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雙城 青木 王冬 甄翔

中國新能源汽車向全球市場擴張的態勢,正受到越來越多歐洲媒體的關注。英國媒體近期引述在歐洲尋找新工廠廠址的中國企業比亞迪高管的話說,擴張的目的就是要在當地站穩腳跟。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正加快在“汽車發明之地”歐洲的布局。對于中國新能源車企的雄心,歐洲輿論一方面認為,當地市場歡迎多元化,但同時表示中國車企還需要加大科技上的獨立性,否則會在歐洲市場面臨殘酷競爭。
新廠新車正在登陸
英國《金融時報》12日引述比亞迪歐洲分公司兼國際合作事業部總經理舒酉星的話說,比亞迪的第一家歐洲工廠可能會在德國、法國、西班牙、波蘭和匈牙利等國中選址。截至去年,比亞迪是僅次于特斯拉的全球第二大電動車銷售商6在被問到對英國市場的看法時,舒酉星表示如果沒有脫歐,英國或許也是選址地點。
《環球時報》記者14日從比亞迪總部得到證實,公司正在評估歐洲建廠的可披行露性并綜合考慮工去年月比廠選址。據比亞迪,12亞迪的海外銷量直達11320輛,其中歐洲市場實現400%的增長。比亞迪計劃到2030年實現每年向歐洲市場銷售80萬輛車的目標。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中國電動車廠商過去兩年已在至少16個歐洲國家推出了十凡款自有品牌車型。除了比亞迪,小鵬、蔚來等中國車企也都希望憑借電動車打入歐洲競爭激烈的汽車市場。德國之聲的報道說,蔚來的ET7款已經于去年10月在歐洲登陸,從今年1月開始交付訂單。“蔚來在歐洲開啟車型攻勢”,德國《商報》2月28日報道稱,今年,蔚來將其歐洲市場的車型范圍從1種擴展到3種。蔚來希望在高端市場與奧迪、寶馬和奔馳展開較量。
“中國品牌正在德國站穩腳跟。”德國電信新聞網表示,進入今年2月,中國汽車品牌在德國呈蓬勃發展的態勢,來自中國的榮威MG品牌已連續第二個月進入德國汽車銷售排行榜。根據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的數據,榮威MG2月份在德國新注冊1330輛,這比去年同期增加104.6%,排名銷售榜增長第三。
汽車大變局提供機會
將目光瞄準歐洲市場的還有中國的動力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目前已經在德國和匈牙利建廠,其2022年在匈牙利建造的第二座電池工廠靠近奔馳、寶馬、大眾等客戶的整車廠,有利于更好地響應歐洲市場需求,進一步完善全球戰略布局。目前在歐洲動力電池市場,LG、松下等日韓系廠商仍占據主流。正在努力追趕中的寧德時代被傳正在考慮在瑞士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籌集至少50億美元。
德國媒體認為,中國電池廠商進入歐洲,有助于帶動當地的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在去年年初,德國僅有位于巴伐利亞州A8高速公路的一個換電站,到去年年底增設了19個,在今年還會再增加100個。
德國杜伊斯堡一埃森大學汽車研究中心教授杜登霍夫認為,隨著新技術和相關配套產業在中國興起,中國的汽車制造商也乘東聲風而起。這并不是僅僅針對特斯拉這一家電動車行業的競爭對手,而是掀起了一個新的產業浪潮。他.表示,特斯拉是一家巨頭,但中國的產業浪潮催生了許多新能源汽車企業。
杜登霍夫最近在接受采訪時還表示,汽車行業正在以過去100年間都未曾經歷的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未來的汽車將是由軟件功能主導的,而過去一直是機械和機電一體化在主導汽車產品。乘上新產業浪潮的中國已經是全球汽車工業的新心臟。很多中國制造商已經對汽車的定義提出新概念。中國消費者對數字服務非常感興趣,而這些功能可能會逐漸成為一款新車的基礎,中國車企正沿著這個方向深入研究發展,歐洲市場應該更加開放,主動迎接挑戰。
德國汽車管理中心主任布拉策爾多年來一直關注電動車發展。他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表示,比亞迪、蔚來和上汽等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在歐洲市場上展現越來越大的競爭力,"他們總體上越來越有創新精神,而且因為與西方供應商的合作,質量上也有所提高。”
“中國電動車企業能夠進入像歐盟這樣成熟的市場,對中國電動車行業是個好兆頭。”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阿魯希?科泰查對英國廣播公司表示,對于中國車企的真正考驗是,能否經受住與特斯拉等更成熟的西方電動車制造商的競爭。科泰查還認為,在芯片等領域,美國對于中國的一系列禁令對中國電動車行業的影響似乎是有限的,因為大多數中國電動車制造商從美國公司采購的芯片不屬于禁令范圍。
要做好攻堅克難準備
不過,強手如林的歐洲市場對于中國車企來說也并不是一塊容易攻下的陣地。“中國電動車在德國市場的價格可能成為問題”,德國GIGA新聞網稱,“中國制造”與廉價相聯系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在歐洲,比亞迪漢售價超過7萬歐元,尺寸大致相當的奔馳EQE起價約6.6萬歐元。即使在緊湊型車型中,同樣來自比亞迪的Atto 3的價格也與大眾的ID.3電動車型相當。專門研究中國汽車的行業分析師西伯特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認為,中國制造商的優勢目前主要體現在“各種電子小創意”上。例如配備的卡拉OK功能或AR技術顯示系統。這在中國市場可能會受到一定歡迎,但是偏愛傳統的德國買家往往對過多的電子配置望而卻步。
除此之外,美歐西方國家在電動車產業鏈領域對中國的忌憚,也令中國車企在歐洲的發展面臨一些政治因素的潛在影響。長期以來,中企在國際鋰電池供應鏈中占據重要地位。彭博社13日援引瑞銀集團最新發布的研報數據報道稱,中國“掌控”的全球鋰礦產能預計將從2022年的19.4萬噸提升至2025年的70.5萬噸,屆時中國將占據全球鋰礦供應鏈近1/3的總產能。美國和歐盟上周表示,將深化在關鍵礦產和電池供應鏈多元化方面的合作,分析人士認為,此舉針對中國的意味十分明顯。▲
環球時報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