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無人機在黑海上空遭遇俄羅斯蘇-27戰機后墜毀,這是美俄之間最新一次空中對峙。事實上,冷戰結束后,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美俄關系的不斷惡化,雙方曾多次發生艦機對峙甚至相撞事件。
美俄艦機對峙主要是由于美國和北約艦機對俄進行抵近偵察引發的。在冷戰時期,蘇聯和北約戰機曾發生過著名的“巴倫支海手術刀”事件。冷戰結束后,美方仍然對俄逼迫。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2017年6月19日,美空軍一架RC-135偵察機在波羅的海上空對俄執行偵察任務時突遭俄軍蘇-27戰機攔截,兩機一度相距只有1.5米,被稱為“死亡距離”。
在海上,美俄艦船也頻頻對峙。2019年6月7日,美國海軍“錢瑟勒斯維爾”號導彈巡洋艦,在太平洋海域與俄海軍“維諾格拉多夫海軍上將”號驅逐艦險些發生碰撞事故。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當時俄艦突然朝美艦靠近,迫使美艦全速后退,才避免兩艦碰撞。兩艦最近時距離不到30米,雙方肉眼可以看清對方水兵的臉。
在水下,美俄潛艇發生過一次驚天碰撞。1992年2月11日,美國派“巴吞魯日”號核潛艇深入到距俄海岸僅19公里處,對俄K-276核潛艇進行電子偵察。在察覺被跟蹤后,K-276核潛艇調轉方向朝美潛艇撞去。憑借堅固的鈦合金艇體和雙殼體設計,K-276核潛艇僅指揮塔困殼受損,3個月就被修復。美軍“巴吞魯日”號耐壓殼體多處破裂,被迫于1995年提前退役。事后,俄總統葉利欽就此事質問美方。很多學者認為,如果這次相撞導致一方核潛艇反應堆爆炸,甚至可能導致美俄爆發核戰。▲(甄翔)
環球時報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