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隨著“新十條”的出臺,生活恢復了熟悉又陌生的樣子。明明可以回歸生活,甚至開啟更新的風景,但似乎心里有了一道墻,突然阻擋了我們的腳步。有人說,告別過去,才能擁抱未來。所以,在整裝待發(fā)之時,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嗎?
在開啟新的生活之前,我們是否已經接納了過去?
“我覺得,我是受到了一些創(chuàng)傷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劉冉說。面對新的一年,她更多感到的是一種茫然。過去的一年,對她來說似乎特別漫長。首先是春天長達一個月的居家工作,之后又經歷了旅行、會友等各種事情的一再取消,她逐漸感知麻木。而這種麻木,在2022年底家中長輩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時達到了頂峰。“也不是沒有哭,但感覺不到很大的悲慟,一步步地處理后事時,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她說,當時自己和家人也剛剛陽康,身體尚且虛弱,只想打起精神把事情辦圓滿,把所有的難關挺過去。直至這個春天來臨,雖然身體已經康復,回歸生活的大門也已經敞開,但沒有大悲的劉冉卻仿佛一直沉浸在低頻的悲傷中,怎么也提不起精神了。
“感覺沒意思。是不是當外在的一切煙消云散后,我們的內心還有些隱秘的東西?其中帶著一些離別,既是與親人的別離,也是疫情之前的生活規(guī)律的別離。”她問道,“所以,對我來說,一切都還沒有過去對不對?”
“疫情的確會對一些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廣濟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臨床心理科病區(qū)主任葉剛坦言。事實上,在去年年底的疫情過去之后,來到廣濟醫(yī)院掛號尋求幫助的人明顯增多了。大家常感覺到的癥狀有焦慮、失眠、抑郁等,不一而足。也有一些人以軀體不適感為主,表現為已經轉陰,但依舊感覺到頭痛、出汗、喉嚨痛……這些都可以算是疫情的“后遺癥”。這個時候,我們既不要忽略自己的狀態(tài),也要給自己信心。葉剛表示,人的心理都是有彈性的,但如果發(fā)現自身無法調節(jié),還是應該尋求專業(yè)機構的幫助。需要求助的信號是:首先自身感到痛苦,其次是社會功能已經受到影響。
或許是被迫在家里宅得太久了,小心翼翼度過了三年時光的張衡在新年來臨之際,突然陷入了瘋狂想要出門的狀態(tài)。他頻繁地刷著各種旅行App,不停地查著特價票、酒店和各種攻略。即便2020年之前,他保持著每年出游兩次的習慣,但僅僅在今年的第一個月,他就已經提前請好了全部年假,并且定下了春天前往薩拉、呼和浩特、廈門、貴陽四處的機票和酒店。“真的忍不住了,我需要好好地呼吸外面的空氣。”他說,“盡管家人和同事都不贊成,這勢必會影響我后面的工作。誰知道呢,或許回來都沒有工作了,我不在乎。”
在葉剛看來,張衡這種不顧一切的,頗有些報復性的“上頭”行為,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應激性的反應。應激反應指的是機體在各種內外環(huán)境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刺激時所出現的一系列非特異性適應反應。這些報復性出行和消費行為,其背后具有一定補償性、代償性的心理。
葉剛表示,面對疫情,人們曾經經歷了對生活的失控感,一部分人感受到了自我控制感的喪失,而報復性出行和消費行為從某種程度上象征性表達了這種自我控制感的回歸。當然,這些行為背后的社會從眾心理也同樣起著重要作用。隨著“彈簧”的突然松開,難免會產生一些失控。但不要著急,大部分應激反應下的消費和出行沖動,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失。心理也會經歷一個從感性回歸理性的過程。
葉剛(圖左)認為,人的心理是具有彈性的,要給予信心和耐心
“躲不掉的變成‘小陽人’,讓我對生活的信念感產生了崩塌。”30歲的朱明濤面對新的一年,卻深深陷入了由過去帶來的懷疑,“我總在想,或許未來也有別的突發(fā)情況,我們既躲不掉,也無法預料,那么,為什么還要努力認真地生活?”每當這時,朱明濤就感覺到人生苦短卻又無望。他覺得害怕,不知道還能不能有力量迎接今后的突發(fā)事件和不幸。這種不確定性與恐懼,已經讓他準備放棄在職場跳槽及深造的念頭。
誠然,未來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過去的三年打破了許多人對命運的認知。如果外面的世界如同海洋,時而平靜,時而驚濤駭浪,但我們的內心可以筑起一艘堅實的巨輪,是否就能帶著自己不斷前行呢?
為此,葉剛給出了四個秘籍。“首先,關于疫情期間的得失,我們要學會接納。我們經常改變不了已經發(fā)生的事件,可以做的是嘗試改變對事情的反應。”他說,“其次,盡量保持或回歸正常的作息,有充足的睡眠和適量的運動,一切良好的心態(tài)要以健康的身體作為基礎。第三,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直白地說,要有親人、朋友等可以傾訴的對象,也要善于尋找這些社會支持。更重要的是,調整對事物的認知,嘗試多尋找事情的正面意義和積極性,至少看看不那么糟糕的地方。”
這份面對世界的坦然和態(tài)度,不免讓人想到蘇格拉底所說的話:“改變的秘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東西上,而非與過去抗衡。”而北宋文豪蘇軾對人生波折的灑脫態(tài)度,似乎更有借鑒的意義。勇敢地出發(fā)吧!在此,將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送給準備回歸生活的你:“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