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佩 潘明志
摘要:作者是科技期刊出版最重要的資源,優秀稿源是科技期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優秀的作者隊伍能寫出高質量的稿件。醫學科技期刊要收到高質量的投稿,必須將用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貫穿于出版全過程,圍繞作者構建相應的服務體系,培養核心作者的投稿習慣和忠誠度。文章在對醫學科技期刊審稿管理和作者服務體系建設的舉措進行梳理和總結的基礎上,重點分析當前智媒時代背景下,科技期刊作者服務體系建設及其實踐過程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提出應重視提高審稿專家的審稿積極性與嚴謹性、維護與發展核心作者群、提高編輯素養、發揮學術論壇的作用的建議,旨在為醫學科技期刊作者服務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進而促進醫學科技期刊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醫學科技期刊;審稿專家;作者;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2-0074-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自籌經費科研課題“醫學科技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2016416;2019年度百色市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課題“《右江醫學》雜志爭創科技核心期刊探索與實踐”成果,項目編號:百科字〔2019〕21號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先進技術與方法在臨床上得到了較好的應用,知識的更新速度明顯加快,為進一步提高審稿質量,更好地為作者服務,醫學科技期刊應該結合實際,構建起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水平與效能。《右江醫學》雜志編輯部近年來圍繞“一個投稿網站”“一個電子郵箱” “一個辦公電話”“一個微信公眾號”“一個微信群(審稿專家群)”“兩個QQ群(投稿作者群、審稿專家群)”等開展雜志出版相關活動,編輯部人員圍繞在線投稿審稿系統、電子郵箱、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等媒介與作者溝通已成為常態,并逐漸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一)構建嚴格的審稿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審稿質量關乎作者來稿的公平性與公正性,為進一步做好審稿管理,《右江醫學》編輯部結合實際,制定了多項審稿管理制度,并進一步優化組織與流程,如《右江醫學》編輯部崗位職責、《右江醫學》編輯部審稿規定、《右江醫學》審稿專家庫管理辦法、《右江醫學》青年審稿專家庫管理辦法等的制定與實施,對《右江醫學》雜志管理工作的規范化起到了促進作用。
通過設置審稿專家編審委員會的方式,規范審稿組織管理[1]。在實際工作中,《右江醫學》編輯部積極與投稿網站技術支持商溝通協商,進一步優化作者在線投稿、審稿專家在線審稿、編輯在線辦公等工作流程,以帶來良好的作者投稿體驗、專家審稿體驗。作者界面支持不同稿件再投、查看稿件的當前狀態、在線返修稿件、返修痕跡自動保存和撤銷稿件。
專家審稿功能簡單易懂,送審專家的稿件,送審時自動生成審稿鏈接,專家可通過自己的郵箱自動登錄,無需記住用戶名和密碼,也可通過平臺登錄進入審稿界面。
因此,醫學科技期刊要通過進一步完善作者投稿、審稿專家審稿、編輯審稿制度,嚴格遵循和根據受眾需要優化出版工作制度和流程,做好投稿稿件的登記、初審、同行專家審稿、編輯加工、校對等,加強作者-編輯-審稿專家的交流,通過科學的協調與指導,使作者能夠更好地理解稿件退修意見和建議,做好稿件的完善和修改,提升審稿與編輯質量,從而提高醫學科技期刊的學術質量與水平。
(二)構建審稿專家服務體系
審稿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對稿件能否刊用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能夠進一步提高稿件質量及其科學性與嚴謹性,對學術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義。審稿專家的專業水平、審稿態度及審稿方式等,直接影響著稿件的質量,也影響著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出版水平,所以組建優秀的審稿專家隊伍對期刊未來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
醫學是一門分科比較細致的學科,擁有較多門類,作者投稿的論文涉及的亞學科數量多、領域廣,醫學科技期刊編輯應結合辦刊宗旨、期刊欄目設置要求等,嚴格把關同行審稿專家的入選資格,建立編委(審稿)專家庫、青年編委(審稿)專家庫,并持續更新完善。醫學科技期刊編輯部與各大醫學類高校建立合作關系,選聘一部分專業性強并在醫學領域有一定影響和建樹的專家作為審稿專家,對期刊的高質量審稿及期刊建設意見的提出具有積極作用。在智媒時代,各項新媒體技術和手段的合理應用,可以有效暢通審稿專家聯系渠道,明確期刊的審稿制度、審稿責任和義務,規范開展審稿相關工作。
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合理應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能快速與審稿專家建立聯系,落實好各項審稿任務,也便于了解審稿專家的審稿情況(近期是否有時間審稿,不能審稿的原因等),避免無效送審,提高精準送審率,提高審稿效率[3]。
(三)構建作者服務體系
作者是學術期刊發展的重要資源,醫學科技期刊編輯應注重同作者建立良好的聯系,更好地為作者提供服務。年輕作者會因為科研經驗的逐步積累而成長為期刊的審稿專家,醫學科技期刊編輯應以發展的眼光與作者交流,在動態發展過程中建立起聯系作者和管理服務作者的體系。
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路,《右江醫學》投稿平臺系統設置“作者自行推薦審稿專家”可選項,因為作者對自己撰寫的論文專業最為熟悉,由作者自行推薦同行審稿專家,能拉近編輯部與作者的距離,贏得作者好感。
作者投稿成功后,投稿系統會自動建檔,分稿編輯(編務)根據編輯部所有在職編輯的專業特長進行分稿操作,分配初審編輯。例如,擅長初審醫學綜述的編輯專門分配綜述相關來稿(述評、綜述、meta分析等),擅長審理外科專業論文的編輯專門分配外科相關論著、短篇報道等來稿,擅長審理統計學論文的編輯專門分配有復雜統計學內容的來稿。
在初審環節就注重專業性,有利于后續進入同行評議環節的稿件能分給最合適的審稿專家,這是對作者負責的體現,也是尊重作者的體現。
編輯初審“退稿不退人”,對不符合錄用要求的來稿,編輯務必根據論文內容提出修改建議,幫助作者妥投期刊。
編輯與作者的服務體系體現在論文發表前后的任何一個環節,編輯應結合作者的實際情況,對其展開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服務,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對其寫作情況表示關心,明確其修改情況,引導其進一步優化文章設計和完善格式[4]。
針對作者寫作和修改時存在的各種問題,編輯應深入研究審稿專家意見和建議,從作者角度研判修改難度,必要的時候可“二次加工”審稿專家意見,使之通俗易懂。
編輯在日常工作中,應注重對新媒體社交軟件的使用,快速、便捷地與作者溝通,回應作者關切。
作者與審稿專家學術觀點相差較大的時候,編輯更應做好中間人角色,積極請教審稿專家,更好地把握審稿專家的要求,以便給予作者準確中肯的回復,在保證“百家爭鳴”的同時,確保作者能夠做好稿件修改。在稿件修改過程中,讓作者擁有正面的投稿體驗,對維護與發展核心作者群具有積極作用。
(一)重視提高審稿專家的審稿積極性與嚴謹性
1.應進一步落實保密制度
醫學科技期刊通過設置編審委員會,制定和實施“雙盲審稿制度”,在作者進行電話與郵件咨詢時,編輯部工作人員不能泄露審稿人信息,保障審核結果公平、公正[5]。
2.制定和實施定期提醒制度
外審專家隊伍多為醫學領域的專家與知名學者,其科研任務非常重,科技期刊編輯需要科學地利用電子郵箱、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及QQ群等工具,定期、適時提醒專家進行審稿,避免專家由于事務繁忙而出現審稿拖沓、周期延長等情況[6]。此外,為及時避免審稿疲倦等問題的出現,編輯應合理地分配審稿任務,不宜將任務過多地壓在少數職務專家身上,避免專家應接不暇并辭審。
3.注意與專家交流互動
日常應注意和專家展開互動,加強和審稿專家的交流,協助其解決審稿時存在的各種問題,加強人文關懷,了解專家實際需求。要及時肯定審稿專家的勞動,準確發放審稿費用。可制定和踐行優秀專家評審制度,對優秀的審稿專家,給予其一定的嘉獎,這不僅是認可審稿專家的體現,更是重視其勞動成果的體現[7]。
(二)維護與發展核心作者群
1.遵循出版專業制度,耐心細致地與作者交流
除了稿件的基本內容,如收稿范圍、論文版式、論文字數、審稿周期、出版周期等,編輯與作者溝通的核心還在于論文的修改,而其溝通的關聯流程更多在退修環節上,有些稿件需要多次修改才能達到較高的學術水準,在多次修改的過程中,編輯要展現自身的耐心和細致。
在論文逐步修改完善的過程中,作者能體會到其論文寫作能力的逐步成熟。
此外,出版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出版物里的錯誤,究其原因,不外乎作者或出版方的責任。不論是誰的責任,改錯是當務之急。編輯要主動與作者溝通,通力合作,盡快更正,在下一期發布“更正聲明”,同時將修正后的電子版發送給作者,把出版物里的錯誤這一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低水平。
針對退稿的文章,編輯要換位思考,兼顧作者感受,理解其想法,爭取做到“退稿不退人”,挖掘潛在的作者群[8]。
2.大力鼓勵和引導作者展開科研創新
醫學科技期刊是醫學學科專業信息的聚集地,編輯通過匯總近期來稿,能夠及時掌握醫學專業領域的科研熱點與重點、難點問題,通過和其他的作者、專家展開交流,能夠明確發展方向,促進學科發展。同時,這有助于減少重復研究,對作者科研水平及論文整體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9]。
醫學科技期刊編輯部定期和不定期發布專題組稿、年末選題方向等等,也是引導年輕作者把握學術研究前沿的有效途徑。
3.積極引導優秀作者加入期刊審稿隊伍
“眾人拾柴火焰高”,期刊的發展離不開作者的積極投稿,在期刊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優秀作者逐漸晉升為專家學者,編輯應主動聯系,爭取吸引其加入期刊審稿隊伍,不斷充實編委(審稿)專家庫、青年編委(審稿)專家庫,為期刊的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
(三)提高編輯素養,切實提升編輯服務水平
根據《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精神,要培育世界一流期刊,優秀編輯不可或缺。編輯應不斷提升自己,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在編輯出版工作中,持續查漏補缺,不僅要加強對醫學專業業務的學習,豐富醫學專業知識,更應該增強語言溝通能力,更好地化解交流錯位的問題,達成共識,協助作者正確理解審稿專家的意見,為論文潤色,提高編校質量,從而進一步優化作者的投稿體驗,維護編輯部和編審專家、作者之間的良好關系。
(四)發揮學術論壇的作用
醫學科技期刊有著較為豐富的專業作者和專家資源,同時和醫學院校存在密切聯系,所以其具備舉辦學術論壇的基礎。舉辦學術論壇對專家學者及相關醫學類院校來說,均是一項增值服務,有利于其更好地開展學術交流,激發創新思維。對主辦方醫學科技期刊而言,舉辦學術論壇能夠提高其影響力,在開展相關活動的過程中,服務更多的對象,更好地吸引新作者,穩定老作者。
醫學科技期刊作者服務體系的構建,對提高審稿專家的審稿質量及優化作者投稿體驗有重要意義,有助于發揮優秀期刊的作用,提高其影響力和出版水平,實現多方共贏。
參考文獻:
[1] 王小玲.多學科交叉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化和影響力提升的實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2):199-201.
[2] 劉忠麗,馮衛,楊曉容,等.農業科技期刊核心作者測評及隊伍建設:以《農技服務》為例[J].科技傳播,2021,13(15):53-56.
[3] 盧佳華,鄧媛.國外科技期刊作者服務體系核心特色及啟示[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20,40(6):77-81.
[4] 汪全偉,董定超,黃東杰,等.地方農業科技期刊服務基層作者投稿的思考[J].科技傳播,2020,12(21):25-27.
[5] 嚴秀麗.增強科技期刊編輯為作者服務的意識的途徑[J].傳播與版權,2019(8):66-67.
[6] 張敏.為他人做嫁衣:也談科技期刊編輯的作者服務[J].編輯學報,2017,29(3):304-306.
[7] 董月.媒體融合背景下我國醫學科技期刊出版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22.
[8] 孫玉花,劉文華,張琴.醫學期刊審稿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探討[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3):28-30.
[9] 馮甜,姚雪.論醫學期刊的知識服務拓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2):12-13,41.
作者簡介 梁明佩,副編審,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及期刊編輯出版。 潘明志,副編審,編輯部主任,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及期刊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