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向煜 通訊員 孫昊
最是“小事”暖民心


粉刷一新的墻壁、鋪設整齊的道板磚、拆除重修的圍墻、小區內新建的小游園……近日,姑蘇區白洋灣街道金筑社區黨委實施多項“微更新”項目,讓居民漫步在小區中、坐在自家的樓道里,目光所及之處的環境都得到了明顯改善,用一件件“小事”,裝點生活,托起居民的“大幸福”。
“小區建成后,我就一直住在這里,圍墻從最初的塑料變成青磚白墻,但時間久了也已不堪用,有好幾處破洞,每次只靠臨時用木板修補”“這些年,眼看著小區的圍墻經常被人破壞,破了修,修了又破,閑雜人等從這些地方鉆進鉆出,不但不美觀,治安問題也十分令人擔心……”這是金筑家園居民在“海棠民情卡”上的留言。
記者了解到,金筑家園是拆動遷安置房小區,建成至今已11年了,小區圍墻總長約870米,先前的圍墻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曬已經嚴重老化,經常有人圖方便破壞圍墻,直接穿過圍墻進出小區,不僅影響美觀,也對小區的治安造成了影響。
“為了徹底改變小區圍墻的現狀,消除安全隱患,我們紅蘊共治黨組織通過開展區域化認領‘紅色責任墻’行動,這件煩心事終于得到解決。”金筑社區黨委書記陳迎青介紹,日前,金筑家園靠近陸步橋街段的172米圍墻全部完成改造。這也意味著該小區圍墻改造“三部曲”的第一部分已經完工。
根據計劃,金筑家園小區涉及改造的圍墻總長為870米。目前,位于小區西側的第二部分圍墻也已開始改造,第三部分圍墻因涉及附近地鐵施工建設,將在明年完成改造。“圍墻改造好了,我們居住在小區內的安全系數提高了,幸福指數也提高了,多謝社區出面協調,為你們為民辦實事點贊。”小區居民包巧珍對此豎起大拇指點贊道。
樓道是社區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場所,其是否干凈整潔,往往影響每一位居民的心情,畢竟沒有人愿意推門而出就是一幅臟亂差的畫面。可以說,樓道雖小,卻是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大事。
“真沒想到,我們的樓道可以變得這么干凈整潔。”連日來,金筑社區對金筑家園小區樓道進行集中粉刷,原本布滿灰塵、破舊的墻面恢復了白凈亮潔,煥然一新的樓道環境讓居民贊不絕口。
清理墻面、鏟灰,隨后補洞、涂膠,再用涂料進行粉刷,每一個步驟,施工人員都一絲不茍。“我們從早上8點多一直工作到下午5點,中午稍微休息一下,為的就是盡快完成施工,不打擾住戶的正常生活。”李師傅說道。而對于樓道粉刷產生的雜物以及樓道內的垃圾,施工人員也進行了統一清理。如今,老舊的墻面經過“洗臉”后煥然一新,樓道內的環境變得更加整潔,每天在樓道走來走去的居民心情也變好了。
陳迎青介紹,之前樓道內隨處可見各色各樣的“小廣告”,墻面因潮濕留有霉斑,墻皮脫落影響美觀。為了給居民提供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社區統籌安排,在抓環境衛生保潔和社區綜合治理的同時,把樓道粉刷工程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多年的老樓又亮堂了,一出門,就能看到干凈整潔的樓道,與原先破舊的墻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心情都舒暢了。”小區居民周根泉道出了大家的心聲。此外,記者在采訪中也聽到不少居民表示,今后大家將互相監督,保障樓道的整潔、美好,堅決禁止不文明現象的存在。
“累了可以坐在椅子上歇歇腳,援法議事有了新陣地,大家休閑也有了場地,這事真是辦到我們心坎上了。”說起小區里新建的“金言議事角”,居民王炳泉笑得合不攏嘴。
“金言議事角”作為金筑社區居民依法協商議事建設中的重要部分,將陣地延伸到居民樓之間的空地,讓更多居民參與到協商議事中,從“管好自家事”轉變為“管好大家事”,讓法治貫穿居民協商議事的全過程,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法治規則融合運用到居民自治之中,做實黨建引領下的居民自治共治模式。
“除了在傳統居民議事中引入法治元素,金筑社區黨委還結合拆動遷安置小區特點,挖掘老黨員、老軍人等‘草根鄉賢’‘居民領袖’,讓他們成為社區與居民的橋梁與紐帶,做到德法相融,激活‘援法議事’的潛能,實現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陳迎青介紹說。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除了具備協商議事的功能外,還是居民們休閑娛樂、喝茶聊天的好地方。
陳迎青告訴記者,為全面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根系工程”,深化“海棠花紅”先鋒陣地建設,金筑社區黨委把居民黨員、共建共駐單位黨員、物業黨員等吸收成立紅蘊共治黨組織。居民點單、“海棠先鋒”交單后,由共治黨組織協調各方人員,定期召開紅蘊共治協商議事會,開展自主協商、協同解決問題,把社區治理與為民服務滲透到轄區的末梢,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下一步,我們黨委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從小區內部各類民生實事的‘小切口’入手,做好服務居民的‘大文章’,用心用情辦好群眾身邊事,不斷激發基層治理內生力。”他直言,社區黨委將繼續依托“海棠先鋒”隊伍,常態化走訪聯系居民群眾,挖掘發現積極性強、參與度高、有能力、有特長的居民,進一步深化紅蘊共治黨組織建設,為基層治理持續注入新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