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薇 陸曉敏
(嘉興市南湖區交通運輸局,浙江嘉興 314000)
隨著海鹽縣先后獲得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級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等“金名片”,城市綠化建設被賦予了新的目標和內涵。截至2021年底,海鹽城區綠地率37.7%,綠化覆蓋率42.7%,綠色不斷延展,發展理念也日益更新。鄉土植物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抗劣性與抗病蟲害能力,這些特性恰好符合了當下建設生態園林、節約型園林的需求,對構建生態、可持續、節約型低碳城市具有重大意義[1]。筆者對海鹽縣城區鄉土植物的現狀進行分析、總結、評價,指出城市中鄉土樹種保護、應用的不足之處并提出推廣建議,以期為各地申報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提供理論支持及范例,引導城市園林景觀向生態、美觀、可持續等方向發展。
查閱《海鹽縣森林資源調查》《海鹽縣生物(植物)多樣性保護規劃》等資料,以及向園林主管部門搜集有關鄉土植物的品種、種植時間、種植數量、養護成本等相關資料,調查海鹽縣生物種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
選擇海鹽城區為調查區域,調查范圍東至老滬杭線,西至東西大道,北至海鹽大橋,南至環城南路,采取實地踏查的方式記錄縣城綠地中應用的鄉土植物種類、生長狀況、配植方式等,了解周邊苗木市場供應狀況。
海鹽縣隸屬于浙江省嘉興市,地處杭州灣西北岸的杭嘉湖平原,植被屬中國植被區劃中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北部亞地帶,其含科、屬、種的成分在我國東南植物區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據調查,全縣各類植物共620余種,分屬130科,植被組成種類以松科、杉科、殼斗科、樟科、山茶科、薔薇科、豆科等為主。歷來引入的外來植物約120余種,包括用材林、經濟作物和觀賞植物。鄉土樹種(喬灌木)共計51科103屬157種,詳見表1。據不完全統計,鄉土植物共計480余種,約占植被總數的78.9%,其中鄉土喬木88種,鄉土灌木69種,兩者占鄉土植物的32.7%。另外木質藤本11種,水生植物14種,竹類5種,草本類約不到300種。

表1 海鹽地區鄉土樹種各科屬種統計
海鹽縣整體地勢從東南向西北傾斜,西南低山丘陵地區土質偏酸性,城市地區和平原地區土質偏堿性,濱海地區土質含鹽量較高。鄉土植物在全縣4個街道5個鄉鎮皆有分布,其中以南片的秦山街道、澉浦鎮,西片的于城鎮、通元鎮和北片的望海街道、百步鎮、沈蕩鎮居多,東片的武原街道(城區)、西塘橋街道因地處沿海,土壤鹽堿性高,鄉土植物相對較少[2]。除卻野外自然生長,鄉土植物過去主要栽種于農村居民的房前屋后、田邊地角,目前只在農田、道路旁有零星栽植。綺園和澉浦鎮北木山區域鄉土樹種比較集中,主要有香樟、皂莢、雀梅、銀杏、梧桐、柿樹、櫸樹、樸樹等,且均為古樹名木。綺園是清代富商馮纘齋的私家花園,園內共有39科52屬67種植物[3]。
目前,海鹽縣城區各類綠地應用的鄉土植物超過280種,但常用的還是以下幾類:常綠喬木類有香樟、女貞、龍柏、棕櫚等;落葉喬木類有榔榆、黃連木、楓香、楓楊、苦楝、烏桕、梧桐、梓樹、絲棉木、臭椿、香椿國槐、銀杏、皂莢、櫸、樸、柿等;常綠灌木類有蚊母樹、石楠、黃楊等;落葉灌木類有木槿、木芙蓉等;另外還有淡竹、早竹、鵝毛竹等竹類和一些草花品種。海鹽城區道路中鄉土樹種運用較多,據統計,縣城區內行道樹共有21種,其中鄉土樹種13種,包括香樟、銀杏、梧桐、女貞、國槐、合歡、杜英、棕櫚、珊瑚樸、沙樸、無患子、白玉蘭、櫸樹等,占行道樹種類的61.9%。但香樟的比重過大(數量占所有鄉土樹種的80%以上),其余鄉土植物只是在公園、街心綠地、住宅小區、綠道內作為點綴少量種植。
無論是從城市綠地類型還是植物觀賞特征來看,海鹽縣鄉土植物均存在種類單調、應用頻度較低的問題。城區范圍內應用頻度較高的依然是香樟、銀杏、合歡、櫸樹、沙樸、無患子、烏桕、桂花、木槿等常規本土樹種,地域特征與地方特色不明顯。濱海地區土質含鹽分較高,但臨海綠地如海濱公園、觀海園、白楊河濕地公園等的植物配置依舊與普通公園的造景模式無異,園內部分植物如紅花檵木、山茶等因不耐鹽堿而長勢較差甚至死亡。本土的榔榆、絲棉木、黃連木、臭椿、檉柳等作為優良的濱海耐鹽堿、抗潮風樹種并不多見。野鴉椿、扁擔桿、海州常山、牡荊、金櫻子、美麗胡枝子等具有較高觀賞性和適應性的鄉土植物大都處于野生狀態,因馴化程度不高而在園林中應用極少。可見,在可利用的潛在資源方面,鄉土植物依然有廣闊的開發利用空間。
海鹽鄉土植物種類較為豐富,但在實際應用與推廣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4],這其中有審美的偏見,有市場的需求,也有決策者的主導,總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本地鄉土植物較為常見,似乎脫離不了土氣和低檔次,而外來樹種因為新奇成為香餑餑[5]。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園林設計者在設計方案前未對當地資源做深入調查,不了解當地鄉土樹種的生態習性與生物學特性,在自身知識結構缺陷的情況下,樹種選擇偏向熟悉的外來樹種[6],致使越來越多的外來樹種在城市綠化中“粉墨登場”,而鄉土樹種逐漸喪失了其主力軍地位。近些年,許多未經引種馴化的外來植物在海鹽城區的道路、單位庭院、住宅小區、公園綠地中被大量運用,逐漸成為城市綠化造景的主角,造成城市特色缺失的同時,部分外來樹種由于不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而生長不良甚至死亡,難以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7]。
多數在野外生長良好的鄉土植物并不適合栽植于城市綠地。城市道路的立地條件和生長環境惡劣,煙塵毒氣肆虐,人流踐踏頻繁,部分鄉土樹種因選擇不當而生長不良。例如,本地樹種杜英原生于山上,適合濕度較高的小環境,在選做勤儉路、長壽路、育苗路行道樹種時,多發生受日灼而樹皮開裂,進而感染的狀況。鄉土樹種合歡對城區有害氣體敏感,在朝陽路道路兩旁長勢較差。而合歡花絮與女貞果實也極易污染地面,影響道路清潔,此外,土壤鹽堿度較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南排河”綠道為打造玉蘭大道種植大量喜酸性的本土白玉蘭、紫玉蘭,存活率極低,換苗后依然大量死亡。
苗木生產者以盈利為目的,盡管鄉土樹種具有易繁殖、易管理、易養護、易運輸等優勢,但市場需求量不多,一些本土植物如大葉女貞、榔榆、黃楊、銀杏等屬于慢生樹種,綠化成景遲,早期觀賞性差[2],收益相對低,部分苗木生產者急功近利,追求一時效益,不愿意生產培育,這使得鄉土植物苗源緊缺,無法在城市綠化中大量使用。與此相反,一些外來的“洋”樹種價格高,苗源好找,銷量亦好,苗木生產單位愿意投入資金培育。這給鄉土樹種的發展推廣帶來了極大的制約,其開發利用的良性循環鏈始終沒有形成。
近年來,在城鎮擴大、農戶拆遷、民房不斷改造換新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房前屋后的鄉土植物被大量砍伐或出售。擅自采挖、售賣鄉土植物的行為由于缺少明確的法律法規約束不斷上演[8],而一些苗木販運戶受經濟利益驅動,隨意挖掘野外鄉土樹種,牟取暴利。許多規格較大的鄉土樹種在外遷外移的過程中,由于運輸措施不當且沒有經過斷根移栽,往往存活率低下[9]。這類行為致使海鹽縣鄉土植物資源日漸枯竭,并嚴重影響著本地的生態系統。
因鄉土植物具有較高的環境適應性及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加強鄉土植物在城市綠地中的應用推廣已成為共識[10]。由于開發鄉土植物資源客觀上需要考慮植物對城區環境的適應性、觀賞性、人工栽培難度等因素[11],主觀上要考慮各人的喜好、市場的需求等,鄉土樹種在城區開發應用的進程始終較為緩慢。對此,建議從意識、政策、技術、市場等多方面著手,提高鄉土植物開發推廣速度。
海鹽縣鄉土植物資源豐富,但相關研究缺乏,目前尚無系統的鄉土植物種植資源研究成果,南北湖風景區的植物種質資源更是一片空白。建議在已有資料的基礎上,參考《浙江植物志》《2002年海鹽縣森林資源調查資料》《海鹽縣統計年鑒》等文獻,進一步開展全縣范圍內鄉土植物資源普查工作,摸清鄉土植物的種類、數量、分布、主要性狀等,為今后開展鄉土種質資源的保存利用建立布局合理的良種基地[2],同時也為大力選育、推廣具有較高潛在開發價值的城市園林植物提供科學依據。
綠化管理部門在編制城市綠化植物設計導則時,應將鄉土樹種的發展和保護納入城市綠化總體規劃,大力倡導優勢鄉土植物使用,摒棄對鄉土樹種的偏見,為推廣鄉土植物提供良好外部環境[12-13]。針對鄉土樹種制訂一個“硬性指標”,在評選“國家園林城市”“園林式單位”“園林式小區”等時,明確鄉土樹種的配置比例,不達標不得授予“園林”榮譽稱號。此外,主管部門應當對綠化規劃設計進行審查,建立風景區、公園綠地、居住區綠地、道路綠化等設計方案的審圖程序,明確要求城市綠化必須優先選擇鄉土樹種[14]。
林業管理部門要嚴格控制及減少本地植物的隨意外遷。根據《浙江省森林管理條例》,挖掘運輸村民房前屋后和自留地上的苗木時必須辦理運輸證明[2]。在縣域范圍內積極開展打擊非法采挖、移植、收購、運輸樹木等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行動,針對非法挖掘移植多年生鄉土大樹的行為給予嚴厲處罰[8],從源頭上構筑保護海鹽本地鄉土樹種的防線。其次,對于城市化建設中無法就地保留的鄉土大樹,建立區域樹木儲集庫。在涉及開發的區域里,將房前屋后胸徑20 cm以上的鄉土樹種及胸徑10~20 cm的珍貴樹木列為儲集對象,精心保存[15]。同時,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加強市民對鄉土樹種及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苗圃基地是城市綠化建設的基礎,直接影響著植物的選擇和應用。綠化管理部門要從政策和資金上大力扶持鄉土植物的苗木生產與苗圃地發展,鼓勵建立優良的鄉土植物育苗基地[7]。2001年海鹽縣鄉土樹種大葉櫸數量急劇減少,而市場需求量大,當地政府通過推動縣級科技項目“大葉櫸提純復壯技術研究”,掌握大葉櫸的生物學特性及提純復壯技術,重點培育大葉櫸優質樹苗2萬余株[2]。這一成功案例促使更多當地農民投資建設特色苗圃,培育鄉土樹種[2]。通過科學研究鄉土植物的育種方法、管理技術等,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育苗經驗,將有利于推動鄉土植物苗木產業化[7]。
目前,海鹽縣城市綠化中應用的鄉土樹種仍局限于常見品種,對一些優良的本土原生樹種尚未充分認識,而對鄉土植物的發掘應用也較為盲目,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篩選方法[16]。因此,有必要構建城市鄉土植物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篩選、評定出適合城市綠地應用的野外鄉土植物種類,增加城市鄉土樹種的多樣性[16]。基于適宜性指數的各項指標評分,為不同綠地類型、不同小氣候環境推薦適宜的鄉土植物種類和配置模式,將有助于鄉土植物在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應用。
該研究通過分析浙江海鹽縣鄉土植物的城市應用現狀,發現鄉土植物種類與可開發利用的鄉土植物資源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應充分開發、利用潛在鄉土植物資源,營造種類豐富且具有海鹽地域特色的城市綠地景觀。在城市中運用推廣鄉土植物,需要從規劃、育苗、種植、評價體系等各方面科學施策,提出了制訂鄉土樹種發展規劃,加強繁育示范推廣,制訂適宜性評價體系等建議。同時,對于鄉土植物保護利用上存在的問題,呼吁有關部門應落實相關政策措施,杜絕掠奪式開發野生鄉土植物,建立區域樹木儲集庫等。以期為今后海鹽縣乃至浙江省內外鄉土樹種開發利用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