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鈴 曹李李 王自坪 李雅渟 馬春艷
[內容提要]本文探析了以旅游發展實現對古鎮紅色文化反哺的實施路徑。通過對宜賓市李莊古鎮紅色旅游發展研究發現,李莊古鎮紅色旅游發展雖已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旅游產品單一、區域特色不明顯、欠缺長遠的紅色旅游規劃、旅游發展后備人才不足、制約紅色文化傳承水平提升等相關問題,通過對李莊古鎮實地調研和查閱相關文獻,本文建議通過特色化發展,差異化打造旅游新形象,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加快古鎮發展模式的轉型,以鄉村振興帶動旅游開發,通過培訓在職員工,引進優秀人才等方式,實現旅游發展對李莊古鎮紅色文化的反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發展紅色旅游作為展示歷史政治文化、傳承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徑之一,兼具推進地方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的重要作用,是一條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其高質量發展的價值不言而喻。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2016—202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同時,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紅色文化旅游是我國較早提出并開發的紅色旅游模式,目前處于轉型升級階段,相關學者對此也進行了多方面探索,均認同旅游產業是紅色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可以橫向拓寬紅色文化影響力。劉建平等認為紅色旅游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以紅色旅游為主旨的鄉村旅游綜合開發符合市場的需求,既可以發揮紅色資源的價值又能促進鄉村的產業發展。潘成基于贛州市紅色文化傳承的紅色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樹立數字化紅色文化傳播思維;第二,加強開發區域紅色旅游精品;第三,強化建設贛州紅色旅游產業集群。
通過劉建平、潘成等學者的研究分析我們發現,近年,學者們主要從紅色文化、文旅融合、古鎮發展等方向進行深入研究,但對于古鎮旅游反哺紅色文化實施路徑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
李莊古鎮以紅色文化為根基,適逢文旅融合背景下紅色旅游作為傳承革命精神重要渠道的宏觀政治背景,以及前期學者對紅色文化和文旅融合相關研究為本文提供了理論背景和研究經驗。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文旅融合已成為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但現階段對紅色文化與古鎮旅游融合發展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少,相關研究在紅色文化反哺古鎮旅游方面有較大的挖掘空間。
宜賓是歷史上古僰人居住地,水運十分發達,可通瀘州、重慶、上海等地,是萬里長江起點上的商業重鎮,由此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城”。李莊古鎮位于四川省宜賓市境內長江南岸,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于2006年升級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在抗戰時期,國立同濟大學、中央博物館等學府和科研機構向西南轉移時,李莊主動接收無數仁人志士,他們關注前線狀況,以筆代槍投身抗戰,傳播先進思想,李莊成為抗戰期間的重要文化基地之一。1940年-1946年間,在當地李莊各界民眾的扶助下,中國營造學社與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金陵大學、中央博物院一起遷入李莊鎮。中國營造學社舊址也叫梁林舊居(圖1),現位于四川省宜賓市李莊鎮的上壩月亮田景區,中國營造學社在這板壁結構的小屋里艱難支撐6年,直到抗日戰爭勝利。
圖1 中國營造學社李莊舊址大門
如今,改造后的中國營造學社陳列館位于李莊月亮田景區核心區域,建筑面積2323平方米(圖2),是除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外,國內第二個關于中國營造學社的永久性展示場所。1992年,李莊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1995年被列為國家、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李莊所遺留下來的紅色文化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開展了以紅色文化為背景的古鎮旅游,并成為帶動李莊發展的支柱產業。
圖2 改造后的中國營造學社陳列館大門
李莊紅色文化是在1939年以后,遷駐李莊的省內外知識分子與李莊愛國人士在開展抗戰文化宣傳活動中形成的文化。在開展文化宣傳活動中,動員群眾支持抗戰以救亡圖存,自發為抗戰服務。李莊以陳列館為載體賡續抗戰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體現文化價值。李莊抗戰文化是中國抗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兼具本土精神面貌,使李莊在具有一般抗戰文化特點的同時,衍生出開放、包容、求變的抗戰精神,呈現獨特的特質和精神內涵。
李莊古鎮只是全國眾多紅色文化古鎮中的一個,中國疆域寬廣,紅色資源豐富,紅色文化深深扎根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推進,鄉村旅游成為熱潮,全國各地都在深挖文化底蘊,充分發揮文化價值,使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1 文獻研究法
本文通過既有的關于古鎮旅游和紅色文化的研討,綜合分析資料并聯系李莊古鎮紅色旅游發展現狀,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改進措施。在對文獻進行整理和歸納后發現,文旅融合和紅色旅游是當今國內旅游研究的兩大熱點話題,但紅色文化對反哺古鎮旅游相關研究較少。本文把對李莊古鎮紅色文化反哺旅游發展作為研究方向,希望能補充文旅融合背景下紅色文化反哺古鎮旅游領域研究的相關空白。
2 調查研究法
為了獲得最直接的調查資料,筆者在論文準備階段,多次前往李莊古鎮進行實地調研,通過與當地居民溝通交流,了解到李莊古鎮現階段紅色文化和旅游業發展現狀,并統計了該地旅游資源、旅游設施和旅游產品的一些資料,為此次論文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調查資料支撐。
本研究中采用的數據主要有李莊鎮月亮田景區規模、資金投入狀況、李莊古鎮部分景點保護現狀等相關數據。部分景點保護現狀的相關數據通過實地調查獲得。
1 李莊古鎮旅游反哺紅色文化發展現狀
(1)李莊古鎮旅游發展現狀
李莊是集紅色文化、抗戰文化、古鎮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為一體的人文古鎮。李莊依托紅色文化資源不僅發展了旅游業,也成為愛國教育的示范基地和賡續紅色文化的載體,吸引游客觀賞游覽學習。李莊保留著青磚黑瓦古色古香的建筑結構風格,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翠屏區政府挖掘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將文化資源變現。政府進行制度設計,對李莊資源文化深入挖掘并規劃李莊的發展模式,建立并完善周圍交通運輸線,串聯起宜賓蜀南竹海、興文石海等經典景點,使李莊古鎮與周圍村莊聯通,打造出鄉村特色旅游,帶動了經濟發展。李莊古鎮街頭店鋪林立,遍布“三絕”——白酒、白肉、白糕以及各種文化紀念品售賣,帶動了鎮內的經濟發展。
宜賓市李莊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在宜賓市翠屏區投資興建,2020年4月啟動月亮田景區建設,2022年5月全面建成。建筑形態為磚木結構,多數為院落式建筑,面積300~3000平方米;水月街為一至兩層商鋪,面積50~300平方米;有少量臨街商鋪,面積20~100平方米(圖3)。整個園區以中國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為主線,按“一館一址一街”進行打造,其中“一館”即為中國李莊文化抗戰博物館,“一址”為中國營造學社舊址,“一街”為人文街。景區以川南傳統民居為基調,突出李莊抗戰文化等題材,成為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旅游休閑地。
圖3 月亮田建筑位置及業態規劃情況
(2)李莊古鎮旅游發展反哺紅色文化現狀分析
要充分發揮紅色旅游作為載體的重要作用。紅色旅游是一個很好的宣傳途徑。可以通過建立紀念碑、遺址、紀念館等方式來對歷史進行回溯。對革命文化的正確理解與闡釋,不僅要從根本上對其精神內涵、理論特質和深層內核進行歷史闡釋,而且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結合,使革命文化與精神得到充分的體現。發展紅色旅游,有利于保護和傳承紅色文化,使更多人了解革命文化、紅色文化,提升紅色文化魅力。紅色旅游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總體發展緩慢,與京津冀等區域的紅色旅游影響力相比有很大差距,不同區域之間的發展情況存在差異,如發展不平衡、專業人員缺乏、產品定位不清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紅色旅游的發展。隨著紅色旅游熱潮的興起,在開發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
李莊古鎮的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明顯。不少古鎮的旅游產品存在種類單一的問題,甚至在很多景點都出現了類似或相近的旅游產品,缺乏新意,李莊也是如此。在旅游形式上,幾乎所有的旅游內容都是由導游解說和游客參觀、欣賞為主,能讓游客體驗的活動很少,真正能參加的活動更是寥寥無幾。而旅游商品則多以紀念品、收藏品陳列等形式供游人選購,形式千篇一律。宜賓周邊類似的古鎮較多,僅宜賓市內就有包括李莊在內的8處古鎮、古街,但都沒有李莊古鎮聞名,也幾乎不具備紅色歷史文化聚集點。但是就旅游發展項目和產品而言,近年開始逐步走入游客視野的高橋竹村正贏來旅游發展的新高潮。
在高橋竹村的公眾號中,有許多細小的分類導航鍵,能夠讓游客更直接地了解竹村的前世今生,相比之下,李莊古鎮的公眾號雖然冠以中國李莊的美稱,可內容很少,分類也不夠細致。
就產品而言,竹村似乎發揮著宣傳李莊的作用,其文創產品可以網上訂購,也可以現場學習制作,甚至還會教游客做李莊白糕,而明明早該將此項工作運用至旅游中的李莊古鎮卻沒有相關動作。另外,古鎮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同質發展趨勢,如何有效防止在同質發展中出現惡性競爭,促進同類資源的融合發展,實現協同發展,互惠雙贏,成為古鎮今后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李莊古鎮亦是如此。川黔兩個省份之間,也存在著競爭關系。在以民族風情、自然山水為特色的旅游景點中,李莊古鎮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所以應進一步突出其特色,尋求差異化發展空間。
李莊古鎮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城,承載著歷史的風風雨雨。截至2020年,李莊古鎮景區已經啟動了一項總投資11.97億元的提升工程。本次改造主要涉及的景區就包括月亮田景區和古鎮景區。
1 紅色教育場館建設力度不夠,配套設施不能滿足發展需求
在月亮田的規劃與設計中,華采堂集李莊抗戰文化于一體,經過精心建設,卻與抗戰文化適配度不高。李莊古鎮擁有自幼兒園到高中的教育基地,預計后續會引進大學分校區。根據各年齡段青少年的特點,凸顯古鎮的紅色教育場館明顯不夠;在場館建設方面,多個紅色景點缺少環境維護,甚至長出青苔;有的內置設施中,燈光和喇叭都已損壞,卻始終未修好。
2 紅色資源挖掘欠深入
李莊是一個經典紅色旅游景區,但是它的吸引力卻不高。張家祠、祖師殿、東岳廟等景區缺乏對紅色精神和內涵的深度開發,缺乏與老區革命、歷史、文化的聯系,也就缺乏對游客的吸引力。還有如栗峰山莊,由于地理位置不佳,與李莊古鎮的大多數旅游景點相隔甚遠,因此,它的知名度和開發程度也不夠深入,不但降低了景區的競爭能力,還造成了政府在旅游景區上的投資壓力,制約了景區的進一步發展。
3 紅色旅游規劃思路不當,弱化紅色文化傳承效果
2020年4月李莊古鎮景區全面啟動月亮田景區建設,投入大量資金,力求將李莊打造成5A級景區,但在這個過程中,某些景點原有的歷史信息和地理風貌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新開發的月亮田區域建筑將原本的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打造在一個過度商業化的環境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紅色旅游的宣傳力度。與此同時,中國大多數紅色古鎮的發展仍然是以觀光為主,沒有充分利用古鎮本身的紅色歷史資源。
許多景區的機構設置不能適應時代需要,管理方式滯后,人才流失嚴重,服務人員缺乏專業的系統培訓,創新人才缺乏,人才隊伍不完善。李莊也存在相同問題,由于紅色旅游發展得比較快,沒有對紅色旅游專業進行明確的定位,大大抑制了紅色旅游人力資源的開發,導致人力資源結構上不合理。
在人才招聘過程中,管理、技術、服務等人員在人數和年齡比例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尤其缺少高學歷國際化的人才。相關人員缺少對紅色旅游人力資源信息進行分析的能力,在人才的選擇培訓過程中缺少完善的管理辦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力資源開發,也影響了紅色旅游的發展。
單一的產品不能充分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也會限制經濟效益的提升。應廣開門路、多點結合,加強不同種類的旅游設施建設,強化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旅游因素,利用現有資源、客源優勢打造紅色旅游主線旅游目的地。以周圍相關旅游資源為輔助,打造與地方風俗、紀念節日等相契合的旅游口號吸引客源,規劃具有差異性、個性化的旅游線路,以滿足游客的不同需要,使其出游體驗煥然一新,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更新旅游產品以減少重復率。
目前李莊仍以古鎮發展模式為主,產品相對冗雜,紅色文化作為李莊重要的文化內涵,可挖掘其旅游特性,充分發揮其效用,創新李莊古鎮旅游+文化+產業、保護+旅游+開發等新型開發模式,結合本身紅色文化,基于旅游資源現狀,通過對資源利用模式的轉變實現對古鎮紅色文化的創新和規劃。
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對旅游產品競爭有著決定性影響,從李莊發展的實踐來看,相關從業者以缺乏專業知識的當地居民為主,對古鎮高質量發展不利。可以結合當下鄉村振興戰略,引進行業人才。
2017年,國家旅游局發布《“十三五”旅游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5年,國家旅游局、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旅游職業教育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加強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并實施了諸如“萬名旅游英才計劃”“中高級導游‘云課堂’研修項目”等人才培養工程,結合政府的相關文件,培養適應旅游發展需要的從業人員。旅游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人才的競爭,具備高水平行業人才的精準規劃加上相關政策的支持,是古鎮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
與成功案例進行比較,學習其發展理念,同時避免復制,結合自身優勢,實現自我發展模式,與行業內跨省區具有同等旅游資源及發展現狀的景區積極溝通,避免同質化發展。可組織籌辦行業研討會,邀請相關領域研究機構、從業人員與會,提升自身建設,打造出最能提升自身發展的競爭優勢,尤其要積極更新旅游體驗項目,突出項目體驗的新穎性,在結合地方特色的基礎上力求革新,從而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競爭力產品。
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從當地相關部門收集數據,并實地走訪李莊古鎮,調查了李莊的社會經濟概況、旅游業發展狀況,對后期調研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對李莊旅游業發展反哺紅色文化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了個人的看法和建議。通過研究李莊的發展現狀,我們可以看到資源融合的重要性。在文旅融合中要不斷通過創新,將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等巧妙地融合到各個旅游項目中。在2021年4月8日發布的《宜賓市李莊古鎮保護條例》中可以看出,李莊非常重視傳承與利用,深度挖掘李莊古鎮的歷史文化資源。同時,切實貫徹落實《“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在保護中開發古鎮也至關重要。在古鎮的旅游經濟發展中,實現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是實現古鎮可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