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傳剛
一年一度的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每年的3?15總有一批產品質量不過關、涉嫌假冒偽劣的企業被爆出,這不僅能幫助消費者更好維護自身權益,也會對那些潛在的不法商家和商業行為構成震懾,有利于一個更清朗的市場經濟環境建設。
應該說,隨著近年來各類消費者權益保護活動的開展,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有了明顯提高,眾多商家也更重視品牌信譽,各種外部監督和相關法律法規也日益健全,我國的消費環境整體上是越來越好的。破壞消費環境和危害消費者權益的成本越來越高,改進消費環境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回報也越來越高。所以,從總體上看,過往那種聳人聽聞和引起民眾強烈不滿的惡性損害消費者權益事件,發生概率已變得越來越小。但即便如此,在一些個別領域和個別環境下,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一些妨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時有發生。有的是商家為了逐利仍舊愿意鋌而走險,有的是消費場景過于隱蔽或新穎而未實現監管和監督的有效覆蓋。這些都說明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是一件永遠處于進行時的工作,需要持續關注和不斷強化。
而在全國上下著力提振消費信心、擴大消費需求的大背景之下,今年的3?15更有其特殊意義。一方面,改善消費預期不僅與經濟社會等宏觀大環境有關系,也和消費者身邊的那些微觀環境有關聯。比如,如果購買車輛的售后和保險總是讓人很頭疼,那么民眾購車的欲望就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保護消費者并讓消費者滿意,這是振興消費的手段,也是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之一。對消費者的保護不僅不會增加企業的成本,相反可以防止劣幣驅逐良幣,并最終讓那些誠信經營的好企業受益,促成市場經濟的良性循環。從一定意義上講,保護消費者權益就是保護和發展市場經濟本身b因此,我們不僅要認識到保護消費者的重要性,更要進一步行動起來。
新形勢催生新消費,這也對如何更好地規范消費環境和保護消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近一段時間的消費趨勢和相關的反饋看,今后我們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或許更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服務性消費需要得到更多的保障和監管。涉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實物性消費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但隨著民眾在服務性消費方面的開支日益增長,這一領域的權益糾紛也日益增加,對消費者權益加以保護的呼聲也在不斷提高。旅行和生活的體驗、金融服務的滿意度和安全性、醫療服務的可靠性、個人隱私和數據的保護,還有各種層出不窮的新生服務業態等等,這些領域都可能出現妨害消費者權益的新隱患,因此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
其次,某些具有一定市場規模優勢企業的不誠信行為也是近來引發消費者吐槽的重點。例如一些視頻網站任意修改會員權益就引發了用戶的不滿。這些企業利用其在市場上的強勢地位,隨意做出一些侵害消費者的行為,如果得不到及時制止,相關企業很可能變本加厲。
最后,要重視某些科技發展和應用拓展給消費者所造成的新困擾。科技進步和應用拓展往往會開拓新的消費場景,進而促進消費,但是它也往往會帶來一些暫時的監管空白。例如視頻帶貨直播大大推動了很多地方性產品的跨區域銷售,但隨之也導致了一些售后問題,甚至是制假售假等問題。此外,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也使得網絡詐騙的手法更為復雜,形態更為逼真,這些都給消費的安全性等問題帶來了隱患。
面對新的消費場景以及新的市場結構,我們也必須與時俱進,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提出新的概念和商的對策。對不法行為的監督要更加日常化,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關注也要從3?15這一天轉為一年365天。對消費者通過各種渠道提出的消費問題,權益保護部門和相關執法部門也應當更為積極主動'地介入和進行處置。此外,要善于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去識別和發現那些侵害消費者的新型行徑。▲(作者是財經作家)
環球時報2023-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