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外醫學專科大型專著的版權引進和出版具有版稅高、需要龐大的譯者團隊、編校周期長及讀者人群較小等特點。但是,這些看似“費時費力”的專科大型譯著,在國內的醫學圖書出版矩陣和學科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以《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病學教科書(第7版)》為例,分析出版和銷售醫學專科大型專著的特點及難點,闡述引進醫學專科大型專著的意義,提出和總結圖書策劃組稿、翻譯、編輯審校及宣傳營銷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旨在提高國內引入大型醫學圖書的出版效率、優化出版流程、拓展營銷思路,解決外版大型醫學專科圖書“性價比低”的問題,為后續引進更多權威國外大型專著及輸出國內高水平醫學圖書助力,從而提升我國專科臨床醫生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關鍵詞:外版書引進;醫學專科大型專著;組稿翻譯;《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病學教科書(第7版)》
中圖分類號:G232;G23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2-0216-04
在當今的醫學圖書市場中,無論是本版書還是外版書,以診療手冊、口袋工具書為代表的“速查速記”類圖書占據了主要地位,其具有攜帶方便、內容精煉、定價較低等特點,備受讀者的偏愛。相比之下,厚重的大型醫學專著因體量大、定價高而常令人“望而卻步”。
全科醫學大型專著(如《哈里森內科學》《Ferri臨床診療指南》)雖然體量龐大,但引進后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拆分(以專科分冊形式發行銷售)或重組(將原著中相同專科的內容重新組合成相應分冊發行銷售),從而有效分散出版周期長、宣傳壓力大、銷售難度高等問題所帶來的壓力。不同于全科大型專著,由作者策劃的《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病學教科書(第7版)》等醫學專科大型專著在引進后很難對原著進行拆分或重組,此類專科著作的專業性更強,受眾范圍更小,銷售壓力更大。因此,由于其成本高(版稅和翻譯費等)、風險大,出版社在考慮引進醫學專科大型專著時通常慎之又慎。那么,策劃引進外版醫學專科大型專著的意義是什么?在策劃組稿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本文將逐一進行闡述。
(一)豐富和補足國內專科醫學圖書市場
為讀者發掘和提供高品質的圖書是編輯的職責所在。國外許多醫學專科大型專著體現了先進的診療水準及科研水平,編寫風格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全面而詳細地剖析了專科疾病診療相關的內容及研究進展,同時呈現了國外醫學專家的診治思維,學術指導性強,能夠彌補國內經典大型專科著作市場的空缺,或與國內同類型的大型專科著作“取長補短、查缺補漏”[1]。特別是由國外資深出版社或專科權威學會出版社出版且定期再版的大型專著,能夠體現其專業水準和讀者認可程度。引進這類醫學專科大型專著可以讓國內的醫學生、專科醫師了解國際上的診療特點和變化,提升國內診療水平。因此,在考慮引進醫學專科大型專著時,應該優先考慮其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而不是經濟效益。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病學教科書(第7版)》由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公司[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APP;APP是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的分支機構]出版,原著第1版于1988年出版,至今已有30余年的歷史,約每五年再版一次,該書的出版與精神病學科的發展平行,多年來持續更新和改變,是美國精神科執業醫師及高年資精神科住院醫師的重要教學參考書。與國內大多數精神科教科書不同的是,《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病學教科書(第7版)》的編寫特點是以臨床實用為導向,緊貼臨床實用性,介紹各種治療方法并提供具體操作指導。作為精神科大型專著(全書共300余萬字,1000余頁),將該書引進國內能夠與已有的本版精神科教科書和大型專著形成互補的市場結構,使精神科及相關科室醫師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臨床思維更加活躍。
(二)助力優化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
醫學大型專著能夠體現出學科發展的歷史變遷,是學科建設不斷積累和沉淀的結晶,也是培養臨床專科人才的重要工具,這是小體量圖書所無法比擬的。無論是本版大型專著,還是外版大型譯著,編者撰寫或譯者翻譯的過程即記錄和反思的過程。對青年醫師和醫學生來說,仔細研讀這樣的專科大型專著是學習和成長的快捷方式。引進權威機構出版的外版大型專著能夠為國內的讀者提供國外專科的詳細診療方案和規范操作,有利于對不同層次、不同亞專科醫師的培養。同時,通過對比不同版次間的編寫結構及內容變化,以及疾病病種和亞專科設置的調整,能夠知曉國際學科發展動態,從而有助于國內臨床專科的學科建設和發展。
相較于其他臨床學科,我國精神衛生學科起步較晚,且發展相對滯后。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轉變,精神障礙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大眾對精神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也逐年提高,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在此大環境下,學習借鑒國外的規范診療方法和了解國際研究前沿進展是加快學科發展的高效方式,而這正是外版醫學專科大型專著所具有的特點,也是引進《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病學教科書(第7版)》的原因和意義所在。通過該書的版權引進、翻譯及出版發行工作,可以促進國內精神科醫師與國外醫師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加快中國精神病學界的知識更新,促進精神病學本土化診療體系發展。
(三)建立并團結專科編者隊伍
優秀的外版專科大型專著能夠引起國內資深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及興趣。在引進國外大型專著的過程中,可以集結大批優秀的專家和臨床骨干醫師,組建起與原著編者水平相匹配的譯者團隊,形成由不同亞專科人才組成的作者網絡,這將成為日后策劃其他圖書時寶貴的作者資源[2]。以翻譯外版大型專著為起點,通過與譯者團隊的不斷溝通和相互反饋,編輯可以了解專家們對市面上不同類型圖書的評價和意見,洞悉臨床醫師及科研人員的實際需求,從而有助于后續策劃出更貼合我國本土醫療特點的精品圖書,并加強與譯者團隊成員間的出版合作。
筆者借助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的口碑和平臺,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擔任《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病學教科書(第7版)》的主譯,陸林院士在充分評估原著架構和內容后欣然同意組織翻譯,并迅速組建了由專攻精神障礙、兒童精神衛生、睡眠醫學、神經影像學、成癮醫學等精神科不同研究領域的國內頂尖專家學者組成的強大譯者團隊,既保證了翻譯質量和專業性,又有利于出版社精神科作者資源的積累和亞專科作者梯隊的構建。
(四)學習國外優秀圖書的策劃出版經驗
大型醫學專科專著必然有一定的特點,特別是經過了多次再版的大型專著,這說明其被廣泛接受和認可,并已獲得業界和讀者的好評。同時,在每次再版過程中,原著者團隊也會不斷精進編寫質量,提高內容的實用性,更新的思路和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因此,通過與外方出版社的溝通聯系,以及對外版圖書的學習和研究,編輯和作者可以了解并學習參考外版圖書在選題策劃、編寫結構、層級設計及編輯等方面的特色,提升編輯對原創圖書的策劃能力、創新能力和編輯能力,也可以為作者提供更廣闊的寫作思路和更多的編寫范本,激發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其寫作熱情和編寫規范化水平。此外,在學習過程中,編輯也能夠加強與外方出版社版權代理人及作者團隊的聯系,在不斷的合作中獲得外方出版社和合作譯者團隊的認可,從而有望縮短引進版權的周期、優先獲得版權、獲取引進信息或資源,為后續其他優秀外版圖書的引進出版工作打下基礎。
(五)促進國內醫學專著“走出去”
歐美國家醫學(西醫)發展較早,很多醫學專科的學術成果和技術水平領先于我國,加上我國原創醫學圖書缺乏系統性,沒有打造出類似于國外的《坎貝爾骨科手術學》《米勒麻醉學》等具有良好口碑或品牌的醫學圖書系列,因此,在國內目前的醫學類圖書市場,引進品種顯著多于輸出品種。
在引進國外優秀大型專著品種的同時,通過對比不同圖書在海外市場的銷售情況和咨詢外方出版社版權代理人,編輯能夠知曉國外市場的需求、不同讀者群體的閱讀習慣和偏好,在學習借鑒國外優秀圖書的策劃方向、出版特色等方面的同時,找到我國醫學專科領域具備優勢的學科,融合國外策劃出版的思路,促進國內醫學專著的版權輸出,縮小醫學圖書版權貿易逆差[3]。
(一)譯者團隊的建立及合理的任務分配
翻譯是決定外版譯著質量的關鍵,建立優秀的譯者團隊對于保障翻譯質量至關重要,外版醫學專科大型專著的翻譯工作更是如此。
在確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病學教科書(第7版)》的主譯后,遵循“專業水平過硬+中英文語言功底強+具備豐富翻譯經驗”的原則,筆者協助陸林院士組建了由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浙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等多家醫院的20余位主任醫師組成的翻譯團隊。同時,本著“術業有專攻”的準則,根據目錄內容設置分配相應章節的譯者,盡量選擇主要研究方向為該領域且具有豐富翻譯經驗的專科高年資醫師進行翻譯(每位譯者負責翻譯不超過兩章的內容),并安排交叉互審環節,在譯者完成翻譯工作后由同領域的另一位專家進行同行互審,確保譯文的準確性和流暢性。此外,搭建“少而精”的譯者網絡,避免因為參與人員繁雜(每章多位負責的譯者或多位審校者)、層次差異大(住院醫師至主任醫師負責相同的工作)而出現統稿困難。
為了整體出版流程能夠有序進行,主譯還邀請了6位精神科青年學者作為學術秘書,每位學術秘書負責5~8章(全書共44章),其主要職責包括:一是根據任務分配,按規劃的時間節點收齊翻譯初稿;二是聯系審校者,將翻譯初稿發至審校者審校;三是將審校后的稿件返回至譯者進行二次修改;四是譯者修回后,審核譯者是否解決了審校者提出的問題,通讀所負責的章節;五是將譯者修改后的稿件整理打包發至責任編輯;六是與譯者團隊及編輯對接,及時向譯者、審校者、主編或責任編輯反饋問題;七是跟進翻譯進度,督促專家們按時完成各環節相應的翻譯任務或收集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二)嚴格把控翻譯進度
醫學專科大型譯著的體量和翻譯規模龐大,且譯者團隊成員均是來自一線的臨床高年資醫師及科研工作者,雖然翻譯外版書對他們來說并非艱巨的任務,但是他們的日常工作非常繁忙,精心翻譯、審定譯文并仔細斟酌語句是費心費力之事,難免產生拖延心理,導致翻譯進度參差不齊,交稿時間相差甚遠。因此,在對翻譯任務進行合理分配的基礎上,嚴格把控翻譯進度同樣重要。
對大型譯著,作者的經驗是在翻譯工作開始之前召開組稿會,參與翻譯工作的專家均需要參會。在組稿會上,應明確出版流程及每個環節的時間節點,并使每位譯者和審校者明確自己負責章節對應的學術秘書,如果在翻譯審校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或時間確實難以保證和協調,應及時與學術秘書取得聯系,由主譯決定更換譯者或適當延后截止時間。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病學教科書(第7版)》計劃的翻譯初稿交稿時間為組稿會后的6~8個月,交叉互審、譯者修改稿件和主譯通讀的時間均為1個月,交付出版社“齊、清、定”稿件的周期約為1年。學術秘書嚴格按照計劃時間提前詢問翻譯進度并定期反饋給責任編輯(見上表),從而保障翻譯流程順序遞進,最終按規劃時間出版發行。
(三)非首版譯著可能出現的版權問題
在召開組稿會前,責任編輯應充分了解大型譯著前幾版次的出版和引進情況。若為同一出版社連版引進,且譯者團隊及各章負責的譯者相同,則可以在上一版的基礎上修改新版原著中刪減或增加的內容,并潤色原著中未改動的既往翻譯的譯文。若新版原著的引進出版社不同或譯者團隊已進行重建或部分調整,則應警惕版權問題,主譯在確定各章譯者及審校者后,責任編輯應仔細核對上一版譯著的譯者名單,在組稿會上向譯者強調版權問題。譯者若未參與上一版相同章節的翻譯工作,則不可照抄或大量借鑒上一版的相應內容,或者僅稍作修改后即交稿。在后續的編輯加工和校對過程中,編輯也應注意審核,及時發現問題,避免出現版權糾紛。
《精神病學教科書(第5版)》由張明園和肖澤萍擔任主譯,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出版,譯者團隊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市虹口區精神衛生中心、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和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的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組成,審校者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等多家醫院和大學的專家教授們組成。《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病學教科書(第7版)》的主譯對譯者團隊進行了重組,與上一版中文版的譯者沒有重疊,因此,筆者在組稿會上著重強調了翻譯過程中可能涉及的版權問題,同時請審校者、學術秘書及主譯注意核對稿件是否與第5版中文版譯著有較多雷同之處,若存在大段相同表述,則需要譯者重新翻譯。
(四)適當使用“譯者注”
譯者注,即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以注釋的形式標注對原著譯文的補充說明,包括定義補充(前文未解釋定義)、信息勘誤和中外差異點等。在翻譯醫學專科大型專著時應適當使用譯者注,以增強圖書在我國臨床實際工作中的適用性。
第一,雖然國外權威專科大型專著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實用性和指導性,但由于人群特點、實際醫療條件等因素,中外臨床診療存在一定差異,譯者在翻譯原著的過程中,應著重注意原著中列出的藥物劑量、實驗室檢查正常值范圍(數量單位是否為我國臨床通用單位,必要時應進行單位轉換,避免臨床醫生混淆或誤用)等是否符合我國指南或臨床實踐,若存在差異,可通過“譯者注”的形式標于正文中。
第二,大型專著的編寫任務重、審校難度大,外版大型專著也是如此。因此,大型原著中常會出現一些細小但嚴重的錯誤,如數量單位錯誤或丟失、句意顛倒(原文句中丟失“not”)或數據錯誤(少或多“0”)等,此時就需要譯者克服機械翻譯的習慣,警惕原著中的錯誤,在翻譯時注意對比臨床實踐,可直接改正原著錯誤,若需要說明,可使用譯者注。
第三,譯者注的另一個作用是對原著提出的概念、歷史或方法進行簡短的補充說明,在與正文沒有重復的前提下,這有助于讀者更直觀、更完善地了解相關知識點。例如,《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病學教科書(第7版)》中,譯者在首次出現“星狀神經節阻滯”處標注譯者注,簡要解釋了其原理和操作方法。
(五)翻譯規范及術語前后一致
建立統一的體例規范對大型譯著十分重要,其不僅能夠減少后期編輯加工的工作量,而且有利于保證整體風格的前后一致[4]。
在啟動《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精神病學教科書(第7版)》的翻譯工作前,筆者制定了詳細的“翻譯體例規范”并向譯者提供了樣章作為參考,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圖內文字和表格的翻譯方式;二是圖號和表號在正文中的標注形式;三是參考文獻在正文中的呈現形式(隨原文);四是譯者及審校者姓名;五是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如上角和下角、半角和全角;六是首次出現醫學名詞時全稱和縮寫的書寫方式;七是藥品名稱的規范使用,即使用藥品的通用名,而不使用商品名或別名。此外,強調使用“術語在線”網站,使用規范術語并全書統一,同時請各級參與者重點審查前后體例和術語一致。
責任編輯需要向各個環節的參與作者(主譯、譯者、審校者和學術秘書)說明和強調術語前后統一及翻譯風格一致的重要性。首先,英文表述不同但中文屬于同一術語的名詞,例如,英文為“glial cell”“neuroglial cell”“neurogliocyte”時,中文翻譯對應的術語均為“神經膠質細胞”,譯者應注意甄別并選擇國內臨床較為常用的一個術語,必要時應單獨整理出術語表,以便后續章節的譯者查詢和統一。其次,每位譯者均有自身的語言表述習慣,對于科技類大型學術專著,應盡量使各個章節的譯文表述風格一致,避免個別章節表述過于口語化或文學化。
(一)譯者協助營銷
國外大型醫學專科專著的定價高、專業性強,讀者范圍較窄,如果僅通過出版社的宣傳和推廣,往往缺乏針對性,不能精準投放到目標讀者群體,營銷效率低、收益差。
大型醫學引進版圖書的主譯和譯者團隊通常在相應專科領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責任編輯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譯者專家們的社會關系,向主譯及譯者提出可能的營銷方案,如學術會議簽售、醫療專業平臺或網站推廣、譯者微博發布書訊等,使主譯及譯者充分了解其對大型醫學引進版圖書的重要推進作用,從而選擇適當的營銷策略幫助出版社宣傳,讓更多相關領域的同行知曉圖書的出版信息和主要內容,發現潛在的讀者人群和具備購買力的機構及組織。
(二)拓展宣傳和銷售渠道
網絡營銷已成為國內常規的宣傳和銷售渠道。微信公眾號、訂閱號或視頻號推送圖書簡要信息聯合官方微店銷售是當前重要的銷售渠道[5-6]。通過微信公眾號,讀者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新書信息及主要內容,并在鏈接內即可點擊二維碼進入出版社官方微店進行購買,無須經過其他中間環節。同時,出版社也可以根據作者的點擊量和購買情況適當調整宣傳力度、優化推文內容及調整推送頻率,有效增強用戶黏性,使大型專科圖書的宣傳更有針對性。此外,也可爭取機會在學術會議、學會活動、醫院成果展中設置宣傳銷售環節,如新書發布會、限額送書、現場售書及易拉寶宣傳等,盡可能拓展大型醫學專著的銷售渠道。
醫學是迅速發展的科學,版權貿易是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對標國際診療規范的重要途徑。高質量的醫學專科大型專著具有架構完善、編者權威、涵蓋范圍廣和內容翔實等特點,對國內人才培養和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其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遠遠超過經濟價值。
在謹慎評估全文內容及原著書寫特色的基礎上,策劃引進優秀醫學專科大型專著、組建同等水平的專科譯者團隊、高效且保證質量地完成翻譯工作、積極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推廣營銷,有助于國內專科醫療水平的提升,同時激發國內專家作者的主觀能動性,編寫出更多優秀的本土原創醫學圖書,造福更多的醫療工作者和患者。
參考文獻:
[1] 楊定安.引進版圖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J].出版廣角,2017(17):12-14.
[2] 劉燕,藥蓉.關于醫學圖書版權引進的幾點思考[J].現代出版,2014(5):55-56.
[3] 黃國香.對醫學專著圖書版權貿易的幾點思考[J].傳播與版權,2015(1):174-175.
[4] 梁健.大型引進版圖書項目運作經驗初探:以《人類文明史》項目為例[J].出版參考,2017(8):47-49.
[5] 王智敏.連版大型引進版醫學圖書的策劃和營銷:以《米勒麻醉學》為例[J].出版廣角,2022(6):64-67.
[6] 王智敏.大型醫學引進版圖書的策劃與營銷:以《皮膚病學》為例[J].現代出版,2013(6):48-49.
作者簡介 梁潔,編輯,研究方向:醫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