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是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決定了音樂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習和掌握不同的節奏形式和節拍組合,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然而,目前小學音樂課堂中的節奏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本文對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的培養策略相關內容展開研究。
1 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訓練的意義
1.1 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
在音樂新體系的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提出了相應的目標和要求,從傳統的基礎樂理教學目標逐漸轉變為如今的加強學生藝術欣賞水平、提升音樂基本技能等。節奏作為一項最簡便、最基礎的音樂技能,重視節奏訓練并通過多種渠道實施,能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音樂作品,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1.2 有助于提高學生音樂感知力
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教師只是片面地對學生實施歌曲的演唱和基礎知識的教學,不僅教學內容片面、教學方式單一,且教學過程還稍顯抽象。將節奏訓練運用于小學音樂教育中,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在歡快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通過游戲、律動等形式,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1.3 有助于增強音樂記憶力
樂譜是音樂的重要體現形式,也是音樂學習的主要基礎。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要對樂譜有良好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表現音樂作品。但是樂譜的記憶難度較大,將節奏訓練融入其中,就能大幅提升學生的音樂記憶力,通過肢體等方式的律動記憶,優化記憶效果,達到想象力、創造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
2 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培養的原則
2.1 漸進性
節奏感的培養應該從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節奏。逐步提高節奏的復雜度,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扎實的節奏感。
2.2 循序漸進
教學應該按照節奏知識的邏輯順序進行布置,確保學生能夠有序地掌握各個節奏元素。每個學習環節都應該是前一環節的延伸和拓展,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
2.3 實踐性
節奏感的培養應該注重實踐應用,讓學生在實際音樂中運用節奏知識。通過演奏樂器、唱歌或跳舞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節奏的重要性和美妙之處。
2.4 多樣性
教學應該采用多種形式和方式來培養節奏感。例如,利用節奏游戲、節奏練習和節奏訓練等活動,讓學生通過互動和合作來感知和掌握節奏。
2.5 鼓勵創造
教學應該鼓勵學生創造和表達自己的節奏感。通過創作音樂、編排舞蹈等活動,讓學生將自己對節奏的理解和感受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和表現力。
2.6 耐心指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耐心指導學生,給予及時的反饋和幫助。對于學生的錯誤和困惑,教師應該提供具體的指導和糾正,幫助學生逐步改進和提高節奏感。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節奏感的原則包括漸進性、循序漸進、實踐性、多樣性、鼓勵創造和耐心指導。通過遵循這些原則,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提高他們在音樂表演和創作中的表現水平。
3 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的培養策略
3.1 樂器擊打法
樂器擊打是展現音樂節奏的有效途徑之一,教師可以借助豐富多樣的樂器,結合小學生的音樂基礎能力,通過樂器擊打的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一方面,教師要向學生展示各個樂器的名稱和擊打音色,使學生掌握基礎的樂器演奏知識,了解其應用本質。另一方面,將樂器和節奏進而有機融合,借助樂器將不同的節奏擊打出來,也能增強學生的節奏感,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更自主地參與其中。例如,教師可以從簡單的鈴鼓、三角鐵、砂槌開始,邀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并讓學生根據教師的節奏口令,一一呈現出來,在節奏中做好緩急設置,不斷強化節奏訓練效果。
3.2 聲勢律動法
聲勢和律動從概念上看,其主要是節奏感和表現力的兩種不同形式。其中聲勢就是指發出聲音,以此組成不同的節奏,如身體打擊樂(拍手、拍腿)和嗓音打擊樂(口技)。律動主要是指有節奏的跳動等,按照節奏通過身體的方式表達舞動,這也是音樂作品最具有標志性的地方。基于此,將聲勢律動法融入小學音樂節奏教學中,不僅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小學生更容易接受和表達。教師可以先從律動著手,為學生播放不同的音樂,邀請學生根據音樂表達自己的肢體節奏,然后再逐步引入聲勢節奏教學,讓學生能更自然地掌握整個音樂作品的節奏特點。在設計律動聲勢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動作不宜過難,可以采用相對簡單但是需要高質量完成的動作,如通過跑、走、蹲、跳等大肢運動體會節奏的長短、疏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教師還應當有側重點地進行訓練,如一、二年級的律動可以發揮想象和創意,自由實施;三、四年級的律動要強調準確性;五、六年級的律動要凸顯精細和音樂本體內涵。由此,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開展聲勢律動教學,全方位地鍛煉學生的音樂思維和肢體語言。
3.3 利用游戲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節奏感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利用游戲是培養學生良好音樂節奏感的一種有效策略。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音樂游戲,讓學生在玩耍中感受音樂的節奏。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打拍子、拍手、踩腳等方式來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進行身體動作,讓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感受和把握節奏的變化和規律。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樂理游戲,讓學生通過游戲來學習和熟悉音樂的節奏表現手段。在教導《沒有祖國哪會有我》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這首歌的樂譜填空、打節奏游戲等,讓學生在游戲中積極參與,通過操作樂譜和打擊樂器等方式來感受和理解音樂的節奏。通過這些游戲,學生可以增強對節奏的感知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參與度[1]。
3.4 借助肢體動作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節奏感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節奏感是非常重要的。借助肢體動作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樂的節奏。首先,老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易學的肢體動作,讓學生模仿并跟隨節奏。例如,通過拍手、敲擊桌子或者踩腳步等動作,讓學生按照音樂的節奏進行動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通過肢體感知節奏的強弱和速度變化,還能夠鍛煉手腳協調能力,增強動作與音樂節奏的聯系。其次,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肢體動作表達音樂中的延長和縮短音符。在學習《野兔餓了》這首歌時,就可以用雙手表示長音符,讓學生慢慢平移雙手,表示音符的延長;用單手表示短音符,讓學生快速揮動手臂,表示音符的縮短。在《野兔餓了》這首歌中進行訓練,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音符的時長,并能夠準確地表達音樂的節奏。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位學生擔任“指揮”,其他組員根據他的指令進行肢體動作。指揮可以通過手勢、頭部動作或者身體的移動來表達節奏,其他學生則需要根據指揮的動作進行相應的肢體反應。這樣的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和興趣,幫助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音樂的節奏[2]。
3.5 加強“聽力”訓練,培養學生節奏感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聽”是最基礎的學習內容,因為“聽”是學的基礎,學生想要實現優美的唱,就必須具備良好的“聽”的能力,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聽”的能力是非常關鍵的教學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保證學生能“聽”,還要保證他們會“聽”,讓“聽”成為他們進入音樂藝術的敲門磚,為他們的音樂素養構成打下良好的基礎。節奏感作為音樂教學中最基礎的內容,其與其他知識一樣,也可以從“聽”環節的教學角度入手展開教學。例如教學《茉莉花》這首歌曲時,可以先讓學生聽女子十二樂坊《茉莉花》,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歌曲中出現的樂器:古箏、揚琴、琵琶、二胡、竹笛、簫、葫蘆絲、獨弦琴等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在學唱這首歌曲時,再讓學生聽音頻,感受歌曲主旋律。同時提出問題:這首歌曲的主旋律一直都在第一聲部出現嗎?啟發學生聽音樂,辨識旋律和節奏。如此一來,讓學生在對比聽力訓練中感受節奏和旋律的變化,潛移默化地培養起良好的節奏感。
3.6 應用大自然的節奏,強化學生音樂節奏感
在自然界中,音樂節奏無處不在。大自然中沒有節奏會讓萬物失衡,自然中有聲及無聲的節奏均為神奇美妙的。比如生靈呼吸、規律作息、潮起潮落、風雨雷電、鳥鳴蛙叫等自然節奏,學生只要仔細感知就可以感知到大自然的節奏。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感知周圍的聲音,讓學生收集整理不同類型的自然節奏。如人類行走這個動作就是正常人體每天都表現出的基本及富有節奏的本能動作,兩腳在行走的時候左右腳均發生有規律的動態聲響,這屬于音樂中最基本的節奏形態。對于這樣的節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主動表演,具體可采取拍手的形式、用口發出響聲、用物體敲打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表演。這樣的節奏都是學生容易感受及表達的。在音樂教學過程,教師引導學生以集體動口及動手的方式邊唱邊跳,直到學生心中有數,掌握基本的動作規范。
3.7 差異化教學的實施
3.7.1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音樂能力水平進行分層教學
通過對學生進行音樂能力測試或觀察評估,將他們分為不同的能力組,然后為每個組別設計相應難度的節奏訓練任務。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提供更高難度的訓練內容,如更復雜的節奏模式或即興演奏的要求;而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可以從簡單的節奏開始,逐步引導他們理解和掌握。
3.7.2 教師可以采用個別指導的方式
通過與學生一對一的交流和輔導,教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困難,根據學生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支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提高節奏訓練的效果。
3.7.3 教師還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內成員之間相互合作,互相學習和支持。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讓能力較強的學生在解答問題或示范演奏時幫助能力較弱的學生,從而達到知識共享和相互提升的效果[3]。
4 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節奏感是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重點,對學生節奏感進行培養可以更加全面地提升小學生的素質。通過對小學生音樂節奏感發展特點進行觀察,是探索節奏感培養的有效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尋找、利用課堂小游戲、樂器演奏、身體律動等方法,增強節奏訓練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熱情。
引用
[1] 楊彥軍.淺析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的培養[J].家長,2023 (8):139-141.
[2] 楊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節奏感的探討[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2(6):144-146.
[3] 袁聰.學生音律感和節奏感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培養策略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9):91-93.
作者簡介:張芳芳(1990—),女,山東聊城人,本科,二級中小學教師,就職于聊城市東昌府區濱河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