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國 陳紅梅 李盈儐 李存
【摘 要】為更好地發揮物理學科的育人職能,教師要采取措施將課程思政融入初中物理教學全過程。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課前確立融入思政培養目標的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挖掘思政元素,提高思政融入的計劃性;課上通過借助信息技術呈現思政素材、提問交流的方式,實現課程思政的靈活融入;課后利用網絡育人平臺、開展跨學科實踐、挖掘校外隱性思政資源,提升思政育人的連貫性。
【關鍵詞】立德樹人 初中物理 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33.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1-44-03
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指出:“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主陣地作用,深入挖掘語文、歷史和其他學科蘊含的思政資源,強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德育功能,準確把握各門學科育人目標,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深入實施跨學科綜合育人。”狹義的課程思政是指開發除思政課外其他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以發揮所有課程獨特的思政教育功能[1],從而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物理學蘊含豐富的哲學思辨與科學素養的內涵,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優良載體。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入可以激發師生關于物理學科育人價值的理性思考,以嚴謹求實、唯物辯證的學科特質實現精神熏陶。
目前,課程思政融入中學物理教學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價值引領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對于課前、課后這兩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如何落實思政育人則缺乏關注。
如果完全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來完成物理學科的課程思政育人任務,不利于物理學科課程目標的實現與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從而導致物理課程教學重點偏移。此外,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需要積極正向的育人氛圍,只在課堂中進行價值引導會導致全過程育人的環節缺失,難以形成思政育人閉環,不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課程思政融入初中物理需要基于學科特點,從事實出發,將物理課程內涵的德育價值顯性化,使物理知識與思政元素產生“化合反應”。[2]構建初中物理教學全過程育人格局要做到課前做好準備、課上靈活實施、課后適當延伸。
一、課前準備,提高課程思政的計劃性
要想提高物理學科的育人實效性,就要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有條不紊地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各環節。首先,確立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明確具體課時的價值立意,找到課堂育人方向。其次,依據教學目標挖掘思政元素,為落實課堂思政培養目標保駕護航。
(一)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所有教學活動的起點和追求,統領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將思政培養要求融入其中,可以為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思政提供有力線索。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十二章第一節“杠桿”為例,進行具體的教學目標設計,如表1所示。
(二)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挖掘物理課程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滲透于教學各環節,是實現物理課程育人價值的認識基礎與內在要求。[3]物理課程的思政元素分布于教材的各個欄目之中,基于教材進行思政元素挖掘,不僅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培根鑄魂、啟智增慧有著重要意義,而且還有利于教師深化教材理解,從而發揮教材“教書”和“育人”的雙重效用。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聲現象”為例,對教材正文以及“科學世界”“動手動腦學物理”等欄目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與提煉,總結整理其中蘊含的思政素材、思政元素、育人價值如表2所示。
二、課堂教學,突出課程思政的靈活性
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否適切,思政元素是否契合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課程思政的融入方式是否靈活、高效,最終都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新課程思政融入方式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信息技術逐漸成為推動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豐富課程思政元素的呈現方式,提高課堂育人實效。在引入物理學家的故事與前沿科技時,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紀錄片與實況視頻代替單調的語言敘述,可以真實、生動地展現科學家的奮斗歷程與科技突破,從而促使學生獲得更直觀的學習體驗。例如教學“核能”時,通過播放電影《鄧稼先》的相關片段,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以鄧稼先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為了國家富強作出的巨大貢獻,體會中國科學家的時代風采和人格魅力,傳承科學家精神。此外,信息技術可以用于呈現抽象的物理過程,強化學生對于物理過程的感性認知,形成物理學習內驅力。例如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第二十二章第2節“核能”中利用火柴進行模擬的方式描述“鏈式反應”,而利用相關軟件可以動態化地呈現這一物理過程,以具體形象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與創新意識。
(二)重視提問交流,引導學生在情感表達中深化價值理解
物理學具有深刻的思辨內涵,有利于學生開拓思路,辯證思考。因此,教師要重視讓學生主動思考與表達,在與他人的交流互動中取長補短、增長見識。第一,針對物理學家的錯誤觀點進行討論,通過不同觀點的交流,變被動接收為主動建構,加深價值理解程度。例如教師基于亞里士多德的“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觀點向學生提問:亞里士多德出現這個“錯誤”的原因是什么?僅憑這個觀點可以全面否定亞里士多德的科學貢獻嗎?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在意見分歧中打破原有的認知平衡,在溝通交流中達到新的認知水平,幫助學生理解物理學與時代發展的內在聯系,最終實現對亞里士多德的科學貢獻進行深度思考與客觀評價。第二,以社會議題為中心展開討論。例如當今發展迅速的電動汽車,有效緩解了尾氣排放帶來的環境危機,然而電動汽車對環境是否零污染呢?核能作為清潔能源廣泛用于發電、城市供暖等領域,但隨著日本將核污水排入海洋,關于核能利用的利與弊越來越值得討論。社會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在物理課堂上引導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簡單討論,讓學生意識到科學知識在政策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強化責任意識。
三、課后延伸,體現課程思政的連續性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除了要重視課堂發力,還要保證課后適當延伸,通過利用網絡育人平臺、開展跨學科實踐、開發校外隱性思政資源,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一)利用網絡育人平臺
初中生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其思想觀念的發展受到網絡環境的極大影響,因此要重視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價值引領。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后通過微信公眾號,將與所學知識相關的前沿動態推送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我國最新的科技突破與現存的攻關難題,激發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另一方面,利用專門的思政平臺進行價值引領。以“學習強國”平臺為例,其開設了“紅色中國”“學習科學”等專欄,學生可以通過“紅色中國”欄目進行思政學習,也可以通過“學習科學”欄目了解國家科技前沿與當代科學家的故事,開拓視野,立足于時代背景錨定自己的努力方向與人生目標。
(二)開展跨學科實踐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跨學科實踐”與“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等內容并列,成為課程內容的一級主題,意在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客觀世界,在知識融通運用中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體認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實現價值塑造與社會責任的養成。例如“節能環保小屋”的設計和模型制作實現了物理、地理、生物、化學等學科元素有機融入。通過小屋的結構設計、布局安排、顏色搭配,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實現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學生在對材料、植被、儲能裝置的選擇與設計過程中,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形成對健康生活的追求。
(三)開發校外隱性思政資源
進一步拓展思政教育時空,充分利用校外的思政資源,形成校內與校外一致的育人導向,對于提高育人實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鄉土文化資源主要以本地區獨特的娛樂方式、風俗習慣、景區建筑的形式呈現,體現著當地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脈絡。學生在課后以走訪、查閱地方志、參觀博物館的方式,了解家鄉的風俗習慣,以熱愛家鄉為家國情懷奠基。以信陽地區為例,通過組織“看一場皮影戲”“游覽南灣湖風景區”等課后活動,讓學生在惟妙惟肖的演繹中感受“光沿直線傳播”的魅力,在炎炎夏日的涼爽體驗中體會“比熱容”的現實意義。第二,利用安全標語進行思政滲透。安全標語在用水、用電、交通等生活場景中隨處可見,通過收集展示,運用物理知識對安全標語設置的原因與合理性進行分析,感受科技背后的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用科學思維思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例如高鐵站候車的“請在安全線內候車”,體現了“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的物理原理。
課程思政與物理課程相融合是發揮物理學科獨特育人價值的教育理念,其最終目的是助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課前通過設計教學目標,挖掘思政元素,提高思政融入的計劃性;課上利用信息技術、提問交流,實現思政元素的靈活融入;課后利用網絡育人平臺、開展跨學科實踐、開發校外隱性思政資源,實現課程思政適當延伸。基于此構建全過程思政育人體系,教師在教育的全過程實施課程思政,有助于潛移默化地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理想價值信念。
【參考文獻】
[1]趙繼偉.“課程思政”:涵義、理念、問題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17(2):114-119.
[2]王青,忻蓓.物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21(3):52-54.
[3]許家燁.論課程思政實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J].思想理論教育,2021(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