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 要:美育即審美的教育,更是滋潤心靈的教育。在新時代美育改革的背景下,把美育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面向全體學生,逐漸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活力是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更深層的研究方向?!蛾P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圍繞學科育人、教學育人、課程育人三個層面進行了小學音樂美育教學實踐的研究。文章以四年級唱歌課《太陽出來喜洋洋》為例,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從歌曲延伸出的內涵,挖掘感受地域文化美、音樂元素美和文化價值美,以民族音樂文化山歌的感知為教學探討主題,用創造性的學習思維方式以歌育人、以創啟心,逐步形成對學生審美教育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完成美育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美育改革;小學音樂課堂;音樂元素;文化價值
一、研究背景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豐富內心和情感的重要途徑。隨著當前美育教育改革的深化,音樂教師更加注重在音樂教學中滲透美的體驗、感知、欣賞和歌唱,使學生實現對美的理解和認可。音樂課堂的教育目標就是一種精神、情感的美的藝術表達,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途徑,以培養出具有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情趣的全面發展的人。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正確方向、堅持面向全體、堅持改革創新。義務教育階段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針對上述意見,教育工作者需要打破以往的思維定式:傳統的美育觀,如“美育的德育化”傾向,關注美育的德育實效超越了關注美育自身特有的情感體驗,將美育看作實現某種道德倫理的工具;“美育的技能化”傾向將美育等同于藝術教學,且將藝術教學窄化為藝術知識技能的掌握,藝術審美體驗被枯燥的知識學習與乏味的技能訓練所取代;“美育的灌輸化”傾向忽視了學生主體的情感體驗,以及美育自身的感性和規定性,將美育的過程等同于傳統的純理性認知過程,且此過程中更多的是教師的單向規定。
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關注美育的本體內涵,強調美育實施的過程,注重創新意識的開發,用美育育人的觀念指導音樂教學,真正用音樂打開人的心扉,以美育人,美美與共。
“以歌育人、以創啟心”是小學音樂四年級唱歌課《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教育觀念,也是美育育人的重要目標。以一首山歌體裁的歌曲進行綜合性的學習實踐活動,通過聽、唱、想、創四個教學層面展開對歌曲人文內涵的感受、體驗、理解、認同,這是小學音樂學習階段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度學習,讓學生的思維在“唱出山歌的豪邁自由”問題鏈的引領下層層深入,從學到思清晰呈現學習進階,在歌曲中學習抗戰年代的人們勇于面對生活的坎坷艱辛、堅韌不拔、負重前行,學生從而逐步形成一種樂觀積極、斗志昂揚的中華傳統優秀品質。
二、美育改革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策略
基于對本節課提出的“以歌育人、以創啟心”教育觀念,在美育改革的背景下,本研究從優化課堂學習過程,圍繞解讀教材,著力挖掘音樂本體,理解歌曲內涵之美;創設情境,立足體驗感知,塑造音樂形象之美;教學主線圍繞交流想象,探索歌曲人文之美;啟發創造,自主討論歌唱情感,激發課堂活力之美;以學定教,養成學習方法,獲取心靈品質之美這五個方面進行了小學音樂美育創新課堂教學研究。
(一)解讀教材,著力挖掘音樂本體,理解歌曲內涵之美
立足育人功能的教材解讀,是對音樂本質從里至外、從淺至深立體地進行分析,以獲取更高階、更全面的情感體驗。本節課從音樂知識的層面、美育內涵的層面解讀兩個方面著手。音樂知識解讀是對作品音樂要素知識性層面的分析,即準確找到音樂作品中作曲家的創作手法;美育內涵解讀則是對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進行分析理解,挖掘其作品創作背景和隱含的人文內涵,讓靜態的教材具有動態的人文思想。
《太陽出來喜洋洋》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巴渝民歌。從音樂知識解讀上分析:這首歌曲四二拍,商調式,一段體,帶有山歌“啰兒調”的風格特點;情緒高亢熱烈,表現了重慶人豪爽的性格;旋律清新、質樸、高亢,與重慶地方方言的音調緊密聯系;切分節奏和裝飾音的運用凸顯了山歌的音樂特點,歌曲的歌詞簡潔、明朗,句尾用到了“啷啷扯匡扯”,模擬鑼鼓等打擊樂器發出的聲音,營造了一幅歡樂熱鬧的勞動場面,表達了人們在明媚的太陽下辛勤耕作的愉快心情。
從美育內涵解讀上分析:本首歌以山歌“啰兒調”作為問題主線,通過對歌曲所在地域文化、創作年代以及文化教育價值的挖掘,了解到歌曲創作于抗戰年代,歌曲的情感共鳴給當時在困苦中的人們帶來勝利的希望,是“啰兒調”山歌的代表作品,200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經典民歌”。歌曲飽含著一種堅韌不拔、鏗鏘有力的民族優秀品質,歌曲的文化價值引領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增強了文化自信,對小學生具有深遠的教育影響。
(二)創設情境,立足體驗感知,塑造音樂形象之美
情境的創設是真實且有層次的?!八囆g形式就是訴諸感觀的形象”。在一首音樂作品里,從本身存在狀態的聲音形象、聽辨到感性反映形式的聽覺形象,再到內容范疇的想象形象,這也應該是音樂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情境的真實創設能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發展,逐步將學習推向高潮。
結合這首歌曲,教師可以始終圍繞“啰兒調”山歌的情境展開教學。情境一:創設聽山歌的情境。教師以“啰兒調”的原生態方言曲調進行開課,將課堂的核心主題聚焦在“唱山歌”的情境中;情境二:創設讀山歌的情境。從歌曲的首唱人范唱聆聽到歌詞的朗讀,體驗歌曲具有的山歌風格的特點;情境三:創設唱山歌的情境。啟發學生用自己的演唱方法表現出對山歌自由樂觀風格的理解;情境四:創設編山歌的情境。對歌曲進行二次處理,以獲取對山歌風格更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創設情境,立足這首具有山歌風格歌曲的音樂形象美,從音樂審美的角度將音樂形象貫穿于整堂課的教學中。
(三)教學主線圍繞交流想象,探索歌曲人文之美
音樂所蘊含的人文美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之一,每一首作品都有立德樹人的功能,都蘊含著相應的思想、文化、理念表達。對此教師需要在每一節課中,結合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發現人文之美、感受人文之美;在探索途徑上,應注重交流想象的方式,達成師生間的理解共識。
巴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創作于抗戰時期,教師以“啰兒調”山歌為核心主線,通過范唱山歌、聆聽首唱者的音頻、觀察歌詞特點、體驗山歌唱法等教學手段,在山歌情境中用歌聲、語言表達對音樂的理解,想象上山砍柴的勞動場面,感知歌曲在抗戰年代傳遞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對歌曲的人文內涵表示理解和認同。
(四)啟發創造,自主討論歌唱情感,激發課堂活力之美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強調,“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于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由此可見,創造力是新時代人才的必備能力,是增強音樂體驗、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創新意識的培養應滲透到每一堂課中,不脫離課堂的核心問題鏈,要極大開放課堂的自主空間,以提供主動學習的平臺。音樂課堂中的創造性學習,從低段到高段,有著循序漸進的過程方法,從簡單改變節奏節拍,到進行簡短的旋律創作,再到改編某些構成音樂旋律的音樂表現要素,不斷的音樂編創實踐活動激發了課堂活力。
歌曲所包含的知識技能、情感表現和人文價值都是美育育人的實施過程?;凇耙愿栌?、以創啟心”的觀念,本節課的“創”源于學生對山歌的體驗、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對歌曲的情感表現進行自主討論,用改變速度或二聲部填充的方式,表達不同的意境,傳遞不同的情感;在編創的差異中,碰撞出新的審美載體,讓編創的樂趣啟發課堂的每一個學生,讓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五)以學定教,養成學習方法,獲取心靈品質之美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學內容逐漸向素質化教育轉變,圍繞新課程提出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師應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習得,倡導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讓學習真正發生,以“學到什么”作為教學和學習的內容,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獲得音樂能力的情緒體驗,刺激學生持續且終身地對音樂學習保持興趣,用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每一個音樂作品,獲取作品的品質之美。
以本節課為例,展開音樂教學研究,步驟一:更新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堅持以適應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將課堂重心放在學生的體驗、技能、方法等獲得上;步驟二: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學習獲得進行梳理,制訂學習目標和方法策略,形成階段性、漸進式的發展路徑;步驟三:及時有效地評價課堂。利用個體抽唱、小組合作、分組展示等多種課堂評價方式,及時展開對學習效果的反思,有效調整學習方法。以學定教,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養成,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以美育育人目標為旨,培養出一批批具有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少年。
三、美育改革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策略實施成效
(一)獲得對世界經典民歌的價值認同
通過聽、唱、想、練、創,從淺至深、從點到面地對歌曲的深度學習實踐活動,學生能自信大膽地表現歌曲情感,能表達自己對經典民歌的初步理解。
(二)獲得對山歌風格的初步感知
山歌作為中國民歌的基本體裁之一,蘊藏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但對城市里的學生而言,這是一種距離生活學習較遠的音樂場景。通過對歌詞的解讀、對元素的分析、對首唱人范唱的聆聽及個性化表現等,學生將山歌這種體裁風格的初步感知建立在認知基礎上。
(三)獲得唱歌課的學習能力
學生在唱歌能力“唱會歌—唱好歌—會唱歌”的發展目標中,遵循課堂適度留白的原則,將探尋世界經典民歌的價值空間留白;將多角度表現奔放山歌的情感空間留白;將自主編創豐富情感體驗的空間留白。學生通過課堂留白空間充分表現了自己的演唱水平,反思歌唱方法,獲得更多主動學習的動力。
(四)獲得團隊協作的音樂創造能力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小組協作能迸發出新的編創靈感。本節課基于四年級學生對“啰兒調”山歌的感知,通過小組協作發展了音樂創造能力。學生在他人與自我的思考中,積極踴躍地表現編創的速度和二聲部,并說出編創理由,潤物無聲地用創造能力啟發了心智。
(五)獲得中華優秀品質的傳承使命
歌曲傳播的積極樂觀、堅韌不拔的民族性格,值得學生的深思和弘揚。學生通過整堂課的學習活動,能表達自己對經典民歌的理解,在課堂上體現了自己作為一名中華少年應具有的責任感、使命感。
四、美育探討
(一)“立美”教育——以歌育人的探討
建立對美的渴望、美的認同,保持審美的喜悅感,培養美的欣賞者和接受者,在一定積累上達到美的創造,這是美育教育的全過程。教師以一首歌曲為例開展音樂實踐活動,使學生產生了對經典作品審美的渴望、對文化審美的理解、對人文價值審美的認同;審美的過程中,教師堅持學科育人的根本任務,學生始終保持樂學的態度探究音樂的本質。在“立美”的教育過程中,塑造了學生的品質美、心靈美。
(二)“被審美”教育——以創啟心的探討
“被審美”源于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是一種健康的心理需求。課堂需要這種“被審美”的本源動力,改變一直以來的被動欣賞、被動歌唱、被動審美的局面,不斷完善審美的全過程。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用創造性學習能力滿足了“被審美”的需求,將課堂旁觀者的心態轉變為課堂的主人,在獲取自信的同時不斷提升了創新意識,啟迪了心智,充分發揮了美育育人功能。
總之,美育改革下的小學音樂課堂研究,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堅持正確方向,面向全體、堅持改革創新,以學生發展為主要目標,以歌育人、以創啟心,在培養中華優秀少年的路上勇往直前。
參考文獻:
[1]林燕娜. 聚焦學科融合實現以美育人:基于立德樹人視域下小學音樂和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的思考[J]. 新教師,2023(09):80-81.
[2]陸露. 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育與美育結合路徑[J]. 家長,2023(17):135-137.
[3]周也琳. 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育與美育的有效結合探究[J]. 求知導刊,2023(16):128-130.
(責任編輯:鄭?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