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沈凡
摘? ?要:隨著自然科技的發展,人類不斷創造物質財富,而隨之環境和人類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自然災害的頻發,使人類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注重理解自然,認為應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進行生產、生活,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影響下積極探索發展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山論”,以構建美好中國,發展創新科技,健全生態文明體制保障,推動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生態思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4-0006-03
科技的進步在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物質文化財富的同時,也在一定意義上對自然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損害,以至于造成了人類社會社會關系平衡的嚴重失衡。以往許多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時采取的一種“先發展,后治理”的道路,完全忽視了對人們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維護,從而導致了現如今大量的環境保護社會問題。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思想給如今的生態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重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引領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人與自然有機統一
人與自然、關系都是有機協調統一的總體,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要素整體理論的主體觀念。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人與大自然和關系都是構建生態化的三大基礎,人作為所有關系的總和,確定了人既受控于自己的“社會化”,同時也在不停地創建各類“人際關系”,在“自身功利性保持”與“社會群體性延伸”中間保持著動態平等。對大自然界來說,人有著認識大自然界、改變大自然的主體能動性。對人類社會發展來說,市場經濟是人們共同生存發展的現實生存環境,人不但要和自然界交換生活物質資源,同時人的生產經營社會活動也受到社會發展現實要求的約束。而自然界又作為人類物質世界的主要部分,具有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1]。馬克思主義指出,達到人與自然、社會關系的和諧,就必須對這三者加以有機融合,而要求人全面而自主的發展,又必須做到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和諧發展;同時注重理解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進行生產、生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物質交換”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提到,“哺乳動物也進行著商品生產,只不過它們的產品對周圍大自然的影響在大自然面前只等于零。也只有人才在大自然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因此人們不但徹底改變了植被和動物生活的地方,同時還徹底改變了他們所定居的地區的外貌、天氣,他們甚至于還徹底改變了植被和動物自身生活,使其生產活動的成果可以與世界上的哺乳動物普遍死亡同時消失。”[2]動物帶來的損害是有限的,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給環境帶來的影響是不可逆的。人類從自然界中汲取生產要素,產生了一系列后果,自然也會作出反應。因此,馬克思提出了“新陳代謝”理論,認為人、自然界和社會經過“新陳代謝”實現了循環往復和物質交換,促進了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馬克思的“新陳代謝”理論具有二個內涵:一是在自然界方面,即自然界本身就有著新陳代謝物的規律性,并具有不以人的意愿為轉化的客觀規律性,自然界和人相互之間也經過勞作而形成了新陳代謝物的作用。二是在人類社會關系方面,指廣泛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經濟關系、社會多方面的需要和人類全面的物質需要相互之間的關系,包括在人們社會關系內部的物品交換、分配、消費等[3]。馬克思主義的生物交換體現了人與自然的交互影響的狀態,引起人類的深刻思考。
(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
馬克思主義首先指出了人類社會中為什么會出現生態危機,其原因就是因為資本主義邏輯泛濫而造成了社會變異,最突出的體現就是商品拜物教。恩格斯在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城市工人階級生存狀況之后,就有了這樣大量而詳盡的記述:“埃爾克河并不區別于歐洲其他大河,它在城市入口處還是清澈見底的,但在進出城市后則顯得又灰又臭、污濁不堪。”[4]馬克思更是直接批判了資本主義導致的生態困境,他說:“由于某種判斷的盲目到了特定的時刻,人類就會驚訝地發覺,以前不曾看見的現在處處都暴露自身的痕跡。”[5]由于商品細化和生產方式的巨大發展,資本家為人類畫了一個大餅,就好像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為最主要的流行生活,而絲毫不考慮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對自然環境的有效維護。而這一切都是受資本主義邏輯的影響,其罪魁禍首正是資本主義邏輯之后的大資本家制度。
馬克思恩格斯特別強調,如果要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其根本途徑就在于徹底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必須用社會主義制度來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自身也在日益完善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此實現制度的轉變并不是解決生態問題一勞永逸的方法,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如今,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為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體制優越性,我們要充滿高度信心,在習近平同志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沿著新時期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前行。
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明生態理念的意識發展不足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生態文明是永續發展的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現階段,我國雖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但是部分民眾對基礎理論的認識還停滯在保護層次,并且不能真正地認識社會主義生態社會發展理想,更別提把理論知識貫徹并落實到實際踐行之中。例如,在上海市施行的垃圾分類,盡管靠強制性制度管控、社區內精確管理、張貼宣傳海報等方法進行推廣,但效果仍不盡人意,使之難以進展。由此可見,生態理念雖然實行,但是公民個人的生態意識不強,對于很多生態思想的認識仍然不清晰。當前我國政府應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價值觀,向整個社區渲染良好生態文明氣氛,形成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道德氛圍和社會道德規范。
(二)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滯后
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城鄉振興的強勁驅動器,堅持綠色發展,讓良好的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但是我們也應該很清醒地看到,當前中國農村農民經濟基礎差、教育底子薄、發展落后的現狀還沒有根本性轉變,“三農”問題依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有些地區農村工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還較嚴重。例如,對傳統農產品的肥料農藥農膜污染、對鄉鎮工業企業污染、牲畜養殖業污染、對農村旅游污染等;同時,農業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也相對欠缺,有些地區仍使用傳統方式進行污水處理。隨著新鄉村振興規劃的逐步實施,鄉村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面臨新的機遇。農業經濟社會要發展壯大,就必須優先發展現代工業經濟,而農業經濟社會結構也將出現重大變化,本來就已相對脆弱的農業生態文明將會受到更大的挑戰。因此,改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重視低碳、循環、綠色生態、環保型現代工業的發展,將顯得尤為重要。
(三)生態建設立法碎片化
生態系統具有相互關聯度、循環度的本質屬性,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互相聯系,相互緊密結合的重大工程。但中國的環境立法還沒做到整體性、系統性。首先,具有結構性缺陷,主要表現為:環境相應的立法、規定、執行細則缺失,綜合性法規,操作性的程序法都處在空缺地位。盡管中國已經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了國家“五位一體”戰略格局當中,政府對環境相應的法規作出了不斷調整優化,包括在《環境保護法》中政府對資源的環境保護問題制定了一些明確規定,政府也加強了對環境違規人員的處罰力度,在整體上強調環境建設的可持續性,中國的生態法規與制度仍然呈現出碎片化局面,特別是在地方性立法的形成中依然出現著缺失,在此基礎上不同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施上往往缺乏法律法規的指引,從而影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性。
三、馬克思主義生態理念對中國生態文明構建新路徑的影響
(一)堅持推進“兩山論”,共建美麗中國
馬克思主義生態建設思想表明,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們要尊敬自然界,盡可能避免對自然的干擾,做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共生共榮。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兩山論”的思想與恩格斯的”報復論“是高度契合的。習近平總書記重申,構建美麗中國,在價值觀上要做到從“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向“人是天然界和平的成員”、從“征服自然”向“維護天然”的觀念轉換;從現代人類社會發展生產性“人對自然環境的戰勝”向天然產品性“崇尚天然、維護環境”轉換,培育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現代意識。近年來,持續性的嚴重霧霾使得人們必須重新審視人物之間的關系,以更加重視和科學合理地掌握利用地球各種資源的原則,更加尊敬自然規律、遵守規律。人們唯有放棄任性,方可做到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共存。
構建美好中國,就必須形成可持續性的消費行為和產出,即適宜居民消費:綠色生態居民消費和高科技居民消費。強調科學合理的居民消費,是指生活水平與人類生產效率發展水平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配套,防止不良消費行為發展。強調綠色消費,就是提倡購買消費綠化生態商品。尊重大自然,崇尚身心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意保護環境。節約各種資源和能耗,避免選擇一次性生活用品,以彌補“舌尖上的耗費”。強調合理科學居民消費,就是提倡將生活物質文化消費與智慧消費行為兼顧,堅決反對過度重視生活物質文化消費或低俗消費行為。
(二)加強資金投入與科學技術的創新
良好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創建,離不開社會資本的支持和科技的保障。推進國家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創建,必須繼續加強財政部門的支持力量,特別是要加強政府部門對當地基礎生態建設投資的支持。另外,企業要積極開展多種渠道的融資活動,把社會資金導入生態文明建設當中。要按期評定企業的生態指數,加強社會輿論對企業綠色發展模式的監管,及時淘汰高能耗的企業。現代科技雖然極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但是對環境也造成巨大傷害,因此我們要發揮科學技術在環保中的積極作用。在農業技術創新方面,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要積極創新發展農村科技,統籌好農業自然環境和農產品效益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創新服務技術方面,要重視綠色生物潔凈燃料的快速發展和使用;同時,要結合中國實際科學地發展多樣化的生態旅游資源和觀光旅游產業,以解決好旅游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自然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關系,實現中國農業、工業、旅游觀光等產業向集約化、協調性、可持續性的方面蓬勃發展[6]。
(三)完善生態文明制度保障,堅持綠色惠民
近年來,環境事故仍然頻頻發生,使得國民生活在高度緊張的社會氣氛中,生存在被污染的自然環境中,人們的正常生活也備受威脅,歸根結底是由于制度不能嚴格執行,缺乏保障。環境監測機關應當加強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力度,對嚴重損害環保工作的違反者進行最嚴厲的處罰,并嚴厲追究環境污染監督中有關負責人失職褻瀆犯罪行為的罪責。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整治保護環境的力量和意志一直十分堅定,“加強環境治理力量,以改善生存環境品質為核心內容,建立最嚴厲的保護機制,深化落實大氣環境、水、土地污染防治行動規劃,建立省之下環境治理組織檢測監察執行垂直管理體系。”[7]各地政府部門更要切實地把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做到“綠色惠民,綠色為民”,改變生產方式,確立綠色生產理念。只有將生態環境建設與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節約使用緊密結合起來,與進一步有效優化生產力布局、制造業水平提升緊密結合起來,進行生產方式綠色化轉變,我國才能走上一條經濟健康發展與碧水藍天同在的和諧道路。
結語
在我們邁進新時代的進程中,在我國綜合國力持續增長的當下,創建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標指日可待。馬克思以前瞻性的眼光向人們介紹了生態觀思想,而這種觀念到今天依然產生著巨大影響。解決當前的生態問題我們更要堅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觀。生態文明建設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的長期工作,需要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規劃和落實,才能實現綠色家園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 ?魏連.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主旨探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4,(3):27-33.
[2]?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 ?郭佩惠,劉化軍.馬克思“新陳代謝”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學術探索,2018,(12):8-13.
[4]?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現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沈元軍,王麗華.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邏輯生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2):89-92.
[7]?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9/c_1116983078.htm.
[責任編輯? ?柯? ?黎]