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屈一平

剛剛過去的2022年是不折不扣的體育賽事“大年”,冬奧會、世界杯等國際頂級體育賽事接踵而來,體壇風云激蕩。在融媒體個性化、碎片化、社交化的傳播時代,如何將體育新聞的魅力沉浸式向用戶傳遞,挑戰重重。
由人民日報社體育部創辦的哨聲體育工作室,從2018年成立至今的5年時間里,推動了體育賽事諸多熱門話題的破圈。從《榮耀三部曲》到2023年初發布的《人民日報體育開年言論合集》……在陪伴用戶沉浸式參與體育賽事的同時,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
那么,哨聲體育工作室在呈現重大體育事件時怎樣與《人民日報》“打配合”?又如何發揮新媒體優勢,開發新主場、新賽道、新內容?人民日報社體育部副主任馬劍介紹:“體育部全員參與的哨聲體育工作室經過近5年的摸索,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既有鮮明的歷史縱深感,又有濃烈的時代氣息。既有現場獨到視角的敘述、重磅嘉賓訪談,又具備后期快節奏大容量的剪輯能力,對詳實而準確的資料背景等進行跨部門資源聚合,展現共融互通的融媒體特點。工作室力求通過小瞬間展現大時代,講好中國和世界的體育故事。”
哨聲體育工作室的2022年融媒體報道始于北京冬奧會,全年的高光時刻離不開冬奧會,那是一條充滿榮耀的融媒之路。
從2018年開始,哨聲體育工作室陸續開始策劃并且制作北京冬奧會融媒體產品。“2021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后不久,我們就推出2分24秒的短視頻《沖刺2022|時間與夢想》。”人民日報社體育部記者李碩介紹,工作室全體記者投入到冬奧會的前期策劃中,以“時間與夢想”為主題,展示中國冰雪健兒備戰冬奧會的風貌。不足3分鐘的短視頻包含了各種冰雪運動的瞬間,最后以總書記鼓勵運動員的講話原聲結尾,凸顯磅礴大氣。

2022年1月24日,距離北京冬奧會開幕倒計時第10天,哨聲體育工作室精心策劃了“榮耀三部曲”的首集視頻《榮耀冰雪路》,為北京冬奧會的開幕造勢。“短片主要講述了冬奧會的歷史傳承,回顧中國冰雪運動員在冬奧會歷史上留下的榮耀瞬間。”人民日報社體育部記者陶相安告訴本刊記者,這個短視頻通過剪輯運動健兒的現場原聲,將受眾一次次帶回到曾經激動人心的時刻,激發觀看者產生強烈的共情,提升對北京冬奧會的期待。
“‘榮耀三部曲’的第二期在中國體育代表團名單公布當天推出,在冬奧會倒計時兩天之際推出第三期《雙奧之城 榮耀傳承》,為冬奧健兒出征助力。”在李碩看來,“榮耀三部曲”是哨聲體育工作室經過近半年精心策劃的作品,第二期《榮耀出征》將東京奧運會中國健兒的風采瞬間與冰雪運動員高光時刻進行混剪,采用鏡頭語言將夏奧運動員和冬奧運動員的相似動作串聯,抓住受眾的視覺感受。在視頻中,穿插冬奧會運動健兒大聲喊出“冬奧會,我們來了!”的原聲背景,搭配激昂的音樂為冬奧健兒出征助力。

與過往諸多體育賽事報道不同的是,冬奧會的攝影記者需要面對較嚴苛的自然環境,例如,雪上比賽項目的室外溫度常常低于零下20攝氏度。人民日報社體育部記者王亮在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賽場拍攝了大量照片,賽事結束后,他精心選取攝影作品,配上動情音樂和感人文案,完成了短視頻《我們為什么懷念冰雪之約》。“一天下來,手都凍得無法彎曲。”在每天出門工作前,王亮都會全副武裝,身著兩層羽絨服備,最終完成視頻后期制作,呈現出精彩的瞬間。
2022年4月底,人民網組織評選2022年1至2月人民日報社融媒體工作室優秀作品,“榮耀三部曲”榮獲優秀作品二等獎。評委認為,“榮耀三部曲”的3個短視頻從不同角度解讀“榮耀”主題,展現出人民日報記者的站位和視角,鼓舞了冬奧會的參賽健兒。同時,該系列視頻在新媒體平臺播放量破百萬,得到冬奧冠軍徐夢桃等人的轉發推薦。
一天之內,人民日報抖音點贊數達到648萬、微信公眾號點擊量10萬+(點贊數突破3萬)、微博視頻播放量近200萬,引領30多家主流媒體的跟進報道……2022年5月,哨聲體育工作室的一則短視頻發布當日,立即引發受眾共情,獲得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主創人員王亮給本刊記者講述了融媒體產品《那個擺攤的籃球少年,帶著絕殺回來了》的制作過程。
故事還要從2022年5月初說起。當時,貴州師范學院體育教育籃球專業學生石學念,因一次校園籃球賽上的絕殺視頻爆火網絡。從視頻能夠看到,他現場繞過對方兩名防守球員,接過傳遞的籃球,高難度打板絕殺,成功帶隊晉級。NBA名宿阿倫·艾弗森在看完該視頻后,立刻點贊留言。
無意中刷到該條短視頻的王亮,憑借多年的新聞敏感認為,這條短視頻的背后還有潛藏的內容可以挖掘,是一條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于是王亮第一時間聯系采訪了視頻的主人公石學念,得知2021年初石學念因為“擺攤籃球少年”曾經走紅網絡。那時的他在自家雜貨攤前系著舊舊的紅格子圍裙,在塵土飛揚的砂石路上,近百次重復著嫻熟運球的技能,這一幕被網友發布到抖音上,獲得點贊255萬,他被稱為“擺攤的籃球少年”,之后的一年,他的行蹤不得而知。
王亮認為,制作一條全新的短視頻,可以展示出一位少年從突然走紅到回歸普通人的過程。他迅速擬定新聞稿件、剪輯視頻,其他記者配合編輯,僅用3天時間制作融媒體作品《那個擺攤的籃球少年,帶著絕殺回來了》,實現了全媒體出圈效應。
該條短視頻詳細記錄了“擺攤的籃球少年”石學念在2021年初次走紅網絡后,因為腳踝和膝蓋嚴重扭傷,持續一年左右時間休息,后來頑強地戰勝傷病的過程。如今,石學念與籃球的故事仍在繼續,每年暑假,他都在家鄉貴州自辦訓練營,免費培訓熱愛籃球的“山里娃”。未來還打算考研究生,在專業上進一步深造。
“該視頻將籃球場上的高強度運動鏡頭配合激昂音樂,在年輕群體中激起共鳴。”王亮告訴記者,融媒體短視頻發布后,人民系矩陣都有轉載,其中,微博話題#擺攤籃球少年高難度絕殺球#閱讀量達到上千萬。
“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對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
記者發現,在哨聲體育工作室里,每位記者、編輯的工位上重重疊疊掛滿了四五十個采訪證件,年輕的記者們在每一個運動現場記錄著新時代中國的體育故事。
隨著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實施,中國全民健身熱潮涌動。2022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發布這樣的數據:2022年,中國體育系統舉辦的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參賽人數超1396萬。
提到2022年的全民健身,不得不提哨聲體育工作室。就在2022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當天,《人民日報》第13版刊登文章《發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整版的1/3內容介紹“冰雪運動持續升溫”,北京校級冰球聯賽的故事精彩呈現。沒有人知道,這背后是哨聲體育工作室多年努力的結果。
在2022年全民健身日來臨之際,哨聲體育工作室想到了將北京校級冰球聯賽以融媒體方式呈現。“10年前的2012年,北京市中小學生校際冰球聯賽的前身還僅僅是幾位學生家長發起的校際冰球友誼賽。”李碩告訴本刊記者,哨聲體育工作室一直跟蹤報道青少年冰球運動,北京冬奧會的到來加速了10年校際聯賽的成長,也呈現了工作室后來策劃的融媒體產品《十年,這個屬于孩子們的冰球聯賽長大了》。
“當時選取來自北京不同學校的冰球少年,用他們的故事來呈現北京冰球的迅猛發展。”李碩說,受到疫情影響,此次北京市中小學生校際冰球聯賽比往年推遲了一個多月,導致拍攝時間非常緊張。工作室多次前往賽場進行采訪和拍攝,呈現出的短視頻中不但有冰球比賽激烈對抗的畫面,也關注到隊員們場下準備的細節、孩子們之間的可愛互動。

融媒體工作室運行模式的最大特點是跨部門合作,實現內容生產專業化、垂直化、細分化。體育是一條紐帶,哨聲體育工作室的此次聚焦,最大限度實現了資源共享融合。
一方面,推出了打破部門界限的融合產品。在2022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當天推出的《人民日報》版面中,以北京市中小學生校際冰球聯賽為切入點,通過對參賽小球員、家長和賽事舉辦方的采訪,展現中國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發展。報道刊出后,在不同平臺閱讀量超百萬,得到北京市冰球協會、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的肯定和感謝。
另一方面,提供了有益的體教融合路徑。在陶相安看來,采訪中特別關注到一些青少年升學后面臨無球可打的困境,為冰球人才升學斷檔進行了體教融合的探索。“在短視頻之外,記者經過充分采訪,配發深度稿件,從冬奧會助推校際聯賽成長、冰場保障校園冰球發展、體教融合厚植冰球根基三個層面來呈現聯賽十年的成長。”他說。
對于中國的體育運動員來說,2023年又是一個繁忙的“體育大年”,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將接踵而來。巴黎奧運會將于2024年夏天舉行,中國運動員在2023賽季的表現也值得期待。2022年9月5日人民日報社體育部推出整版報道《應對規則變化 備戰巴黎奧運(展望奧運新周期)》,哨聲體育工作室多名記者參與其中,從不同角度講述奧運新周期下,中國體育應對新規則變化、發展新興項目、加強人才儲備等新課題。

同時,哨聲體育工作室配合推出短視頻《巴黎周期,重新出發,中國體育在行動》,全景呈現備戰巴黎奧運的情況。“版面推出系列報道,打造全新的品牌欄目。”李碩介紹,短視頻通過快閃的方式回顧了2022年中國運動員在賽場上捷報頻傳的精彩時刻。該融媒體產品在人民日報社多平臺上線,點擊量超百萬,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哨聲體育工作室在整個北京冬奧會期間以及接下來備戰巴黎奧運的一系列融媒體作品,體現了新時代人民日報以融媒體的姿態對主流價值生成與傳播產生的重要影響。”人民日報社體育部主任武衛政表示,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哨聲體育工作室當有新作為。新的一年,體育部記者要加強一線采訪,加強調查研究,大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為《人民日報》版面、人民日報客戶端體育頻道、哨聲體育工作室以及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號、抖音號等平臺采寫、制作更多更好的產品。
2023年,哨聲體育工作室將再度出發,尋找融合傳播的新思路,制作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接地氣的作品,帶著對北京冬奧會的記憶和經驗,更加從容地走向世界體育賽事報道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