHT盤管。降低單次生產量,滅菌溫度從(140±1)℃調整為(141±1)℃,且生產過程滅菌溫度低于140 ℃時需退出生產進行CIP,并將設備報警溫度設定為139 ℃。生產過程PT1001壓力≥4.3 bar時,退出生產進行CIP。生產結束≥4 bar時將堿洗時間延長至3 200 s,且每隔1 批進行1次易克加強清洗,每批進行冷消毒并將循環時間延長至30 min。每次監控CIP、冷消毒后水樣的菌落形態,滅菌后水樣的菌落數。
本文通過5 個質量案例對滅菌乳存在的質量問題進行剖析,發現易出現質量問題主要集中在人、機、料、法、環5 個關鍵環節。滅菌乳質量過程控制應加強人員操作、設備維護、輔料質量、生產環境及監控方法方面的培訓,提升員工技能。同時結合設備工藝布局、生產過程、微生物結果、壞包分析四方面系統分析,持續進行質量改善。利用質量管理PDCA[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ion(處理)]工具,分析質量問題影響因素;找出影響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針對主要原因,提出解決措施并執行;總結分析思路和方法,結合相關法律法規、同行經驗,制定并完善相應標準;不斷提升企業質量管理能力,確保產品質量,減少消費者投訴,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和產品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