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沁怡 李臘梅 張談捷 梁秀華
摘 要 基于我國茶產業數字化發展現狀,分析目前我國茶產業數字化發展面臨的數字基礎設施薄弱、技術應用能力不足、茶產業鏈融合水平低、產業內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并展望了今后我國茶產業數字化發展的方向,如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夯實基礎;以政府扶持為主導,指明方向;以標準化管理為前提,保障安全;以人才培養為契機,深挖潛力;以產業融合為嵌套,推動發展。
關鍵詞 茶產業;數字化;展望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4.040
數字化是指將信息、數據、資源及過程轉換為數字形式,以便在計算機系統或數字環境中進行存儲、處理、傳輸的過程。數字經濟是指以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為基礎,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手段進行生產、交流、交易及創新的經濟活動,是目前互聯網時代下的產物[1]。我國具有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以及悠久的茶文化傳統,茶產業一直是我國農業的歷史經典產業和農民的致富產業。然而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其他國家新興茶葉產區的崛起,我國茶產業面臨競爭激烈、轉型升級等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因此,為了適應時代的需求,利用數字經濟為茶產業賦能已經成為推動我國茶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1 我國茶產業數字化現狀
1.1 我國茶產業現狀
一直以來,我國茶葉種植面積、茶葉產量都穩居世界前列。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茶園面積約333.03萬hm2,其中開采茶園面積約302.66萬hm2,全國茶葉總產量318.1萬t,總產值
3 180.68億元。全國涉茶從業人員約7 000萬人,消費群體4.9億人[2]。
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中國茶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建議(2021—2025)》中提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同時隨著信息基礎設施持續升級、5G等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突破,信息通信技術與茶產業加速融合,數字經濟對茶葉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仍將進一步拓展。然而,目前我國茶產業仍存在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調、科技轉化率低、產業鏈條延伸不充分等問題,制約著我國茶產業的發展。對此,要以茶葉質量為本,加快建設茶產業互聯網平臺,推進茶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在此背景下,我國茶產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字經濟物質基礎。茶產業全鏈條包括茶葉的種植和生產加工,以及茶葉產品的銷售,橫跨一二三產業。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考察時曾多次強調,做好“三茶”統籌,讓茶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因此,在茶產業中進行數字化改革是推動我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1.2 我國茶葉生產加工數字化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茶產業數字化轉型上也做出了很多嘗試,數字化已經運用在茶葉的種植、采摘乃至加工等環節,如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安溪縣、安徽省黃山市等重點茶產區,已經陸續通過采集、分析衛星遙感數據、茶青交易、茶葉流通數據,初步構建“茶產業大腦”,應用物聯網、自動化設備,實現茶園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細化[3]。例如,使用無人機進行遙感監測和土壤分析,提高茶樹生長環境的管理效果。連續化、標準化加工生產線也正向數字化作業邁進,以數字化驅動茶產業發展。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始鼓勵創建“數字茶園”,如浙江省已經在杭州、湖州、金華、紹興等多市建立了智慧數字茶園;紹興市新昌縣的“新昌茶衛士”應用成功上架“浙江茶產業大腦”,在浙江省11個市76個縣內逐步推廣使用,為全省乃至全國茶園病蟲害數字化診斷和防治提供有效幫助[4]。福建省福安市在多個茶場基地中進行了數字化投入;四川省雅安市建設了“京東農場”數字化茶園等;云南省108個縣(市、區)通過將數字化應用到茶產業種植、采摘、加工中,提高了茶葉的生產效率和茶葉質量[3]。
1.3 我國茶葉銷售數字化現狀
從銷售渠道來看,茶葉作為一款體驗型商品,傳統的銷售途徑有專業交易市場、茶葉專賣店及各大商場、超市,但線上交易已經成為目前我國茶葉流通最強有力的補充。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估算,2022年我國茶葉線上交易總額已經突破330億元,近3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2]。浙江省通過推進茶產業大腦建設,開發“浙茶香”系列應用場景,打造“浙農碼”信息聚合,消費者掃碼即可獲得完整的售賣主體畫像,一碼包含茶園環境、加工流程及產品流通的全鏈條信息,確保消費者能買到正宗的產品[4]。
2 我國茶產業數字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各地數字化轉型的初步探索,茶產業的數字化賦能不僅能從種植生產環節準確把控茶葉生產加工流程的各項數據、提高茶葉質量,更能從銷售環節疏通茶葉的流通渠道。但從目前的整體狀況來看,我國茶產業仍處于數字化轉型初步階段,數字經濟發展潛力遠未得到釋放,整個茶產業的數字化水平仍遠遠落后于當前我國整體的數字化水平,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阻礙和問題[5]。
2.1 數字基礎設施薄弱
茶園通常地處高山丘陵,周邊的水電網并不通達,尤其是偏遠地區、山區、海島等地,仍存在與數字化、信息化匹配的配套硬件設施不夠完善的問題[1,6]。部分地區規模相對較大、集中連片的茶基地不多,規模小而分散,且處于山地的居多,茶葉耕整地環節、修剪環節及采摘過程對于勞動力的依賴程度高,機械化水平不高,農機裝備的智能化程度更是有待提高[6]。數字化轉型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撐,茶產業可能面臨數據收集、存儲、管理等方面的挑戰。
2.2 技術應用能力不足
目前,我國對茶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創新和投入較少,茶葉生產加工自動化生產線初步實現了加工數字化,尚未完全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部分茶葉加工生產線缺乏在線檢測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應用,進而難以有效應用新技術和工具。同時,在數據挖掘和利用上面,由于涉及機械、物理、數據分析、計算機、自動化等多項學科,需要復合型人才的加入和研究投入。研發企業及相關專業研發技術人員的匱乏,也直接影響茶葉加工數字化、智能化創新和裝備的升級換代[7]。茶企業可能缺乏有關數字化技術的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即使能收集到氣象、土壤等數據,也難以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和應用。
2.3 茶產業鏈融合水平低
茶產業涉及生產、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要發揮數字化轉型的協同效應,需要各個環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連通。而目前,茶葉種植和加工的供應鏈模式較為分散,生產經營模式中家庭作坊的比重較大,茶資源的整合程度較低,生產供應鏈業態不夠清晰,茶葉供應受多種因素影響不穩定。多地茶產業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水平較低,如旅游業發展對茶產業的帶動性不強,與茶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鏈條的融合性不強,在實際中往往各自運營。
2.4 產業內發展不平衡
數字化發展初期需要建設相關硬件設施,如各類傳感器、管道等,需要大量的投入,加之茶葉生產經營成本較高、回報周期長,這對于中小微茶企來說存在一定的負擔[6,8]。投入和資源有限,易形成數字鴻溝,削弱中小微茶企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同時,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地對數字化賦能茶產業的推動力度不夠平衡,如財政投入、社會資本投入等的不平衡,也包括各地對數字化改革認知不平衡,均會間接影響全國茶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3 我國茶產業數字化展望
鄉村振興背景下,茶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是茶產業的發展方向,更是縮小城鄉差距的有力手段。通過科技創新、政府扶持、標準化管理、人才培養、產業融合等手段提高我國茶產業數字化水平,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未來我國茶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
3.1 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夯實基礎
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要繼續依靠科技創新提升茶產業的技術水平,加強學科應用基礎研究,加強協同創新,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為茶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撐,積極研發適用于丘陵、高山等地的高適應性專用智能化農機,改變山陵地區智能化機械匱乏的現狀,加快改變傳統耕作管理方式。而數據同樣是茶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基石,如何做好感知數據采集處理是數字化轉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圍繞茶葉生產中的關鍵因子,關注重點病蟲害精準防控和災害性預警預報,推動茶葉生產從“靠天”“靠感覺經驗”向“靠數據”“靠設備”轉變[3]。
3.2 以政府扶持為主導,指明方向
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指明茶產業數字化轉型方向。1)茶產業數字化轉型前期投資高、回報周期長,為幫助中小微茶企加速數字化轉型,當地政府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將智能化設備納入農機購買范疇,確保農戶、茶企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享受一定比例的政策優惠福利。2)促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吸引金融資本,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引導開發特色保險新品種,擴大政策性保險覆蓋面[9]。3)與水利、電力、氣象等多部門協同合作,積極與茶企聯動對接,共同推進整個茶產業鏈的數字化轉型,整合多方數據構建茶葉大數據平臺,共享數據,使資源得到更為優化的配置。共同幫助茶企解決在用水、用電、網絡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與問題[6]。4)以政府為主導,鼓勵建立茶葉產業聯盟或協會,促進茶企間的合作,加強產業協同和合作創新。
3.3 以標準化管理為前提,保障安全
茶葉品質要做到讓消費者放心,標準化管理是茶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1)在茶葉生產的各個環節,加入數字化管理系統,對茶葉的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環節進行智能化管理,提高茶產業效率。同時,積極推動構建統一、合理、有效的管理標準和建設規范,為各地的茶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參考標準,降低開發難度,縮短開發周期。2)鼓勵建設一批茶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示范區,包括數字茶園、數字茶葉加工工廠等,數字茶園建設包括各類智能化監控監測設施、自動化滴灌設施等,保證種植環節的標準化;數字化加工工廠包括茶葉加工環節的各項智能化管理裝備,保證加工環節的標準統一實施。3)全過程運用數字技術進行產品可溯化追蹤,實現茶葉產品全程供應鏈的數字化監管[10]。推廣茶葉產品二維碼,實現一碼查詢、一碼服務、一碼監管等精準化功能,為其他建設中或者即將建設的茶葉數字化園區提供有效參考[4]。
3.4 以人才培養為契機,深挖潛力
當前,具有數字化專業知識的高復合型人才極其缺乏,這也是阻礙我國茶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1)鼓勵培養復合型人才,積極引導信息領域、機械自動化領域人才進入茶產業開展科研和探究。為目前茶行業的從事人員提供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等數字技能培訓,提升職業技能。2)鼓勵高校、研究院等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為茶產業和農業數字化轉型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水平、專業化的“農業+數字化”人才隊伍。3)鼓勵企業采取有效措施幫扶吸引高質量人才,穩定持續推進茶產業裝備數字化,進而向茶產業數字化邁進。4)為地理位置不佳的茶葉產區提高互聯網的便捷性,提供線上線下課程,培養一批為農服務、為茶服務的高質量人才[9]。
3.5 以產業融合為嵌套,推動發展
以數字化技術打通產業鏈條,才能最大限度將地域的劣勢轉為優勢,讓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各環節、各要素協同配置,凸顯產業整體效益。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等數字技術,拓展茶產業的文化、旅游等功能,加快推動茶旅融合模式落地,結合線上游覽,促進茶產業、茶科技、茶文化的融合發展。銷售環節中,充分利用小程序、應用軟件等載體,將茶園全景、茶葉質量安全追溯等智能化數據及時上傳,提升消費者的感知體驗,增強信任度,增加茶葉的附加值。用好數字經濟,推動產業融合,為茶產業創造出更多的發展紅利,為茶產業的升級轉型提供強有力的動能[10]。
參考文獻:
[1] 陳程.數字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和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23(28):195-198.
[2] 梅宇,張朔.2022年中國茶葉生產與內銷形勢分析[J].中國茶葉,2023,45(4):25-30.
[3] 王慧慧.中國茶產業數字化賦能對茶葉出口質量的影響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23.
[4] 金晶.浙江省茶產業數字化改革進程與展望[J].中國茶葉加工,2022(3):6-10.
[5] 周成偉,吳學進,蘆坤,等.數字化茶廠的探索與啟示:以小罐茶為例[J].中國茶葉加工,2022(3):73-77.
[6] 方文紅,陳書梅,黃蕾.數字技術在茶產業發展中的應用及思考:以黃山市數字茶業發展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0):140-143.
[7] 沈帥,袁海波,朱宏凱,等.茶葉數字化加工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茶葉, 2022,44(8):1-8.
[8] 臧夢璐.數字“黑科技”走進茶園[J].光彩,2021(6):26-27.
[9] 仇曉東.數字經濟背景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以海陽市為例[J].山西農經,2023(19):23-25.
[10] 潘穎,唐軍,張迅,等.數字經濟背景下中國茶葉產業發展的SWOT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3,44(17):26-29.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