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進 楊佳鈺 閆騰翔
摘? ?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這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對于人類探索現代化道路也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奮斗所創造出的新文明形態,與西方現代化有著根本的不同,彰顯出鮮明的中國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高度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闡釋其豐富、全面、系統的理論內涵,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0-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4-0001-05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成功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和精神實質,為世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本文以國內外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為基礎,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方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予以詳細論述。
一、國內外文獻綜述
(一)國外研究綜述
國外關于中國現代化道路相關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際社會和國外學界開始關注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模式。就研究范圍與研究領域而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相關研究成果復雜而廣博,涉及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各個學科領域。在各種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研究與討論中,形成了觀點各異的思想認知。
20世紀70—80年代,美國多次發生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矛盾不斷激化。西方學術界在對資本主義現代化及其問題進行反思的同時,開始關注中國現代化道路及其發展模式。吉爾伯特·羅茲曼在《中國的現代化》(2003)中明確看到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前景:“這里所謂的現代化,指的是從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會,走向著重利用科學和技術的都市化和工業化社會這樣的一種巨大轉變。”[2]同樣看到中國現代化發展前景的還有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學學者約瑟夫·奈,他指出,“‘崛起是一種不確切的說法,‘復興比較準確。”[3]約瑟夫·奈不僅肯定了中國現代化發展潛力,而且看到了這種潛力背后的歷史文化基礎,對中國“復興”保持樂觀。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甚至指出,“恐怕可以說正是中國肩負著不止給半個世界而是給整個世界帶來政治統一與和平的命運。”[4]這些觀點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前景,并對中國發展之于世界的意義予以肯定。
這一時期的國外學者已經注意到中國發展現代化的巨大潛力,認識到中國不可能效仿西方現代化既有道路模式,也不可能完全模仿現代化的“蘇聯模式”。普遍性共識在于,中國要走獨特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之路,并且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必定影響世界現代化發展。
2012年以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走向成熟化,中國社會發生歷史性變革,國外學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討論與認識進一步深化,相關研究更加理論化、系統化、成熟化,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話語體系建構提供了重要的話語借鑒資源。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脫貧攻堅工程的大規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成就愈加凸顯,對世界現代化發展貢獻更大。勞倫斯·亨利·薩默斯指出,在不到兩代人的時間內,中國從一個貧窮國家變成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引領型國家,從一個封閉國家到如今擁有海量互聯網用戶,這些巨變如此天翻地覆,足以和工業革命的影響相媲美[5]。
這一時期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關注,不僅僅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的特有屬性,而且深入探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成功的內在原因以及世界意義,形成了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研究的學術氛圍,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事業的成功推進為契機,國外學者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實踐與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國內研究綜述
從國內已有研究文獻來看,盡管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內涵的相關研究成果目前尚無,但是從“中國式現代化內涵”、“中國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相關研究中可以窺見,理論內涵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研究的重要命題。
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內涵,學者們有著不同層面的思考和表達。整體而言,是關于在新時代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建設現代化和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時代課題,是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的雙重課題。其主要的學術觀點有四個方面。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賈淑品(2021)指出,社會主義原則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原則,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其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方位現代化。鐘文苑(2021)提出將在提升現代化程度和水平的同時促進現代化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實現現代化速度和質量的統一。其三,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化。羅榮渠最早明晰了我國現代化道路的民族特色,并在深刻把握世界歷史基礎上,提出“一元多線”歷史發展觀。厘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社會結構,尤其是不同歷史傳統的民族國家在現代化道路選擇上必然會出現“獨特的歷史規定性”,即差異性。這力證了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多樣性,佐證了我國現代化模式的合歷史性。其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艾四林(2017)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和核心理念是“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的幸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的現代化作為根本價值取向。
綜上而言,通過梳理國內外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內涵的研究成果可知,目前國內外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研究文獻較多,現有研究內容豐富、視角廣泛、數量逐年增多。在研究特性上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內涵相關研究及問題分析,以提出問題、凸顯這一問題的實踐價值為主,重要性與必要性闡釋較多,關于學理性分析與具體方法分析的研究較少。第二,關于中國式現代理論內涵相關問題研究缺乏系統性、針對性論述,整體研究態勢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未形成系統性的理論體系與理論爭鳴,亟待研究的理論空白點較多,尤其是缺少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內涵進行系統性論述。
因此,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內涵的研究旨在整合相關研究觀點,形成關于這一問題研究的基礎性、系統性論述,填補這一問題的理論空白。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在需要深刻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內涵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深入研究中國式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等理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理論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是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的現代化。在經濟建設上,主要表現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即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加強宏觀調控,以保證經濟平穩運行。經濟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和核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現代化,其根本目標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強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式經濟現代化作為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物質基礎,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無論是從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實踐來看,還是根據現代化相關理論研究,經濟高速增長都在現代化發展中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我們黨始終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強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僅關注經濟增長速度,而且更加重視經濟發展質量、優化經濟結構和對外開放程度等[6]。立足新發展階段,更需要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一理念的提出,從理論層面回答了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經濟發展目標、經濟發展動力等一系列問題。此外,還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使經濟在質上得到有效提升,在量上實現合理增長。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探索實踐中,對中國式經濟現代化不斷賦予新的內涵特征。一是以人民為中心,促進共同富裕。黨在推進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進程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和鮮明品格,始終堅持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等,都突出強調了人民群眾在中國式經濟現代化中的主體地位[7]。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重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問題,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注重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二是重視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結合。一方面,中國式經濟現代化依據我國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注重自主創新能力和自立自強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國式經濟現代化十分重視與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在國際交往方面,推動國家間經貿交往規則趨于公平正義,堅持互利共贏;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我們黨在中國式經濟現代化進程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積極為世界各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貢獻中國方案。三是各方力量共同促進的現代化。在推進中國式經濟現代化進程中,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動經濟現代化建設。
中國式經濟現代化新道路對于我國發展而言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探索實踐中形成的。無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進行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進行的一系列經濟建設,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我國不同時期的具體國情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不斷加強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經濟話語權不斷提升。同時,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我國走出了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現代化道路,既充分發揮了市場和資本的積極作用,又能有效防范了其消極作用。基于這條新道路,我國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日益增強人民群眾在經濟建設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此外,中國式經濟現代化新道路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比如“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深化等,都有效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
三、中國式政治現代化的理論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西方現代化道路有著明顯的不同,彰顯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在政治建設上,主要表現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最大的政治優勢。
中國式政治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工程,它以構建中國特色現代化政治制度體系作為路徑選擇[8]。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立足本國實際情況,改革創新政治理論和政治制度,絕不照搬照抄別國的政治制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式政治現代化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做主”[9],推動國家治理效能提高。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我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確立都得益于我們黨的偉大創造。這些政治制度不但從總體上為社會建設作出了規劃,而且還制訂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強化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的制度自信。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領導核心,只有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才能更好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二是加強人民當家做主。中國式政治現代化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重視人民群眾需求,滿足其物質文化需要,使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以充分調動。所以,依據人民當家作主、人民全過程參與黨和國家各項事務的管理等原理,中國共產黨構建了現代化政治制度體系[10]。三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作為中國式政治現代化的重點,“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9]因此,必須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形成正確的法治思維。
中國式政治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社會變革與發展的核心是實現人類解放,從而達到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狀態。這為我們分析研究中國式政治現代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也就是從人本身出發。這對于當下中國式政治現代化的發展來說,更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回顧新中國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一系列發展變化,我國政治現代化已經擁有了深厚的政治基礎,具備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從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會”,到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11],這一探索歷程深刻表明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不斷奮斗的目標。當前,要想快速實現中國式政治現代化,就需要加快轉變人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不斷提升人的現代素質。
中國式政治現代化以人民民主作為核心目標,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在長期發展中,要想實現人民民主,就需要依靠制度來保障。對此,我國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作為一種代議制民主制度,符合我國的具體實際,能夠充分代表人民權利。此外,為了豐富人民民主的實現形式,我國還建立了協商民主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在現代化民主政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但充分保障了人民的主體地位,而且極大拓寬了民主渠道,豐富了民主形式,調動了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
四、中國式文化現代化的理論內涵
文化不僅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而且還彰顯出各國現代化的獨特特色。而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則是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改造,使其符合時代要求的。中國式文化現代化作為思想之魂,貫穿于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和社會現代化等各個方面,是文化生產、文化傳播、文化消費等各個領域的現代化。在文化建設上,主要表現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積極承擔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歷史發展中推動文化進步,重視精神生活的豐富和發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推動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向前發展,使其煥發出新時代的光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指出其中一個基本特征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體現了精神文明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有之義。
文化現代化是指由人作為實踐主體,從而推動社會變革,是人們思維方式的更新和價值觀念的轉變。中國之所以能夠屹立世界千年而不倒,關鍵在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在堅守自己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吸收借鑒其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若要進一步發展壯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并最終實現人的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深深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不斷從中汲取充足的養分。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治國經驗,在長期的實踐發展中形成了傳統民本思想。這一思想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思想淵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我們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進程中,不但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中的有益成分,而且又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對其進行了辯證揚棄和創新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種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模式,它始終把人民放在重要位置。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作根基,具有濃厚的民本底蘊。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直發揮著積極作用,比如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思想觀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等人文精神,都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簡言之,中國式現代化在促進物的全面豐富的同時,也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尤其強調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文化產業深入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繁榮和人們的思想水平不斷提升。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一步加強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建設成為新時代急需解決的問題。從國際層面上來看,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世界各國之間文化交融愈加緊密,文化碰撞日趨激烈。從國內層面上來看,形式主義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文化現代化的發展。因此,要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加大對中國式文化現代化的建設力度,就應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能夠揭示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規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批判和反思、對文化進行不斷創新,才能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并使其沿著正確方向發展[12]。二是汲取不同文明的優秀文化精華。要想實現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就要汲取一切先進的文化精髓,并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三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以正確的態度看待傳承與創新二者的關系,深刻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五、中國式社會現代化的理論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立足新的實際,對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進行了理論探索,取得了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內涵得到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在社會建設上,主要表現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中國式社會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社會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動社會治理理念的創新和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隨著社會結構、社會矛盾和社會機制的變化,社會現代化建設聚焦區域差異、人口流動等方面的發展趨勢,以形成相應的制度變革,來應對各種各樣的社會變化、規范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從而逐步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現代化的創新探索,在社會發展的維度上始終體現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了實現人的現代化,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作為兩項重要的指標。此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在社會建設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它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與西方兩極分化的現代化有著根本的不同;它不是堅持少數人的富裕,而是強調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出了許多戰略安排。具體來說,實施了一系列有效舉措,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重點關注和解決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加強均衡性和可及性;進一步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城鄉協同發展,使全體人民都能公平地享有改革發展成果。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使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概言之,中國式社會現代化是一個持續向前的動態發展過程,它依托于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涵蓋廣大人民群眾一直關注的各個方面的需求,比如醫療、教育等生活需求,交通、治安等環境需求。因此,持續推進共同富裕,就是要通過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以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社會和諧發展的目標。
社會現代化著重強調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13]。它把“和諧”當作發展本位,“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9]。首先是構建幸福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基本價值訴求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具體來說,包括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建設教育強國;調整就業政策,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強民生福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幸福生活。其次是建設平安中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應統籌發展和安全,把政治安全作為根本,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采取強化安全教育、完善安全體系等舉措,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安全保障[14]。最后是助力健康中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應通過一系列措施,如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全民健康計劃等,來保障人民健康,實現國民生活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3]? ?Joseph Nye.“Should Other Countries Surrender to China's Rise ?”[J].British Economist Weekly,1998,(7).
[4]? ?Amold Toynbee.Forecast 21s Century[M].New York:International Culture Publishing Company,1985.
[5]? ?勞倫斯·薩默斯.美中均需學習共存之道[N].參考消息,2019-03-29.
[6]? ?賈曉芬,張宏莉.科學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J].國家治理,2022,(20):56-64.
[7]? ?陳健.中國式經濟現代化新道路的創造歷程、特征與實踐方案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22,(2):96-102.
[8]? ?唐亞林,周昊.走自己的路: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演進、路徑選擇與價值追求[J].理論探討,2022,(5):29-38.
[9]?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1).
[10]? ?唐亞林.公權力制約監督的決策維度考察:一種基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新視角[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26-30.
[11]? ?于麗娜,齊舒瑜.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本質與核心目標探析[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6):5-9.
[12]? ?徐福祥,王鶴巖.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實現路徑探析[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8,(1):5-10.
[1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N].人民日報,2020-11-04(01).
[14]? ?黃寶成,周育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涵特質、原則遵循、實踐方略[J].經濟問題,2022,(2):9-16.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