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從國家宏觀層面來看,產教融合是高等院校及職業院校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從高校影視專業人才培養微觀層面來看,傳統的高校影視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行業及社會的需求。文章以近年來高校推進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為背景,結合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改革大趨勢,對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影視創作類課程教學模式現狀、改革思路等方面展開研究,指出傳統高校影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局限性。針對當前行業發展現狀與市場需求,文章提出高校傳媒類專業影視創作類課程深化產教融合的具體策略,包括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校企平臺的搭建;從學校、專業、課程等多維度開展的改革探索等。
關鍵詞: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影視創作;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J904;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2-0236-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項目“高校影視創作類課程產教融合新模式探索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H-21048;2020年度山西工商學院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影視專業創作類課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成果,項目編號:JG202013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新媒體浪潮迅速席卷了整個社會,顛覆了傳統的產業格局,影像的概念與本質正在默默發生著變化,影像傳播已然成為一種新的交流互動方式,網絡直播、短視頻、微短劇等新的產業形態成為市場“寵兒”。行業風向的變化對高校影視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抓住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技術發展機遇,成為各大高校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轉型的主要思路。傳媒類專業在教學改革中,多數課程以“理論+實踐”的形式展開教學,影視創作類課程作為實踐教學主陣地,需要隨時關注市場動態,與行業密切接軌。發展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將課堂與企業緊密連接,引入行業真實項目,既能夠鍛煉學生專業技能,又可以提升學生市場競爭力,是新形勢下傳媒類專業影視創作類課程改革的主要途徑。
傳統高校傳媒類專業影視創作類課程在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以藝術類院校的“專業聯合創作”與綜合類高校的“項目教學”為主。
(一)藝術類院校的“專業聯合創作”模式優勢明顯,專業性較強
影視創作類課程實踐開展過程中,專業藝術類院校以專業設置豐富,硬件設施完善凸顯明顯優勢。基于影視導演、影視與制作、攝影、戲劇影視文學、錄音、表演等不同專業,通過“短片創作”“紀錄片創作”等不同形式的實踐將不同專業的學生聯合起來,學生可以基于自身專業特長承擔不同創作任務,構成完整系統的合作體系,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短片創作的專業性。此種教學模式,在創作過程中能夠各取所長,團隊人員設置較為合理,能夠初步實現影視創作過程的工業化、模式化,但在創作過程中學院派風格較為濃厚,過于理想化,往往與市場接軌較弱,對市場風向的掌握有一定滯后性,局限性較為明顯。
(二)綜合類高校傳媒類專業單一,影視創作類課程實踐性較弱
普通綜合類高校的專業設置單一,硬件設備不足,學生在實踐創作中更加注重文本層面,影視創作類課程的開展一般采用項目制教學。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根據各自專長或創作需要分別承擔編導、攝影攝像、錄音、剪輯等不同崗位,根據不同項目要求撰寫劇本,制訂拍攝計劃,最終完成作品拍攝。此種方法主要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活動教學方法,主要考驗學生的自主性,并且在創作中多以前期文本為主,作品具有深度,但創意不足。此外,影視創作是一個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專業分工極其明確的密集型藝術生產活動,項目制教學在難以保證影視創作專業性的同時,容易產生資金分散、拍攝設備短缺、影視制作技術生疏等問題,最終導致影視創作類課程只能以一種小作坊式的生產活動存在。在這樣的創作環境中,學生競爭意識不強,也無法真正獲得影視產業一線的工作經驗,產生精品的概率大打折扣,這是此種教學模式最大的弊端。
傳統高校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授課,學生自主實踐為主,旨在通過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學習提升學生創作審美水平,為學生進入社會做知識鋪墊與能力培養。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以樹立“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為主,以傳媒類專業影視創作類課程為實踐調研基地,從教師視角出發,將已有的以教學內容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進行翻轉,逐漸實現以教學目標為主體的教學思路,以成果為導向,進行多課程之間的聯動實驗,通過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踐觀察,總結探索影視創作類課程的實踐改革新思路。
(一)教學目標的改革
教學目標是一個多層次的目標體系,產教融合背景下,創作類課程實踐訓練需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以成果為導向,利用“分層次目標模型”對目標進行分解細化,進而梳理各層級目標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各層級清晰的“目標模型”,便于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來組織教學內容和設計學習成果[1]。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等方面著手,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其個性,挖掘其潛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通過完成不同階段的目標獲得成就感,增強信心。如在學生大一到大四不同階段根據不同時期課程內容進行相應的實踐成果引導,通過階梯式創作明確教學目標。
(二)教學成果的改革
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設計者和實踐者,教師需要與學生保持同步學習。影視創作對于環境變化、技術發展非常敏感,教師需要緊跟潮流,關注行業最新動向,結合“互聯網+教育”的模式,根據不同課程開展如劇情短片、紀錄片、微短劇、影視廣告等不同形式的實踐,豐富教學成果,提高教學質量。聚焦傳媒類專業影視創作類課程的實踐改革,以山西工商學院傳媒學院為例,在劇本創作、電視欄目策劃、紀錄片創作等課程中,教師設計“模塊訓練+主題創作+交流反饋”環節,結合當下流行的短視頻、微短劇等形式實現學生整體實踐水平的提升。課程實踐能夠最大程度地結合行業現狀,不教條、不死板,針對性地提出實踐創作目標,完成具備專業特色且符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順應行業發展要求的實踐作品。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課程考核是教師對一門課程學習效果的直接檢驗方式,傳統的課程考核主要以“平時成績+期末成績”構成,期末考試多以閉卷的形式展開,形式較為單一,對學生的考查集中在理論部分,較為片面。而創作類課程實踐性較強,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要求較高,難以通過量化考試客觀呈現。影視創作類課程在教學改革中主要側重學生實踐創作能力的培養,考核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通常在日常項目制考核基礎上,結合課程期末作品匯報展示,通過新媒體平臺數據反饋、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完成此類課程的綜合考核。此外,擴大平時考核的比重,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監督;期末考核方式更加靈活,便于教師根據學生信息反饋及時調整,進一步深化課堂改革。
影視創作類課程改革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教學階段,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又要有自下而上的改革實踐。通過課程建設,開展專業引導、課程共建,實現產教深度融合。
(一)校企合作現狀與局限
高校在推進應用型本科改革過程中,應當立足于市場現狀與行業需求,注重大學生的在校學習過程與企業實踐鍛煉,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之間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校企合作能夠及時應對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成為很多本科院校應用型改革的新方向。
第一,傳統藝術類高校在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過程中主要以影視基地建設、專項講座居多,融合層級偏低。地方高校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受地域限制較為明顯,本土傳媒企業規模普遍較小,難以接受大批影視專業學生實訓。部分產教融合課程只能提供到企業參觀,達到認知實訓,而無法使學生真正參與到企業項目中。以學校為主導聯合校外企業開展專業課程教學,將企業最新技術資源引入課堂,引導企業獨立承擔課程的開發與授課,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2]。
第二,高校教師缺乏企業視角或企業態度,需要進一步打破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壁壘,增加教師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推進高校產教融合新模式探索改革的主陣地仍是課堂,以山西工商學院傳媒學院為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在大二階段完成基礎課程學習后展開專業分流,這一階段以學院為主導,主動與企業合作,引入行業導師展開授課,并推行“一師一企”制度,多角度促進高校課堂與社會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
(二)以課程為陣地的產教融合
在以專業、課程為陣地的產教融合進程下,可以針對性地引進企業技術與實踐項目,通過點對點的專項實踐訓練,以行業標準要求展開影視創作實踐。專業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授課,引入專業前沿知識,拓展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增進學生對行業需求的理解。利用課程實踐積極參加各行業競賽,培養學生的媒體融合意識和跨媒介技能,為未來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影視行業發展需求打下基礎。
第一,結合地方實際需求展開教學,突出影視創作的創新、創意。如結合山西省文旅廳發起的“游山西·讀歷史”主題活動展開主題文化欄目策劃等,既高效地完成了影視創作類課程的教學目標,又通過課程實踐實現了產教融合。此外,在近年來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潮中,多所高校以課程為主孵化的新媒體項目在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挑戰賽等賽事中獲獎。
第二,引入影視工業創作流程,在課程實踐過程中落實“創作導師+創作團隊+實際項目+推廣評獎渠道”模式,“全環節”鏈條把關。以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例,眾多藝術類高校在畢業季聯合企業舉辦“全國高校畢業作品云展映”,開拓學生的影視制作視野;各大技術公司成立專門機構如索尼影像技術學院、佳能青年影像學院等聯合高校開展專業培訓,更新高校教師授課體系。以課程為陣地,激活課堂教學,建立起教師、學生、企業之間三向互動的教學方式,有效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為適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學院成立“新媒體產業學院”,與多家企業展開校企合作,引入企業導師,逐步探索出一條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創新特色之路。
(一)完善培養方案,健全課程體系
根據影視產業發展的趨勢和行業崗位需求,學院充分運用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點和山西工商學院融媒體中心等平臺優勢,構建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崗位對接”[3]為培養目標的影視媒體學科群。構成由學院主導,晉商行、天下秀、山西電視臺等一線企業參與,重構對接戲劇影視學學科專業崗位群的課程體系,將信息技術交叉學科內容和創新創業教育元素融入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緊密銜接,完善戲劇影視學學科專業崗位群課程體系。
在課堂改革方面,通過開展課程思政和微課比賽,組織紅色筑夢考察、微電影創作、作品展出等活動,以應用型教材開發帶動應用型課程建設、教改帶動課改、一流師資帶動一流課堂創建、教學成果帶動教學水平提升,從教和學兩個層面推動課堂改革。在教學方面,學院在教學活動中融入了技術變革新趨勢、媒體融合新動向和行業發展新動態,綜合運用文圖聲光電等多種形式,采取案例式、現場式、任務型等多樣化教學手段,合理利用影視公司、新興媒體等實習實踐平臺[4]。學院師生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為區域文化傳承、政策宣傳、“非遺”數字保護、虛擬仿真等提供項目化服務,共同實施項目化教學。
(二)信息共享,打造校企合作聯盟
利用“互聯網+”,建立產教融合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將政府產業政策、產業技術需要、企業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給等信息融合起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突出問題,為產教活動有機對接、深度融合開辟新渠道[5]。近年來,山西工商學院大力引進企業資金、項目、技術和人才資源,由校企合作共建集項目開發、項目孵化、實習實訓、畢業設計、師資培養、學生就業于一體的實踐教學與科技研發平臺,深化校企共建,打造合作聯盟。在引入企業導師授課的同時,增強自有教師的實踐能力,提升教師技能,擴展學術視野。學院每年選派骨干教師到國內相關大學和企業進修學習,鼓勵青年教師繼續深造提升學歷,參加各大專業論壇、研討會等。
技術創新、行業變革對影視行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產業融合背景下,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高新技術與影視的融合發展已然被視為下一個行業風口。傳統高校傳媒類專業的應用型改革必須以行業需求為前提,通過產教融合,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之間的有機結合,將影視創作類課程對影視人才的培養提升到社會層面,達成專業與行業接軌,學校與社會共建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武威,楊秀珍,魏茂金.疫情期間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翻轉課堂教學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94-200.
[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OL].中央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2017-12-19.
[3] 周荃,宋西寧,王麗紅,等.產教融合匠造專班校企協同進階育人模式探析[C]//教育:人之為人的生長過程:校長教育思想的凝練與踐履會議論文集. 2022:499-504
[4] 陳曦.基于OBE理念的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探索:以《影視廣告創作》課程教學改革為例[J].科技資訊,2020,18(34):141-143.
[5] 彭志華.以深化產教融合 釋放發展新動力[N].廣西日報,2019-10-29(003).
作者簡介 張淑艷,講師,研究方向:影視產業與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