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林秀明 楊闖 ZHOU Hui LIN Xiuming YANG Chuang
城鎮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是新常態下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現象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舉措。從產鎮融合相關研究出發,結合西部新城鎮用地現狀、立體化研究經濟與產業發展、資源利用與配置等問題,剖析空間拓展受限、用地低效、產城分散與配套滯后等現狀癥結及成因,在此基礎上提出鎮村體系和理想格局,并以區域協同發展為出發點,提出鎮區特色產業發展策略和中郊小城鎮群發展路徑,構建“產業、空間、生態、人居”四位一體的產鎮融合發展模式及規劃策略體系。
產鎮融合;特色產業;鎮村體系;資源配置
新時代發展背景下,中央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完善區域政策和空間布局,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促進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成長,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區域發展協調性持續增強。
鐵西區西部城鎮所在區域是《沈陽經濟區城際連接帶規劃》確定的細河新城,是沈陽經濟區35個新城、新市鎮之一。新型城鎮化發展背景下,在落實區域生態、農業責任的同時,應延續優化空間特色,實現居住、產業、建設形態集中的高度融合,提升內涵品質,探索城市近郊區的城鎮特色產業集群發展之路,形成示范引領效應。
產城融合強調產業、城市、人居一體化發展,產業促進城市建設,城市是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二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產城融合的概念主要是為解決城市產業發展帶來的城市空間與產業發展及人居環境之間的矛盾。考慮到特色小城鎮擁有特色產業和較小的空間尺度,該理論對小城鎮的建設運用有一定局限,因此,特色城鎮實現特色產業與城鎮空間的融合十分必要。
產鎮融合與產城融合的視角大致相同,主要體現在生態、產業、空間和人居方面,強調城鎮產業間的相互作用(見圖1)。宏觀層面:產業與城鎮的融合要注重小城鎮與周邊區域產業集群和大城市的合作與銜接,統籌城鄉發展,實現農民市民化的新型城市化目標;中觀層面:城鎮不僅是周邊大城市的附屬單元,產鎮融合的理念要求城鎮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因此應促進城鎮特色化發展,增強城鎮吸引力;微觀層面:工業發展可給小城鎮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和其他效益,一方面,小城鎮經濟水平的提高可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統籌;另一方面,政府可合理利用工業生產帶來的資本收益改造和建設城鎮,如改善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為小城鎮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1產鎮融合的技術路線
1)城鎮密集:促進要素在區域內部流動。小城鎮群的形成與空間發展得益于區位優勢,一定地域內小城鎮由于空間距離相近、高密度分布,易產生要素流動與相互聯系,區域內發達的交通網絡能夠使加強聯系性。
2)交通網絡:驅動空間沿交通干道發展。在自然生長力的影響下,小城鎮的發展更趨向于沿著交通干道、區位或自然資源與環境優渥的方向擴大。
3)錯位分工:引導差異化特色發展格局。依據各鎮自身優勢,判斷其資源特色、產業基礎、旅游資源,以產業特色化發展為目標,規劃根據農業型、工業型和旅游型等,引導村鎮差異化特色發展。
4)共建共享:消除空間聯系壁壘。通過行政邊界調整、管轄范圍變更等,消除空間聯系壁壘,促進小城鎮群形成和空間演進。完善節點城鎮基礎設施、公共資源配備,共建共享,推進區域協同發展。
5)產業集聚:向經濟發展條件好的連綿。大量的工業企業進駐工業園區,產業向特色園區集聚,資源集約利用,可發現其他小城鎮均向著經濟發展條件更好的城鎮發展,并形成連綿一體的小城鎮群空間形態。
西部新城鎮位于沈陽市中心城區西南部,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京沈高速以南,轄新民屯中心鎮、彰驛鎮、高花街道、四方臺鎮、長灘街道等“兩街三鎮”51個村及社區,總面積290km2,距離中德產業園約7km,距離近海經濟區約15km。
西部新城鎮位于沈陽—遼中的錨點位置,是典型的“生態農業+休閑旅游+城鎮生活”綜合發展的近郊區域。現狀用地主要以居住用地、工業用地、農林用地為主。居住用地主要為村莊居民點用地;工業用地主要分布在開發大路和沈遼路沿線,包括冶金園、A區產業園及村莊內工業企業;兩處大型商業服務設施用地為盛京驛站和龍潤夏宮。區域內有渾河、細河、渾蒲灌渠3條水系東西貫穿,水系相通,另有河灘地、林地和大量坑塘分布,生態條件良好,但細河污染相對嚴重,亟須治理。
西部新城鎮區位優勢明顯,鄰近中德、中法產業園區,發展空間較大,是連接沈陽、遼中的重要區域;生態環境基礎較好,可改造景觀資源豐富;產業基礎好、種類多,工業所占比重較高,旅游產業發展前景良好。但目前主導產業不明確,未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地均產出低、產業集聚效應弱;現狀發展不平衡,人才流失,老齡化、空心化嚴重,村莊發展嚴重滯后;人居環境一般,缺乏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不足;土地存量資源較少,城市空間拓展受限。
西部新城鎮是支撐沈陽西部工業走廊延伸和沈陽城際新城鎮的重要節點,承載著鐵西區推動區域統籌、踐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重要使命。
1)鄉村振興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貫徹落實沈陽市縣域經濟暨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繁榮西部新城鎮農業經濟,提升區域農村環境,改善西部農民生活,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提升生活品質,實現產鎮融合發展。
2)產業轉移 鐵西區擬將區內部分中小企業及產業功能向西部新城鎮進行整合外遷,打造生態型產業新城鎮,重點發展裝備制造配套、現代物流和環保產業等。
3.1.1 村莊發展條件評價
依托現狀村屯基礎,制定村莊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共分為4個方面,35項指標,通過量化指標和非量化指標的評價,采用綜合評分和單項評分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各個村莊分類和發展策略的制定。
從基礎條件、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地方特色4個方面,對西部新城鎮的各鄉鎮相關數據加權評分,篩選各鎮及街道中排位靠前的10個村莊為重點村。
3.1.2 村莊發展引導
沈陽西部新城鎮地區現有建制村44個,規劃以改善農村居住環境、保護傳統鄉村風貌、修復自然生態環境、推動鄉村振興為基本原則,將全域村莊分為集聚提升、特色保護、搬遷撤并3個類別。
1)集聚提升類 將規模較大、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未來發展潛力較大及需要保留的村莊確定為集聚提升類村莊,共計24個。
2)特色保護類 選擇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民族民俗文化濃郁、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村莊作為特色保護類村莊,重點保護延續鄉村傳統風貌格局,強化特色資源利用,共計4個。
3)搬遷撤并類 將位于城市集中建設區內,以及基于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并入鎮區、村莊安全、生態保護等需要搬遷的村莊規劃為搬遷撤并類村莊,共計16個。
強化生態底線約束,守住空間發展底線,突出河湖水系密布的基底特征,保護并修復西部新城鎮的自然生態要素,并將渾河、細河廊道引入規劃范圍,承接生態休閑功能,構建“東西水脈貫穿+綠化節點鑲嵌”的生態格局,以此為基礎劃定生態、生產、生活三大空間。
3.2.1 城鎮總體發展格局
西部新城鎮現狀城鎮空間呈現以新民屯中心鎮為核心的“單中心、等級式”發展模式,預計規劃期末能夠形成以新民屯中心鎮為主中心、以四方臺鎮為次中心的“雙中心、半網絡”發展模式,遠景2050年形成“多極化、全網絡”模式。規劃形成“三軸兩帶一廊、一心三區多點”的空間布局結構,如圖2所示,“三軸”為大堤路、開發大道區域發展軸、沈遼路區域發展軸;“兩帶”為五環空間發展帶、西部空間發展帶;“一廊”為渾河生態廊道;“一心”為新民屯中心鎮;“三區”為制造業產業協同區、綠色稻米發展區、設施農業發展區;“多點”為高花街道、彰驛街道、四方臺鎮、長灘鎮及重點村居民點。

2西部新城鎮空間布局
3.2.2 特色產業集群分工
在城鄉結構基礎上,結合區域發展基礎及發展趨勢,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明確各鎮和街道功能定位及產業特色,協調區域產業組織與聯動發展,提高城鎮群區域競爭力。
1)新民屯中心鎮 推進新民屯建設中心鎮,以工業制造為主導產業,鎮域內有大型企業入駐,以商貿物流、配套服務為重點產業,協同發展現代農業,與中德產業園、循環產業園進行區域聯動,打造產城融合型中心鎮。
2)四方臺鎮 以輕工業制造與貿易為主導產業,以特色農業、農產品深加工為重點產業,打造工農主導型一般鎮。
3)彰驛街道 以歷史文化旅游為主導產業、以特種漁業養殖、農業觀光游為重點產業,打造沈陽市西部的休閑旅游中心。
4)高花街道 以休閑旅游為主導產業,以特色種植、家具制造為重點產業,打造城郊融合型示范鎮。
5)長灘鎮 策劃鄉村養老項目,以人居養老為主導產業,以綠色農產品種植、度假旅游為重點產業,打造美麗宜居養老鎮、綠色農產品特色鎮。
3.3.1 一產:構建農業生產、加工、商貿物流的全產業鏈
以規模化、特色化為發展方向,促進一產增魅力。圍繞區域產業資源優勢,構建農業機械化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農產品商貿物流的全產業鏈,規劃形成六大產業功能區,并以道路、水系為軸串聯城鎮群各功能區,如圖3所示。

3西部新城鎮農業產業發展規劃
1)農產品精深加工及商貿物流區 積極延伸農業產業鏈,在四方臺鎮發展農產品加工及流通服務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2)科技型農業區 在新民屯中心鎮推進高新技術尤其是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兼具科普與示范功能,提高農業效益。
3)體驗型農業區 利用彰驛街道、高花街道的田園景觀和生態資源,提供認養農業、互聯網+農業,提供觀光、休閑及認養、采購新鮮農產品等服務。
4)綠色稻米發展區 以綠色稻米種植為依托,建設農業公園和生態公益村,發展生態型農業。
5)設施農業發展區 發展優質、名特、鮮活的農產品,進行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資金)高度密集化生產,形成新的農業增長點。
6)生態循環養殖區 依托區域現狀稻米和水產養殖產業優勢,探索“稻田+”生態種植養殖一體項目和魚菜共生項目。“稻田+”主要包括稻田鴨、稻田魚、稻田蟹、稻田蝦等,魚菜共生,實現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3.3.2 二產:引導產業集聚與分工
以科技為引領,提高地均產出,促進二產增實力。引導產業集聚與分工,重點打造節能環保、冶金化工、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承接中德產業轉移,依托現狀工業基礎,規劃形成五大工業產業功能區,如圖4所示。

4西部新城鎮工業產業發展規劃
1)沈陽西部區域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園區 循環經濟聚集區、環保產業創新中心、環保信息交流中心以及產學研一體低碳示范區。
2)冶金工業園(制造業轉移承載區) 考慮開發區、中德產業園內建材、加工業等產業轉移外溢,依托現有鋼鐵深加工產品、有色金屬冶煉及深加工、冶金新材料、回收再生資源等基礎,形成制造業轉移承載的特色產業空間。
3)化工及裝備制造產業園 在精細化工、醫藥化工、新材料等現有產業基礎上創新升級,重點發展電池及配套材料、高端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
4)整車制造預留園區 積極圍繞寶馬工廠,發展全系列產品,包括新能源汽車、汽車設計等。
5)輕工及食品加工園 對接義烏小商品制造業,打造輕工產業;基于現有產業基礎,向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兩極延伸,提升企業加工轉化增值能力。借鑒美國最大的糧食加工企業ADM的“綠色發展+綜合加工”模式,逐步發展農產品全產業鏈。
3.3.3 三產:構建泛旅游產業集群
理清產業關聯機制,以休閑度假為突破點,強調文化特征,構建泛旅游產業集群,打造東北城市近郊“微度假”中心。依托基地良好的旅游資源和文化底蘊,打造集科普采摘、水上娛樂、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短途度假游,作為市民在周末和小長假的選擇。遠期規劃環線串聯各旅游區,即農業觀光區、工業參觀區、驛站文化區和汽車體驗區。策劃農業觀光游、驛站文化游、企業科普參觀游、汽車體驗游四大功能區,如圖5所示。

5西部新城鎮旅游業產業發展規劃
1)農業觀光游 依托渾河、細河等現有優勢自然資源,打造現代型的北方“魚米之鄉”,結合周邊農業生產性項目包括有機果蔬、水產養殖、有機稻米等,配備休閑體驗性項目,如生態垂釣、特色農家院、采摘體驗基地等,同時植入農業體驗、文化創意、藝術家聚落等功能,形成村莊的特色名片,吸引游客,提升活力。
2)驛站文化游 以“驛站、皇家、古鎮”為主題,打造“驛站文化古鎮”“中國驛站文化體驗地”,配置傳統驛站、傳統老街、傳統民風民俗、傳統民居及特色商業,營造滿清風情的新時代驛站文化。
3)企業科普參觀游 深度挖掘企業品牌內涵,將企業文化與工業旅游項目有機融合,增加游客參與和體驗環節,滿足游客求新、求知、游覽、購物等多樣化訴求,增加企業利潤增長源。
4)汽車主題體驗旅游 打造汽車文化博物館、主題娛樂園、汽車4S店、汽車主題酒店、汽車營地、汽車影院、企業拓展培訓基地、兒童素質培訓基地等項目。
3.4.1 構建“三級七類”公服體系
保障文化教育、醫療體育、養老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務質量,規劃以“地區級-鎮級-村級”三級體系進行配置,合理配置各類公共與基礎設施,建設產鎮融合的城鎮示范區,承接綜合服務功能。地區級公共設施由新民屯承擔,面向新民屯中心鎮常住人口,體現新城鎮發展需求,半徑6.0km;鎮級公服設施結合四方臺鎮、高花街道、彰驛街道、長灘鎮布局,半徑3.0km;村級設施主要結合重點村屯布局,一般村屯補充,半徑1.5km,構建15min生活圈,實現城鎮群全覆蓋。
3.4.2 “交通通道”轉變“經濟走廊”
依托出海鐵路和沙嶺站,強化與沈陽港、鐵路綜合貨場聯系,融入“一帶一路”,方便與沿海港口聯系,推進多式聯運;新增五環高速公路,支撐城市空間拓展,強化與沈陽市高速公路系統、機場、沈陽港及各功能板塊交通聯系;整體形成“三橫兩縱”高快速路系統,與全市高快速路系統銜接,實現10min進入高快速系統的目標。結合細河、渾蒲灌渠和渾河廊道構建一級慢行綠道,利用主要干道、灌渠分渠形成的二級綠道進行南北有機聯系,形成慢行綠道網絡骨架,構筑“宜行宜憩”的慢行交通系統。
綜上所述,總結特色產業集聚的規劃策略體系主要是小城鎮空間上接近與集中,構建合理的鎮村體系;以主導產業為核心,多行業、多部門、多機構相互協作、相互促進的專業化分工與合作,建立穩定、網絡化的產業體系;嚴守生態底線約束,構筑理想的空間格局,劃定生態、生產、生活三類空間;推進均等化的基礎設施配置,構建高容集約的交通廊道體系,保持與周邊中心城區快捷、可靠聯系,形成“產業、空間、生態、人居”一體化融合發展。城鎮特色產業集群應立足在整體區域特征的基礎上,探索“以產聚人、聚人促產”的融合發展路徑,以期為下一層次的鎮級、村級規劃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