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其強,朱 震,魯子穎
(1.江蘇神通閥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南通 226299;2.南京審計大學,南京 211815)
ESG 是綜合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三維要素,是有效評估企業風險、進一步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貫徹企業層面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理念。近年來,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相關方利益保護等方面受到廣大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高度認可與重視,經濟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ESG 表現在企業績效評估過程中愈發受到重視。據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SIA)數據顯示,2020 年投資規模已超35.3 萬億美元。自2020 年我國正式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以來,國內ESG 方面的投資方興未艾,ESG 評價體系凸顯了社會責任感等非財務指標的重要價值,持續推進企業踐行ESG 理念是我國實現經濟體系綠色低碳可持續戰略的重要措施。
考慮到市場競爭、企業長遠發展目標等因素,企業適時自主地調整戰略或重新進行戰略選擇是應對外部復雜環境、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路徑。企業戰略選擇不僅要考慮社會、產業、經濟與法律等環境,還要契合企業內部核心能力,權衡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擇機選擇合理有效的公司戰略。本研究從公司戰略選擇視角分析不同戰略對ESG 表現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探究合理的戰略選擇能否優化企業整體的ESG 表現。
企業戰略選擇是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戰略實施的重要風向標。科學合理的戰略選擇有利于優化戰略群組,提升核心能力。目前戰略選擇類別很多,譬如基于客戶重要地位與創新重視度將戰略細分為孤立型、跟隨型、創造型和互動型四類;結合實際市場應對情況分為進攻型、防御型、分析型和反應型戰略;融合上述因素提出了發展型戰略、穩定型戰略、收縮型戰略、并購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集中化戰略等。然而,企業戰略選擇受到管理者特征、市場環境、經濟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階理論認為,管理者特征是影響企業戰略選擇的最直接因素,高管心理偏差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司戰略定位,高層管理人員管理風格的差異使得企業在面對戰略機遇和威脅時,會采取迥異的應對策略。激進型的高管往往會忽視企業自身資源束縛,看似宏大的戰略在實施時很可能會面臨“有心無力”的尷尬局面;對于性格謹慎的高管來說,資源配置不佳,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常常是其選擇的戰略所面臨的負面結果。另外,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則會影響高管的決策動機,加劇了戰略選擇過程的復雜性與艱辛度。波特認為企業的優勢地位是通過實施競爭戰略獲取的,成本領先戰略和差異化戰略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兩類常用戰略。在低集中度行業中的企業更偏向成本領先戰略,借助價格差異營造競爭優勢。若高層管理者具有過度自信的特征,企業則更有可能推行差異化戰略。
ESG 萌芽于宗教團體對投資活動的要求與限制,在經過一次次運動的洗禮后逐漸成熟。隨著可持續發展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的深入人心,企業在經營活動過程中愈發重視經濟、環境、社會等多維度的影響后果,為企業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微觀經濟的主體,企業只有平衡好自身利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間的關系,才能推動自身、環境、社會的綜合發展,實現整體經濟效益最大化。國外的ESG 體系較為成熟,擁有KLD、MSCI、湯森路透等諸多評級機構,其中基于湯森路透等評價指標體系分析企業ESG 表現研究不勝枚舉,歐美國家的ESG 投資量更是占據了半壁江山。ESG 體系從環境、社會、治理三個維度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綜合評價,就企業經營投資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聯系、企業內部治理機制的規范性提出了要求,注重企業與外部自然環境和諧共存以及企業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是企業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借助ESG 評價體系,可以更為科學合理地識別企業面臨的風險。國內對ESG 的研究雖然相對滯后,但是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以商道融綠為代表的評級機構為推行ESG 理念、促進我國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企業有效整合環境、社會與自身治理,做出科學合理的企業戰略選擇,不僅可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也能有效踐行ESG 理念。在實施戰略的具體過程中,通過分析自身及外部環境,集合優勢資源和目前的各種前沿技術對企業的戰略規劃及業務目標進行服務,實現企業價值的高質量發展和提升轉型。企業戰略性選擇具有系統性、長期性,而非局部片面的管理活動,要能全面并深入到經營決策的各個流程環節,其引發的變革必然會影響到社會和治理責任、企業環境的ESG 履行情況。
目前,我國企業戰略選擇在ESG 方面踐行范圍、力度還不容樂觀。《中國上市公司ESG 研究報告(2021)》顯示,所有上市公司中僅66 家企業發布了完整的ESG 報告,在發布報告的企業中獲評A 級企業僅占比8.07%,上市公司ESG 評價整體得分偏低。這表明目前我國上市公司ESG 表現得預期與實際情況差距較大,亟需企業在實施具體戰略計劃的過程中通過規劃綠色經營、追求扶貧目標、開發持續發展的新產品、提升財務的可信度、有效規避違法違規事件和控制負面事件發生等,廣泛探尋科學路徑提升企業ESG 表現以彌合現存的知行差距,通過行之有效的實踐活動將推動企業ESG 表現越來越好。
本研究選取2019-2021 年我國滬深A 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如下篩選:剔除ST 和*ST 的樣本;剔除金融行業的樣本;剔除數據缺失的樣本。經處理后,共獲取了1884 個觀測值。上市公司ESG 表現數據來源于潤靈環球ESG 數據庫,企業戰略選擇相關數據來源于CSMAR 數據庫。對篩選后的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結果如表1 所示)。企業ESG 評分指數均值為1.794、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5.860、標準差為1.185,可見我國企業ESG 建設發展并不平衡,不同企業之間ESG 表現存在很大差異。企業選擇不同的戰略可能會對ESG 表現產生不同的影響。
表1 描述性統計
參考雷輝等的研究,本研究使用因子分析法識別企業的戰略行為,具體分為KMO 檢驗及Bartlett檢驗、提取公因子、旋轉因子并命名三個步驟。我們結合旋轉因子成分矩陣各項因子的載荷特點將其與企業戰略相匹配,進行了KMO 檢驗和Bartlett 檢驗,發現KMO 值為0.629,p 值為0.000,表明樣本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旋轉因子成分矩陣如表2 所示)。從數據可以看出,成分1 中研發費用率、期間費用率和營業毛利率占據較高比例,可見其與成分1 相關性較高,因此將成分1 定義為差異化戰略因子;成分2 中固定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占據較大比重,與成分2 相關性較高,因此將成分2 定義為成本領先戰略因子。
表2 旋轉因子成分矩陣
當對應的戰略因子在60%以上的經營周期內占據優勢時,認為企業傾向于使用該種戰略為單一戰略,否則視為混合戰略。基于上述結果,研究將總樣本劃分為差異化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單一戰略和混合戰略四類,其中差異化戰略樣本有743 個觀測值,成本領先戰略樣本有1141 個觀測值,單一戰略有1734 個觀測值,混合戰略有150 個觀測值。由企業戰略選擇分類統計可知,選擇單一戰略的上市企業占總體樣本比例達92%,是選擇混合戰略企業數量的9 倍。選擇成本領先戰略企業占總體樣本比例達60%,是選擇差異化戰略企業數量的1.5 倍。表明目前國內上市公司的戰略選擇趨于單一化,并且更集中于成本領先戰略。
為考察不同類型樣本間ESG 表現的差異,本研究用獨立樣本T 檢驗對不同類型樣本間均值和中位數的差異進行了檢驗(獨立樣本T 檢驗的結果如表3 所示)其中Panel A 展示了實施差異化戰略與實施成本領先戰略樣本間的差異,Panel B 展示了實施單一戰略和實施混合戰略樣本間的差異。結合數據可以發現,實施差異化戰略的上市公司樣本較實施成本領先戰略的上市公司樣本有著更高的均值和中位數,且有著明顯的組間差異;實施單一戰略的上市公司樣本與實施混合戰略的上市公司樣本相比均值和中位數較小,且組間差異顯著,表明差異化戰略較之成本領先戰略更有助于優化上市公司ESG 表現,實施混合戰略較之實施單一戰略更有利于促進上市公司ESG 表現的提升。
表3 單變量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選擇差異化戰略和混合戰略更能提升上市公司ESG 表現。從企業實施不同戰略的出發點進行分析,成本領先戰略即為顧客提供比競爭對手成本更低且價值相當的產品,能夠讓企業以更低價格迅速取得市場,從而形成自身的優勢。企業實行成本領先戰略,很可能會和其他企業陷入價格戰,并不能實現既定的目標,甚至會負面影響到企業ESG 的表現。差異化戰略即為通過產品創新、樹立新的品牌形象等方法為顧客提供具有感知差異的產品或服務,也能提升企業ESG 的表現。混合戰略即企業同時實施成本領先戰略和差異化戰略,用以獲得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是差異性和低成本的有機結合。相對于單一戰略不能完全符合市場的需求,由于顧客的需求存在多樣化,或許既要較低的價格也要一些差異,混合戰略可以更好地滿足多樣化的顧客需求。實施混合戰略的企業與實施單一戰略的企業相比,在適應變化的市場方面更具備敏捷性和靈活性,從而對企業ESG 的表現起到正面促進作用。
本研究基于2019-2021 年我國滬深A 股上市公司數據,使用因子分析法識別其戰略選擇情況,比較不同類型戰略企業的ESG 表現,最終發現差異化戰略和混合戰略能明顯提升ESG 表現,并獲得如下啟示:首先,企業應重視戰略選擇,選擇不同戰略會對ESG 產生不同影響,差異化戰略和混合戰略不僅提升企業核心能力,也對ESG 表現產生正面影響,推動其長遠高質量發展;其次,可以嘗試不同經營方式與理念,采用差異化戰略跳出“價格戰”怪圈,創造新的競爭優勢;最后,戰略選擇需要打破認知禁錮,用多種戰略提升ESG 評分,助力企業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