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丁
最近遇到兩家制造業,海外訂單都占到百分之六七十的量,幾年來不能說不受影響,但好在都是穩中有升,勢頭喜人。
甲公司做臨床診察器械,無論細分領域或是大市場,無論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都大有可為。公司很注重教育,不光育技能,更育理念和格局。這一點,創始人有切身體會,教育會為未來搶得先機。有了認識和格局,員工將自己收入增量空間,與企業的發展捆綁掛鉤,順勢也提高了勞動熱情。甲公司還有個經驗,用工程師做銷售,服務技能最主要,銷售可以之后學,這是公司以服務高度黏合住用戶的策略。一旦50%的訂單仰仗技術和服務,就有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只拼價格的競爭,會忽視技術和服務,把企業逼上狹路。歸根結底,精益求精,留空間走專精特新的道路,才是制造業企業的發展之路。各顯其能,帶來的結果就是發展多元化,大家都有生存和成長空間。
乙公司最初只做兩塊產品。受疫情和國際政治的影響,母公司在東南亞布局了B計劃,可以將乙公司利潤最大的一塊業務承接過去。于是乙公司管理層迅速復制了新產品產能。說起來簡單,但因為是原先不涉足的行業,個中也是艱辛入門,獲得高標準客戶認證,辛苦搭建人才梯隊儲備,花費大量精力,但進而成為整個母公司集團內,產品體量最復雜、產品數量最復雜、業務類型最復雜的工廠。也是受上述原因影響,原材料坎坷曲折,乙公司又通過投資建造上游工廠,把一部分利潤轉移到手中,抵消不良影響。結果有意思的是,母公司雖然為乙公司準備了B計劃,可能將訂單轉移出去,卻又把研發中心、全球采購中心投在了國內。
在形勢不確定的情況下,要努力做確定的事。兩家公司都為自身留下了發展的余量空間,沒有空間可以騰出空間、創造空間、延展空間。督促員工提升甚至豐裕認識理念,花時間架設人才梯隊做好儲備,不斷提高用戶黏度到非我不行,產品線找準變革節奏后大膽拓新……大量的準備,轉換進入新形勢時才會有騰挪轉身、長袖善舞的余地空間,有增量方有盈余。
手有余糧,心里不慌。理財時即便山窮水盡,留哪怕很少的資金,心理上是有余的。花瓶底部的枝干間留有空隙,才能喘息成活。內心有余暇,有余裕,就會有謀劃,有后手,有應對,方有篤定和氣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