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 張雪茹 白金文 張曉雯 陳長香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罹患腦卒中的老年患者也日益增多[1]?;颊叱0橛醒哉Z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導致患者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降低,引發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進而影響疾病預后[2]。其中腦卒中后抑郁癥(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作為腦卒中患者最為常見的精神障礙,嚴重影響著患者心理健康,主要癥狀包括情緒低落、睡眠障礙和興趣降低等[3]。腦卒中后焦慮(post-stroke eanxi-ety,PSA)是僅次于卒中后抑郁的情感障礙,主要癥狀為過度擔心、不安、無法控制的緊張。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之一[4],人際關系對患者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人際關系較差的患者,常伴有社交回避與苦惱等負性情緒,不利于患者的康復治療。因此,本研究通過調查老年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情況,并側重分析人際關系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為醫護人員針對老年腦卒中患者心理健康,制訂合理的護理干預提供參考依據。
選取2021年6月—2022年1月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醫院60歲及以上的老年腦卒中患者773例進行調查,其中男411例,女362例;年齡:60~64歲244例,65~69歲 178例,70~74歲 143例,75~79歲94例,80~84歲 92例,85歲及以上22例;居住地:城市400例,農村277例,城鎮96例;文化程度:文盲78例,小學213例,初中262例,高中、中專147例,大專及以上73例;收支狀況:支出大于收入91例,收入大于支出438例,收支平衡244例;婚姻狀況:有配偶558例,無配偶215例。納入條件:年齡≥60歲;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并經CT或MRT證實;意識清醒、溝通無明顯障礙。排除條件:病情危重難以配合;有嚴重精神障礙。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調查員向患者介紹調查的目的,征得患者同意后由調查者面對面逐項提問。調查完成后,當場收回問卷,并核對有無多填、漏填及填寫不清的情況。調查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卒中癥狀資料和人際關系情況。利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評估患者焦慮、抑郁狀況,該量表由14個條目組成,分為焦慮與抑郁兩個維度,每個維度各包括 7 個條目,每個條目按0、1、2、3、4分計分,評分在8分以上(包括8分)為篩查陽性[5]。
采用Excel建立數據文件,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多因素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773例老年腦卒中患者焦慮得分最高分21分,最低分0分,總分9.38±5.92分,焦慮401例,占比51.88%;抑郁得分最高分為21分,最低分0分,總分9.24±6.28分,抑郁406例,占比52.52%。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齡、居住地、文化程度、收支狀況、婚姻狀況、疾病情況、眩暈、語言障礙、肢體無力、與病友關系、與醫護人員關系及與照顧者關系和老年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老年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的單因素分析

續表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將焦慮、抑郁量表評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變量賦值表見表2。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文化程度、語言障礙、肢體無力、與醫護人員關系、與照顧者關系是老年腦卒中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因素(P<0.05);年齡、文化程度、語言障礙、肢體無力、與病友關系、與醫護人員關系、與照顧者關系是老年腦卒中患者抑郁情緒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2 變量賦值表

表3 影響老年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續表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腦卒中患者焦慮得分為9.38±5.92分,抑郁得分為9.24±6.28分,高于胃癌術后患者[6]的焦慮得分8.04±2.54分,抑郁得分8.56±2.83分,表明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的情況較為嚴重,這可能是由于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導致患者社會適應能力降低,進而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情緒,且本次調查對象為老年患者,老年人心理彈性較差,增加了焦慮、抑郁的風險。
研究表明,年齡、文化程度是老年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發生焦慮、抑郁的概率越高,老年患者心理和生理結構發生改變[7],對周圍環境的敏感性增強,使老年腦卒中患者心理情緒波動,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情緒。文化程度越高,患者焦慮、抑郁水平越低,原因是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年腦卒中患者對疾病和治療有更充分地了解,能夠積極配合治療[8]。
研究顯示,語言障礙、肢體無力是老年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因素。語言障礙患者焦慮、抑郁水平高于語言功能正?;颊?,語言障礙會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造成嚴重影響,語言功能障礙對腦卒中患者身心均造成嚴重負面影響,有時候其影響力遠遠超過偏癱[9]。肢體無力患者發生焦慮、抑郁的可能比肢體功能正常的患者大。肢體無力是腦卒中患者發生率、發生頻率、癥狀強度、癥狀困擾度、癥狀負擔最重癥狀之一[10],患者往往生活質量較差,患病前與患病后自理能力的巨大落差,易使患者產生負性情緒,醫護人員及家屬應鼓勵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以促進肢體力量的恢復,并給予足夠的心理支持。
研究發現,與醫護人員關系、與照顧者關系是老年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因素;與病友關系僅是老年腦卒中患者抑郁的影響因素。與醫護人員及照顧者的關系越和睦,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好。患者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的同時,增加了對陌生的住院環境與疾病的不確定感,加之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孤獨感、無用感等,導致他們需要從家庭和社會獲得精神上的關懷,傾向于依賴他人的照顧[11]。因此,醫護人員不僅要重視治療,更要對患者的心理情況多加關注,給予患者舒適環境,積極了解患者需求,給予個性化心理指導。鼓勵家屬參與到治療活動中,有利于幫助患者突破心理障礙。而患者抑郁的發生除受醫護人員及照顧者關系影響外,與病友關系融洽也可降低抑郁的發生率。劉滿春等[12]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患病后處于應激狀態,對生活表現出消極態度,無法適應患者這一角色,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與護理,由于病友之間有切身經歷,他們的引導宣傳比醫護人員的教育有更強的說服力,也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同時,在有同伴支持[13]的情況下,患者可以更好地排解負性情緒,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提高患者依從性,身體和心理狀況都可得到改善。
綜上所述,家屬及醫護人員可通過鼓勵患者進行功能恢復鍛煉并與其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減輕腦卒中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有利于患者心理健康。但本研究也有不足之處,樣本量有限且均取樣于一家醫院,可能存在偏倚,需擴大樣本量和取樣范圍進一步驗證研究結論。盡管如此,本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腦卒中患者的焦慮、抑郁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期望未來有更詳盡地調查能幫助分析老年腦卒中患者的心理狀況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