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曉紅 闕子文 張立珍 梁柳江 胡惠惠 羅永標 趙鳳娟
氣管切開術常用于頭頸腫瘤患者的治療中,但氣管切開護理專業性較強,若患者及家屬沒有得到系統有效的健康指導,會導致患者易出現套管堵塞、脫落、呼吸道感染等并發癥[1],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2]。傳統的健康教育方式患者不易運用及掌握[3-4],多數患者會遺忘其中40%~80%的信息,而且記住的信息中將近一半是不正確的[5],導致氣管切開患者的居家護理仍存在諸多問題?;厥诜ㄊ侵缸屖芙逃呓涍^健康教育后再重敘,以考察受教育者的理解情況以便及時更正錯誤理解[6],而微信可通過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進行即時交流,有助于提高延續護理服務質量[7]。目前采用微信平臺的回授法在產婦早期哺乳、頭頸部放療患者功能鍛煉中已取得良好效果[8-9],但尚未見其在頭頸腫瘤氣管切開患者中的應用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討頭頸腫瘤氣管切開患者采用基于微信平臺的回授法健康教育對患者居家護理水平及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1月醫院收治的87例行氣管切開術后長期置管的頭頸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病理結果證實為頭頸腫瘤;氣管切開術后置管時間≥3個月;意識清楚,無認知功能障礙,可正常溝通;患者或家屬能夠熟練使用微信。排除條件:出院時已存在肺部感染;合并多器官嚴重衰竭;伴精神性疾病者、癲癇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按照組間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15例;年齡38~70歲,平均56.04±10.55歲;學歷:小學6例,初中15例,高中12例,大專及以上9例;腫瘤部位:口咽部14例,喉咽部28例;病理分期:Ⅱ期12例,Ⅲ期13例,Ⅳ期17例;有放化療史32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40~69歲,平均57.30±12.06歲;學歷:小學8例,初中16例,高中11例,大專及以上10例;腫瘤部位:口咽部16例,喉咽部29例;病理分期Ⅱ期11例,Ⅲ期15例,Ⅳ期19例;有放化療史37例。兩組患者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倫理學編號:LW2022094)。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健康教育,即在患者出院前由責任護士予常規出院指導,內容包括:氣道濕化、換藥、導管的擺放及綁縛方法、消毒等氣道護理注意事項,導管堵塞、導管脫落、呼吸道感染、氣道黏膜出血等的預防及應急處理流程,生命體征監測、切口皮膚護理、營養支持、居家環境維護等其他方面知識,出院后每月1次電話隨訪。
1.2.2 觀察組 出院前宣教內容與對照組一致,出院后實施基于微信平臺的回授法健康教育。首先由護士長、1名副主任醫師、5名主管護師組成專科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均接受同質化培訓,內容包括氣管切開相關健康教育內容、回授法健康教育模式的實施方法、微信的隨訪內容及方法等,培訓結束后考核合格方可進入教育小組?;谖⑿牌脚_的回授法健康教育內容及方法如下。
(1)內容:①講解與示范。常規氣管切開護理指導及健康宣教,如氣道濕化、換藥、導管的擺放及綁縛方法、消毒等氣道護理注意事項,導管堵塞、導管脫落、呼吸道感染、氣道黏膜出血等的預防及應急處理流程,生命體征監測、切口皮膚護理、營養支持、居家環境維護等其他方面知識。②患者復述。對患者或其家屬進行針對性、開放式提問,以柔和的語調請患者或其家屬復述健康教育內容或演示相關護理操作,如“為明確我是否將導管護理的方法向您講述清楚,請您再告訴我導管護理的注意事項,并按照剛才教您的方法獨自做一遍”,以評估患者或其家屬掌握情況。③澄清及糾正。當患者或者其家屬復述或演示正確時,予以肯定與鼓勵,如“非常不錯,導管的護理方法您基本都已經掌握了,相信您會做得更好”。 對患者或其家屬復述錯誤、欠缺、模糊的部分予以澄清及糾正,當患者演示有偏差時,及時給予指導,“我剛才可能沒有講清楚,讓我再給您講述或演示一遍,應該是這樣的……”,可耐心教患者進行準確練習。④再次提問。再次要求患者或其家屬糾正先前錯誤、不完整、不清晰的部分或動作要領,并細心指導,再次評估患者或其家屬掌握程度,直至他們完全掌握。
(2)方法:① 建立延續護理微信群。由小組成員共同負責,在患者出院前讓患者及其家屬加入微信群,并告知服務目的和意義。②定期在微信群推送1~2條氣管切開護理相關的內容鏈接。有小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推送內容經副主任醫師審核,內容包括氣管切開術后基礎護理、取放內套管、消毒、家庭自我監護及應急處置等?;颊呷纭安欢笨闪⒓刺岢?,待集中詳細解答。③每天17:00點為固定交流時間。此時間段團隊護理人員持續在線30 min,集中解答群友的咨詢與反饋。對于連續7 d未參與互動交流的患者,護士主動聯系并告知其延續護理的必要性,督促其積極參與互動。④每天由1例患者上傳1條自己動手維護導管或緊急情況處置的視頻。大家點評,并由護理團隊上傳正確的操作視頻。鼓勵群友積極互動交流,可通過文字、語音、照片、視頻等形式分享心得和經驗。連續干預3個月。
(1)氣道護理知識測評:3個月后對兩組患者統一發放長期氣管切開氣道護理相關知識測評問卷。該問卷由本研究團隊通過我院圖書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PubMed等大型數據庫尋找文獻證據并進行篩查論證后自行設計,涉及氣管套管護理、消毒隔離并發癥、疾病相關知識,共 25題,患者只需約3~5 min即可完成全部答題。每題回答正確計1分,回答錯誤計 0 分,標準分=實際所得總分/問卷總分×100。 標準分>80 分為優,標準分60~80 分為良,標準分<60 分為差。
(2)觀察出院后3個月內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頸部皮膚潰瘍、氣道出血、痰痂阻塞、脫管、感染等。
(3)生活質量:出院前和出院后3個月采用中文版氣管切開術后置管患者生活質量量表(TQOL)評價患者生活質量,該量表由靳榮秀等[10]對Smith等[11]的英文版TQOL進行漢化,是專門用于氣管切開患者生活質量的特異性測評工具。中文版TQOL量表共22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1~5分),包括生理狀況(6~30分)、軀體功能狀況(7~35分)、社會/家庭狀況(5~25分)、滿意程度(4~20分)4個維度,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中文版TQOL量表總體量表內容效度指數為0.920,Cronbach’sα系數為 0.907,各維度 Cronbach’sα系數為0.824~0.912。
采用 SPSS 21.0 統計軟件作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知識掌握程度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氣道護理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采取基于微信平臺的回授法健康教育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出院前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3個月,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氣管切開護理專業性強,若患者未能正確的掌握護理技巧,易引發感染、套管堵塞、套管脫落等并發癥[12],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而出院后實施系統的延續性護理可有效提高居家護理效果[13]。本研究通過對氣管切開帶管出院患者實施基于微信的回授法健康教育,結果發現,觀察組對氣道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分析原因可能為:回授法是雙向信息傳遞模式,通過增加評估和反饋環節對教育內容反復學習,鞏固和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14];氣管切開帶管出院護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護理操作專業性強、難度大、要點多,出院前采用回授法幫助患者及其家屬在短時間內掌握,通過微信將信息以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展現,當患者對氣道護理相關知識回憶模糊時,可隨時隨地翻閱記錄加以鞏固,還可收藏、下載保存信息鏈接或視頻,以便隨時查閱,及時得到針對性指導,確保患者牢記相關知識和掌握護理技巧,從而有效減少氣管切開并發癥的發生,這與Tuominen等[15]、吳偉霞等[16]的研究結果相似。此外,基于微信的延續護理有助于加強醫患溝通,實現即時溝通,使護理人員掌握患者最新病情,及時制訂應對措施,有效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氣道護理水平,減少并發癥發生率[17]。
頭頸腫瘤疾病本身已經影響患者生理功能、心理狀況及社會功能,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由于語言交流受限、吞咽障礙等造成患者心理、社會活動、生活方式的變化,增加患者和家庭成員的心理負擔,導致患者生活質量更差[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生理狀況、軀體功能狀況、社會/家庭狀況、滿意程度4個維度得分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微信聯合回授發法可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原因可能為回授法雙向信息傳遞的方式和微信社交平臺,營造了護患平等的交流氛圍,不僅提高了患者的認知水平,還有助于降低患者的不良消極情緒,促使患者正確面對現狀,建立良好的健康行為[19];定期的信息推送、微信群交流、患者上傳護理操作視頻“打卡”,能夠幫助患者積極改變健康動機,同時能夠提高其健康信念,從而提高生活質量[17,20]。此外,微信聯合回授法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支持屬性,雙向信息傳遞,形成互動反饋,增強信任,具有相似身世經歷的人,不斷地分享理念、觀念、信息與技能,彼此促進行為正確、心理健康,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因此患者及其家屬容易接受這種護理模式。
綜上所述,基于微信平臺的回授法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頭頸腫瘤氣管切開患者氣道護理知識的掌握程度,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改善其生活質量,本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少的問題,今后需加大樣本量,提高研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