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若薇
【摘 要】建設科技教育辦學特色是中小學培養科技后備人才的重要途徑和現實需要,有助于學校提升育人價值,實現教育內涵式發展。新時代背景下,要想建設科技教育辦學特色,需明晰學校科技教育特色的意蘊,優化學校科技教育特色內在機理的系統設計,健全學校科技教育特色建設的保障機制,推動學校特色課程開發與科技教育活動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學生評價的導向功能,營造學校濃厚的科技教育文化氛圍。如此才可以實現特色立校、科研興校、以特色取勝的目標。
【關鍵詞】科技教育 辦學特色 實踐途徑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1-11-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是我國大力發展教育,推進科技創新,培養優秀人才的根本遵循,也是學校開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指示。科技人才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核心要素,科技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以培養青少年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愛好、引導他們樹立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目的的中小學科技教育,是提高國民整體科學素質和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對于培養科技后備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學校科技教育備受關注。2021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提出,在“十四五”時期,著力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基于此,可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培養關口前移到中小學。這要求學校建設科技教育特色,厚植科學教育根基,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科學精神。這是基礎教育階段落實科技教育,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本質需要,也是學校提升育人價值,實現教育內涵式發展,特色立校、科研興校、以特色取勝的必由之路。
一、明晰學校科技教育特色的意蘊
辦學特色體現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特。[1]優質性、獨特性和創新性對于學校的發展尤為重要。建設辦學特色是使學校摒棄千篇一律,改變趨同化發展,煥發出教育活力,為社會培養各方面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學校科技教育辦學特色的建設可以學科教育為根基、以科學普及為重點、以社團活動為載體、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和研究方法,根植科學思想,培育創新意識,著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會創造的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科學思維能力,打造鮮明的科技教育特色和亮點,形成濃厚的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氛圍,由此形成長期、穩定、優質、獨特的科技教育風格,并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具體體現為學校嚴謹、求實、創新的校風,熱衷科技、刻苦鉆研的學風;治學嚴謹、具備科學素養、弘揚科學精神的教師隊伍;科學、勞動技能、通用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建設完善、科技教育各項制度規范,以及教學與科學研究方式先進;在科技教育中以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創新意識、科學態度為目標,以服務科技發展為宗旨,通過開展青少年科技活動,普及科學知識,培養出與眾不同、卓爾不凡、富有創新能力的科技后備人才。
學校科技教育特色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經過長期、有目的、有計劃、自覺的建設過程。這就需要在學校科技教育實踐中挖掘和建設學校科技教育特色,把科技創新和科技教育實踐活動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立足創新創造,注重依托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多維實踐載體,建立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科普教育的長效機制,這是形成特色的基礎,也是建設學校科技教育特色,彰顯學校個性化、優質化、生命力的保證。
二、優化學校科技教育特色內在機理的系統設計
首先,學校要加強對科技特色的建設規劃和管理。學校領導班子要統籌考慮科技教育的發展趨勢,綜合分析學校的歷史沿革,在深入調研學校的發展現狀、資源優勢、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制訂學校科技教育特色建設發展規劃,擬定總體方案作為學校建設科技教育特色的行動綱領。其次,科學設計科技教育特色的目標、內容,制定人、財、物方面的具體措施,找準科技教育特色的定位,厘清總體發展思路。按照部門分工,細化工作目標,制訂各項管理細則,確保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精準選取或打造學校科技教育特色項目,讓科技教育傳統特色項目實現新的發展,成為學校文化和精神代表,有序推動學校科技教育辦學特色的形成。最后,強化學校特色建設的知識和理論基礎。通過專家引領、實踐指導、專題講座、學習研討,明確什么是辦學特色、為什么要建設辦學特色、如何建設學校特色等理論問題,明確辦學理念、特色建設和發展思路,夯實教育理論和學校管理理論基礎,以科學的理論指導特色辦學實踐,避免科技教育辦學特色建設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三、健全學校科技教育特色建設的保障機制
(一)設立專門機構和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首先,學校可成立學生科技創新指導中心,具體負責落實科技教育各項工作,全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以科技教育辦學特色帶動學校整體建設和發展。其次,學校要持續增加對科技教育設施建設的投入,確保實驗室及其相關設備、勞動技術教室、數字實驗室、信息技術教室、模型與機器人工作室、多媒體閱覽室等能夠滿足全校學生的常規科技教育活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平臺,形成學校的科技教育基地。最后,學校要向多方籌措資金,為師生參加各級各類科技競賽提供設備器材和經費支持,為科技教育特色發展提供物質支撐。
(二)制訂和完善科技特色建設的相關制度
學校要制訂相關規定和激勵措施,如學校科技創新教師隊伍管理辦法、學校科技創新獎勵制度、科技教育活動評價方案、科技輔導員獎勵措施、教師參與學校科技特色建設的管理規定等,不斷完善學校教師評價考核機制,把教師的科技指導工作及其成果與考核、晉級、待遇、評優等掛鉤,從而激勵教師積極參與學校科技教育工作。另外,還要制訂實施學生科技社團管理制度、學校科技教育特色建設考核評價體系、學生科技活動評價標準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科學評價學校科技教育辦學特色的成效,以及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態度和行為表現,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落實學校特色建設規范化管理。
(三)提高學校科技教育的師資專業水平
目前,許多中小學缺乏專職的科技教育教師,科技教育教師多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但是非專業的科技教育教師在科技理論、科技知識、實踐指導中存在不足,缺乏系統培訓和教學經驗。[2]優質的師資是學校開展科技教育的重要保障。首先,科技教師是指導學生開展科技活動、參加各類科技競賽的直接組織者,在各級重大競賽中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學校要建設科技教育特色,需要依靠一支有熱情、專業化、結構合理的科技教師隊伍。其次,學校應強化“人才強校”理念,重視科技創新教師隊伍的建設,建立科研化團隊。制訂并實施引進、激勵、培訓人才等制度,進一步建立完善學生成長導師制,滿足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需求。組建新一代科技教育指導團隊,培養科技教育骨干教師,并帶動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最后,學校要配備足夠的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信息技術等專業教師,并加強對這些教師的培訓,鼓勵他們結合學科特點開展科技教育教研活動,參加各類交流和比賽,滿足學校科技教育特色建設的需要。
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要實現教師人人熟知課題研究方法,具備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教師要立足于學校科技教育特色的課題研究,選取貼近時代、貼近地域、貼近生活的內容,保證研究思路明確、研究方法科學。學校還要鼓勵教師參與并完成科技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等,從而凝練研究方向,增強問題意識。通過提高研究團隊科研能力,促進學校科技教育質量的提高。另外,學校要有針對性地加強科技教師的培訓。《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提出:“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將科學精神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學校要基于科技教育教師的主觀意愿、工作態度、意識行為、專業教學能力提升等方面,制訂培訓計劃,科學厘定培訓目標,精心規劃培訓課程內容,規范培訓組織管理,強化培訓的學校內部控制力和外部驅動力,完善“傳、幫、帶”機制,增強科技教育師資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在教師的學習交流方面,學校依托高等學校和相關科研院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定期組織骨干教師外出參加科技教育方面的考察、學習、交流,并聘請專家到學校進行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指導。理論指導性培訓內容包括學生創新思維開發方法、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方法、科技輔導員指導案例、學生的優秀研究成果案例、學生科技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科技活動安全管理等。實踐性指導則結合學校科技活動開展。在此基礎上,培養優秀的科技教育工作者,使其具有學習意識、緊跟社會發展,指導學生完成高質量的科技創作作品,凸顯科技教育辦學特色。
四、推動學校特色課程開發與科技教育活動的深度融合
“科技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課程設置上的靈活性。”[3]堅持科普活動與特色發展并舉,以校本課程開發為突破口,以科技教育為重點,完善學生科學知識體系。除了按照國家頒布的課程標準開齊開足科學、信息技術等課程,還要根據學校師資和設備條件,積極開發層次分明的科技創新類特色校本課程,并與科技教育活動有機融合,寓教于樂。
一是科普類課程,包括科技節、科學基礎課程、研究性學習、專家進校園等。首先,每年定期集中舉辦全校綜合性、大規模、主題鮮明的學生科技節,包括科技征文評比、中外科學家的故事演講、現場科技知識競賽、校園科技圖書展、科技創新大賽作品展、科技影片觀賞、科技成果展覽等活動。其次,落實科學基礎課程的開展,教師在各類課程中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科學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營造濃厚的科技教育氛圍。再次,組織開展科技教育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從自然、社會、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主題開展調研、實地調查,并學會總結歸納研究成果,形成研究報告,從而形成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學校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邀請某一科技領域的專家進校園,開展科普講座,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為學生講解某一領域的科技前沿動態和科研故事,培養學生對科技學習的興趣。
二是科技興趣類課程。學校要基于學生的興趣意向開設科技類課程。例如在學生感興趣的種植課中,科技輔導員利用校園豐富的土地資源,指導學生在科學實驗田種植西紅柿、茄子、紅花、蔬菜、瓜果等農作物。學生試驗田種植活動既可以讓學生學會農業生產基本技能,也可以讓學生了解農業方面的科技知識,同時使學生深深體會勞動創造的價值,明白農產品來之不易,要珍惜勞動成果的樸素道理。
三是科技專題研究課程。根據學校實際和學生需要,創建各類社團組織,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對不同類別科技知識的探索需求。學生各學所需,各顯其能,并以社團組織為依托開展科技專題研究課程,以點帶面,輻射全校,促使學生形成科技創新自覺意識。在指導學生開展研究的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促使學生增強科學學習興趣,培養科學探究意識和高階思維能力。另外,還要定期舉行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會,開展研究性學習成果評選,推廣研究性學習經驗。通過實施校本課程和研究性學習,推動科技教育普及化,促進學生科學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的發展。
總而言之,學校需要依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分層次開展科技教育,重點抓好普及,致力實現人人參與科技活動,讓科技意識和創新精神根植全體學生心中,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各級各類科技競賽活動,培養合作意識、競爭能力、團隊精神、科技素養,集中體現學校科技教育特色建設的成果。學校還要將科技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各方面,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學科的融合,在科技教育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人文精神,引領學生履行社會責任,體現科技教育的應有之意。
五、充分發揮學生評價的導向功能
為了更有效、合理、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要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引導、激勵作用。完善綜合素質評定中科技活動的量化考核,采用多種評價主體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重視過程性評價,從學業水平、行為表現、素養等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組織學生開展科技制作、發明、實驗、科技論文評比等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精神和用科學方法來解決生活、學習問題的能力,形成責任明確、制度完善、過程嚴謹的評價體系,在綜合素質評定中充分了解并在評價結果中體現學生對科技活動的知曉率、認同率和參與度等情況,并充分肯定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學生發展應該是學校發展的根本和前提,學校發展則是學生發展的條件和保障。”[4]學校應將科技特色建設落腳于學生的發展,既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又要發現學生多方面的潛質,理解適應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從而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力調動學生參與科技教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
六、營造學校濃厚的科技教育文化氛圍
一是根植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挖掘學校歷史文化傳統中的科技內涵,以學校的科學探索區、科技活動體驗區、科技文化長廊區的建設為依托,創建青少年科技園,積淀豐厚的科技教育精神文化,打造校內外相統一的科技教育物質文化。二是開辟學生科技教育特色建設成果展室,展示學生的科學論文、科技創新作品等,每件作品標示設計者的姓名、設計原理、主要創新點等,吸引眾多學生前來參觀,相互交流探討。成果展室成為學生展示自我、交流探討的科技沙龍。三是充分利用校園宣傳陣地,定時定點進行科普知識宣傳。可通過多種渠道營造濃厚的校園科技育人氛圍,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學校科技展覽室、科技活動室;創辦學校科技專刊、編發校園科普信息和活動簡報;設計科普畫廊,懸掛科學家畫像、簡介、事跡;學校廣播站定期播放科技教育專題節目;各班設置科技讀書角、開展科技閱讀活動;等等,從而實現校園環境與科技教育特色內涵的有機統一,相互融通,讓學生時刻浸潤在科技教育特色文化氛圍中。四是學校可廣泛收集各類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實驗教學儀器設備,以及各類科技模型、科技文獻成果資料、科學家圖片、學校科技教育特色成果、學校科技領域貢獻突出的優秀畢業生的資料等,建成一個小型的學校科技博物館,彰顯學校科技教育特色,提升學校特色辦學的影響力。五是將學校少年宮建設成科技特色辦學成果展示窗口和服務社會的平臺。根據少年宮管理辦法要求,成立組織領導機構,厘清職責,相關處室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合理布局、完備功能,與學校科技教育特色建設深度融通,合力發展,把學校少年宮辦成家長放心、學生喜歡、獨具特色的科技創新教育重要基地,并適時向社會開放,體現以學校科技特色建設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
以校園文化營造科技教育氛圍,以社團活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以科技競賽選拔培養人才,以科技教育活動傳播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社會責任感,形成個性化、人文化、大眾化的科技教育特色,從而實現以科技教育特色引領學校發展,形成科技教育特色品牌效應,打造特色鮮明的優質學校。
【參考文獻】
[1]吳舉宏.基礎教育中特色學校建設之悖論[J].當代教育科學.2016(1):36-38.
[2]湯志松,龔理,于洪杰,等.以專業特長促進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37):155-156.
[3]董繼超.推動區域內中小學加快科技教育和創新教育發展的探討[J].天津科技.2017,44(4):24.
[4]馬穎英.試論特色學校建設中要處理好的三個基本關系[J].教育科學.2015,3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