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在如畫的蘇州古城內,千年的虎丘塔旁,有一個社區創立了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隊伍,幫助居民們解決生活中的大小問題。這群志愿者有個特殊的稱呼——“老娘舅”。而這群退休后仍舊在發光發熱的老人,也已經成了居民們眼中最親切的家人。
2月17日,有老人來到虎丘街道新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反映:“樓道里的燈不亮了,只能摸黑回家,請幫忙想想辦法。”社區接到居民反映后,迅速聯系了轄區內的退休黨員夏劍萍。這位網格員、“海棠先鋒”志愿者接到電話后立刻帶著工具、扛著梯子前去義務修理樓道燈了。“謝謝‘老娘舅’,這下晚上回家就敞亮了。”居民笑著感謝道。

為啥稱呼他為“老娘舅”?原來,夏劍萍也加入了新莊社區“百變”老娘舅團隊,除了平時積極參加為老人送餐等志愿服務,擅長修理各種電器的他,每逢社區便民服務日,便會開個“小攤”,拿著裝滿工具的藍色袋子等待有需求的居民,為他們修理家電。如果平時遇到電器問題,夏劍萍也是隨叫隨到。
據了解,這支名字親切感十足的志愿者隊伍,是新莊社區于2005年9月在蘇州首家創新成立的。這支新莊社區品牌隊伍由社區居民骨干組成,平均年齡在65周歲左右,都是居民群眾中富有激情、辦事認真、處事公正的老同志。在“老娘舅”們的心目中,居民需求無小事,從修電燈到調解鄰里糾紛,只要居民有需求,他們都力求第一時間解決問題。
身為居民組長的八旬老黨員張煒明就是一位鄰里信得過,很有威信的“老娘舅”。去年9月他接待了反映家中滲水的王女士。上門實地察看后,他發現滲水情況很嚴重,立刻前往樓上的居民家溝通,卻得知兩戶人家的矛盾非常大,連門都敲不開。為及時調解矛盾,張煒明采取迂回辦法,和社區主任商量后決定單獨上門,經了解,六樓的住戶是位單親媽媽,房子才裝修過,之前王女士經常吵著要撬地板查看漏水情況,樓上住戶覺得冤枉就置之不理。在多次協調后,六樓住戶先退一步同意撬地板查看,五樓居民也承諾如果不是六樓問題愿意全額補償損失。經過反復排查,最終發現是落水管損壞造成雨水積壓使得五樓漏水。雖不是六樓住戶的問題,但最終沒有向五樓收取撬地板損失的費用。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后,兩家人和解了。


在新莊新村這樣的老新村,看似小事卻棘手難處理的矛盾特別多,也正是有了像張煒明這樣的“老娘舅”攬下社區制定的首問負責制,一管到底,有效減少了矛盾的激化。每月15日,在社區市民廣場,“老娘舅”們還會組織舉辦黨員志愿者服務日活動,就像“醫生”一樣接待著調解需求的居民。
除了幫助居民解決生活與鄰里間的問題,在維權方面,“老娘舅”們也是一把好手。有一位居民投訴稱自己在附近超市買的電扇少了一片葉子。“老娘舅”第一時間給超市打電話反映情況。超市接到電話后,二話不說讓把電扇拿過去調換。當天下午,“老娘舅”就騎著電動自行車開開心心地把電扇換了回來。一個電話解決一起投訴的事例讓“老娘舅”們大感欣慰,他們覺得工作起來更有勁了。
別看“老娘舅”處理的都是小事情,可對老百姓來說都是大事情。隨著“老娘舅”消費維權的隊伍成立,經過不斷完善和提升管理水平,如規章制度上墻,工作職責分工到位,“老娘舅”的消費維權模式逐漸形成制度,效應不斷放大,之后更是被江蘇省委宣傳部、省監察廳、省工商局、省放心消費創建活動辦公室聯合發文,評選為“全省放心消費創建百件惠民實事”和“百姓最關注和滿意的30件實事”之一。
為了宣傳維權意識,“老娘舅”們還曾排演了一出以保健品陷阱為背景的小品《免費的代價》。背臺詞、演小品對于這一群年均近七十歲的“老娘舅”來說是相當困難的。年齡最大的張煒明是第一個將所有臺詞記下來的,成了其他“老娘舅”的榜樣。經過三個月的磕磕絆絆,小品被完整呈現在觀眾面前,得到了居民朋友的大力贊賞。
隨著隊伍的發展,新莊社區內這個志愿者品牌已經升級為“百變老娘舅”。百變,指的是以佩戴“大紅花”等更豐富的形式招募更多社區內的黨員、網格員、退休人員、熱心居民等加入這個集體。同時,社區以百變的方式開展團建沙龍活動,打造“百變”共享經驗分享平臺,平時更是以常態化、均等化、個性化開展“百變”便民服務。
隨著“老娘舅”團隊的擴大,團隊內成員“各司其職”,服務范圍也正在變得更廣。“百變”無限,越來越多的優秀服務事跡正在以“潤雨悄無聲”的方式傳播著社區正能量。“百變”的“老娘舅”,正在讓虎丘街道轄區內新莊大家庭的社區生活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