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秀,王欣國 ,何小琴 ,李燚榮 ,葉毓琪 ,朱淑芬 ,曹文婷 ,朱愛勇*
(1.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1318;2.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 201203)
伴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老年人口數量激增將帶來嚴峻的養老照護問題。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已達到533.49萬人,占總人口數的36.1%,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數占15.5%。為應對這一現狀,上海自2005年提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9037”養老服務格局,2014年進一步構建了養老服務供給、服務保障、政策支撐、需求評估、行業監管“五位一體”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1]。養老照護工作的社會化轉移緩解了家庭養老負擔,同時也對養老護理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上海市養老護理服務每床位配置數及護士與護理員比例均低于國家標準[2-3],養老護理培訓體系也存在培訓考核不統一、培訓梯度不明顯[4]等問題,護理人員的培訓教育仍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因此本研究采用焦點訪談法和文獻調查法,深入了解護理員培訓教育狀況以及工作中實際存在的需求與困擾,借鑒國內外養老護理員培訓教育體系,為健全養老護理培訓體系、完善養老護理培訓環節做出探索。
選取與上海健康醫學院存在合作關系的養老服務及職業培訓機構工作人員和養老護理員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從事當前工作>6個月;(2)能夠使用普通話進行溝通交流;(3)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共計23名養老護理員和3名工作人員參與本次調研。
本研究采用焦點小組訪談法,于2021年7—10月在機構會議室中進行訪談,談話內容圍繞養老護理員培訓現狀、養老護理員對培訓的態度及需求兩大主題,每次訪談時長1~1.5小時,由專人負責訪談記錄。
量性資料采用Excel軟件錄入建立數據庫,進行描述性分析。質性資料通過反復閱讀訪談記錄,運用主題框架法對資料中有意義的內容進行提取、整理、歸納,最終形成訪談結果。
參與訪談的23名養老護理員中,女性占95.7%,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52.2%,5~10年在職時間者占52.2%,100.0%持有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證書,13.0%持有中級證書。護理員性別、年齡分布、文化程度、在職時間見表1。參與本次訪談的養老服務及職業培訓機構的3名工作人員均為女性;年齡最小的22歲,最大的45歲;從事相關職業年限1~16年;本科學歷2人,大專學歷1人;1人擁有護士執業資格證書。

表1 養老護理員的一般資料[n(%)]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elderly caregivers[n(%)]
2.2.1 培訓內容標準全面 目前上海市養老護理員基本培訓內容基于《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的養老護理員初級職業證書要求設計,重視操作培訓,培訓內容重點突出長護險服務中的27項基本生活照料,同時為準備更高等級職業證書技能鑒定的學員提供相應進階培訓內容。工作人員1表示:“我們的培訓內容能夠滿足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鑒定的要求,而且因為我們也提供從事長護險服務的養老護理員,所以27項長護險服務內容也是我們的重點培訓項目。”工作人員3表示:“養老護理員初級、中級、高級、技師4個等級的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我們都可以提供?!弊o理員7表示:“培訓我們怎么幫老人翻身擦背、清理大小便,把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好?!?/p>
2.2.2 培訓形式豐富多樣 目前養老服務與培訓機構能夠積極鼓勵養老護理員參加培訓,并根據機構已有條件布置了理論課教室和實訓室,能夠提供理論講授、視頻或教師演示和技能練習等培訓方法。除開辦針對職業技能鑒定的短期培訓班外,還有每月1次的在職培訓、不定期的健康宣講會等,以鞏固養老護理員的操作技能,提升基本健康素養。護理員6表示:“培訓挺好的,我們講課有模型人,教師在模型人上面示教,挺容易明白的。”工作人員2表示:“我們專門去大學的護理學院參觀了實訓室,除能夠滿足實訓需求外,護理員自己如需要練習也可以來練。”工作人員3表示:“我們很重視護理員能力提升,每月都會安排一天在職培訓,而且還會邀請醫生、護士過來做健康講座?!?/p>
2.2.3 培訓師資穩定性差 目前養老服務與培訓機構缺乏穩定的師資團隊,以外聘兼職教師為主,且師資老齡化問題嚴重,存在明顯的年齡結構斷層,亟須補充符合要求的中青年師資力量。工作人員3表示:“現在給我們培訓的教師主要是醫院里的退休護士或者護理學院的退休教師,我們也在招聘全職教師,已經簽訂了一位,原來也是護理學院的教師,很快就可以入職了,我們也歡迎護理學院應屆本科畢業生來我們這里工作?!?/p>
2.3.1 培訓能有效提升工作能力 所有受訪者都表示通過養老護理員培訓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養老護理工作能力,并且能豐富相關的衛生健康知識。護理員3表示:“我們當時參加培訓除15天的專業學習外,還實習了1周,挺滿意的,學會了這些東西應對平時工作就沒問題?!弊o理員10表示:“培訓讓我們學會了老年人生活護理的操作和技巧,不僅工作用得上,家里老人生病也會照顧了?!?/p>
2.3.2 培訓內容需要針對受訓者水平進行分層 自2019年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取消了學歷要求后,更多低學歷、有醫療護理工作經歷的護理員也加入了養老護理員的隊伍,但養老護理培訓方案的制定過程并未考慮受訓者學歷和工作經歷的差異。護理員17表示:“我就只有小學文憑,你讓我學學操作還行,理論背書我是背不來的,一會兒就忘了?!弊o理員20表示:“我之前在醫院做護理員,在腦外科待了7年,后來又專門參加了養老護理員培訓,拿了養老護理員證,我現在對照顧偏癱老人工作適應很快?!?/p>
2.3.3 培訓形式需要更加靈活 在訪談過程中有部分受訪者希望能夠通過接受持續的培訓教育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但也有護理員表示沒有精力在工作之余保證質量地完成每月1次的培訓教育。護理員14表示:“工作后繼續培訓肯定是好的,像溝通交流、個人能力這些都不是一時半會能提高的,要反復培訓,而且多參加培訓拿了更高等級的資格證書,收入也會更高?!弊o理員12表示:“我們每天上班,都是從早忙到晚,一個月本來只休息4天,現在還要拿出1天來參加培訓,感覺精神不是很好,比較影響培訓?!?/p>
2.3.4 培訓過程需要加強心理健康疏導 目前每位養老護理員平均照顧6名老人,除擦浴、剪指甲、整理床單等基礎護理工作內容外,對于失能老人的照護還會涉及排泄護理,工作環境相對較差,工作內容多,工作時間長,加之護理員工作社會認可度低,工作過程中與服務對象產生矛盾或者遇到困難時缺乏交流、求助對象,因此護理員在工作過程中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護理員14表示:“養老護理員就是照顧老人嘛,但老人年齡大了,處處都要當心,感覺壓力挺大的,不如以前干家政的時候省心。”護理員5表示:“我都兩年多沒回老家了,家里小孩知道我做養老護理員,但不敢跟他們說要給老人洗腳、剪指甲、清理大小便,怕他們覺得丟人,有什么不順心的事也不敢跟他們講,他們是不能理解的?!?/p>
上海市養老護理員考核管理由上海市民政局實施,培訓由有資質的培訓學校進行。盡管有職業學校在招生目錄中增設養老方向,由學校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培養應屆養老護理服務人員,但這些學生畢業后主要進入相應機構管理崗位,真正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較少,目前養老護理員的主體人群仍以40~50歲低學歷人群為主,這些人的培訓屬于社會主導的在崗培訓,培訓通常在養老服務機構中進行,培訓目的為獲取相應的職業認定。正如本次訪談結果顯示,盡管養老服務機構能夠積極配合政府要求,設定相應的培訓課程與管理制度,但實際培訓仍不能滿足養老護理員的實際需求,有必要進一步優化培訓內容,建設培訓團隊。
3.1.1 設置分層課程,滿足護理員個性化需求 本次訪談顯示,接受培訓的護理員在年齡、文化水平、學習主動性等方面均存在差異,統一設計的培訓課程不能完全滿足護理員培訓,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應在符合完成護理員資格認定的基本標準上,考慮制定梯度,分層實施[5]。例如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初入職的護理員適當減少理論知識培訓,以培訓生活護理知識為主,其服務對象為具備一定自理能力的老人,在護理員對養老護理工作有了一定經驗或產生進一步培訓需求后,可加強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護理、急救護理、心理護理、臨終關心等內容的培訓,在提升其操作能力的基礎上,加強理論指導,使其能夠承擔起病情更為復雜的老年人的護理工作。
3.1.2 加強職業教育,增強護理員職業穩定性 本次調研顯示,有的護理員不愿意跟家人提及自己的工作與工作內容,對養老護理員的職業認同度低,這樣的現象與既往研究結果[6]類似。養老護理員工作社會地位低、職業發展空間小、福利待遇差是導致養老護理員職業認同性差的重要因素。而提升養老護理員的職業認同除需要從社會層面做好輿論引導,提高養老護理員的社會關注度與社會地位,保障養老護理員的合法勞動權益外,還可以在養老護理員培訓過程中增加心理指導、職業教育等相關內容培訓。例如在培訓課程中增設心理護理內容,培養護理員將工作壓力導致的消極情緒轉換消除的能力,有助于護理員工作滿意度的提高[7]。培訓形式方面可以組織護理員進行經驗分享活動,養老護理員之間的互相學習、支持,彼此分享工作經驗的機會,同樣有助于護理員在發展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提升個人職業認同。
3.1.3 引入中醫護理與康復技能培訓,提升養老機構競爭力絕大多數養老護理員是通過參加機構自身組織的培訓獲得就業資格的,優質的培訓內容是提升機構競爭力、促進機構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熱熨、艾灸、拔罐等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和包含中醫藥傳統思想的飲食養生保健理念也被眾多老年人所接受和喜愛。有研究顯示[8],養老護理培訓課程中缺乏相應內容,本次訪談的養老機構同樣也沒有提及中醫養老護理相關內容,因此機構在設置養老護理培訓課程時,可加入中醫常用護理操作技術和中醫起居飲食養生法等相關內容,豐富培訓內容,體現培養特色,進一步提升養老機構發展空間與競爭能力。
3.2.1 加強校企合作 養老機構外聘培訓師資不穩定,自行組建培訓師資及培訓場地也給機構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借助護理院校的師資力量,采用校企合作模式進行護理員培訓是目前常用的培訓方案,例如我校根據養老機構需求,為機構量身定制相應培訓方案,培訓內容包括綜合老年評估、軀體狀態評估、常見照護風險與防范舉措、護理日常工作中風險防范與措施、管理者與老人家屬的溝通、長護險服務內容評估原則與計劃制定等理論課程,同時還編制跌倒、軀體活動障礙、認知障礙等常見失能老人案例進行綜合案例分析,全面提升護理員工作能力。護理院校與養老機構的合作模式可以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高校護理學院本身擁有良好的教學設置與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多樣,與企業合作能充分發揮高校和養老機構的優勢,既可以滿足養老機構的需求,提升養老護理員的職業核心能力,為養老機構提供高素質的老年護理人才,又可以增強高校社會服務能力,增強高校辦學實力與影響力,提高高校教師授課能力。
3.2.2 開發在線課程 針對培訓師資不足的問題,除加強校企合作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培訓。與傳統的線下教學相比,在線學習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學員可以自由安排學習任務,并可以重復學習,鞏固學習效果。因此,可以根據《養老護理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與養老專業學生培訓方案研制在線課程包,護理員可使用在線學習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同時線下提供答疑輔導和實操訓練,進一步鞏固學習內容。在線學習平臺的使用也有助于提升學員的信息技術能力、學習主動性,培養學員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開闊視野,有助于養老護理員在今后的工作中利用信息工具為服務對象進行在線健康指導,提高工作效率。
3.2.3 借力以賽促練 養老護理員的培訓需要政府層面的規劃、需要學校與企業的通力合作,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正確的輿論導向可以幫助大家認識養老服務產業的職業前景和社會地位,促進就業人員擇業、就業觀念的改變。目前全國各地積極開展的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正是幫助養老護理員展示工作能力的平臺,這些比賽不僅能提升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和管理服務水平,也能提高養老護理員的社會關注度。養老機構同樣也可以此為契機,不僅可以借助大賽進一步規范養老護理培訓,提升護理員的養老護理技能,還能提升養老護理員的社會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